足迹
北京悠悠馆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7章(第1页)

&ldo;那样的事……&rdo;

策太郎想反驳张绍光,但仔细想想又觉得并非毫无道理,甚至可能性很大。

&ldo;你们二位离开悠悠馆时,是背朝他们走向大门口的。当时,只剩下文保泰和芳兰二人了。芳兰把钞票塞进桶里,可能还是文保泰帮的忙。&rdo;

&ldo;哼!很可能!&rdo;策太郎咽了一口唾沫,继续说道,&ldo;完全有这种可能……但是,您能提出可靠的证据吗?&rdo;

&ldo;我想,除了我上面说的情况以外,再也没有其它能解开丢失二十五万元这个谜的钥匙了。我讲的这些,不正是可靠的证据吗?当然了,我也会想到其它的情节。&rdo;

&ldo;那又是什么呢?&rdo;

&ldo;我想,他们最初的计划可能是这样的……由芳兰设法先把钱藏在安全的地方,然后文保泰从悠悠馆出来装作到上房去拿什么东西,等他再回到悠悠馆,便叫喊起来了……&rdo;

&ldo;您是说叫喊丢了钱吧?……&rdo;

&ldo;是的,他当然说抓贼什么的。根据当时的情况,反正说些什么都可以,比如说看到偷钱的贼的背影了。于是,全家上下骚乱起来了……不过,当时通知文夫人的,确实是您吗?&rdo;

&ldo;嗯!是的。我真不愿做这种事。&rdo;

&ldo;听说,您曾经说过,当时的文夫人非常沉着,是不是?&rdo;

&ldo;是的。她进入悠悠馆之前,一直是不慌不忙,十分冷静,简直叫人难以置信。&rdo;

&ldo;我听说她看到文保泰躺在地上,才开始惊慌失措的。对吗?&rdo;

&ldo;是的。在此之前她很冷静,这点是非常明显的。&rdo;

&ldo;文保泰只向夫人说了实话。两个日本人拜访他之后不久,悠悠馆发生了骚乱。不过,那是串通后搞的,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估计文保泰把将要发生的某些假象事先告诉了夫人。私吞二十五万元的计划肯定是会告诉夫人的吧?当时您跑到文夫人那儿告诉她文保泰可能遭到不幸时,她并不吃惊,还很平静地说:&lso;哦!是这回事啊!&rso;她一定以为事情是照他们事先设想的发生了。然而,当她一看到文保泰躺在地上,突然吃惊了,尤其是见到文保泰身上的血,她完全陷于慌乱之中,那是她万万想不到的,完全不是她想像中的场面了……现在仔细想想,夫人的态度前后迥然不同,不是很合乎情理的吗?&rdo;

&ldo;根据您讲的情况看来……&rdo;

&ldo;我想向您说明的是芳兰可能与丢失二十五万元一事有关。估计是文保泰引诱她与之串通合伙搞的,这一点不会错吧。然而,文保泰的死到底和她有什么关系,我就不了解了。如果没有关系,则会出乎她预料,这笔无人知晓的巨款就会全部落到她的手里。假使她与杀人事件有关,那么,她就参与了企图侵吞二十五万元的预谋。&rdo;

&ldo;我想,她与杀人案件无关,悠悠馆的大门是在我们三个人离开之后关上的。当时扣上门栓的声音直到如今还留在我耳边。这一事实,至少可以证明与她无关。&rdo;

&ldo;总而言之,不论芳兰是否率先就参与预谋侵吞二十五万元的计划,但可以确切地讲,芳兰已成为这笔巨款的主人了吧?怎么样?我讲的这些,或者说启发也好,对你们是否有用呢?&rdo;

&ldo;嗯!很有参考价值。&rdo;策太郎回答说。

根据张绍光的分析,可以明确断定文保泰是主犯,被同案犯杀人灭口,并且嫁祸于人。看来,除了张绍光的分析以外,尚无其它线索。策太郎同意他的分析,是因为策太郎亲自向文夫人报告文保泰被刺的情况,目睹文夫人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张绍光的才能策太郎深为叹服。

&ldo;如果您同意我的分析,就该轮到我问您了。这二十五万元,是不是日本公使馆拿出来的?&rdo;

&ldo;我只不过是个跑腿的。&rdo;策太郎回答说。&ldo;我不知道这笔钱来自何方。如果您何我&lso;是&rso;或&lso;不是&rso;,那我就可以说&lso;是&rso;吧。&rdo;

&ldo;看来,这笔钱与清政府和俄国重新订立撤兵条约有关吧?&rdo;

&ldo;是的。&rdo;

事到如今,策太郎觉得隐瞒下去,也无济于事。

&ldo;你能推测那笔款准备分给谁呢?&rdo;

&ldo;也许是那桐,也许是庆亲王父子……&rdo;

&ldo;那么袁世凯呢?&rdo;

&ldo;哎呀,他是在天津的啊。不过,也有可能……&rdo;

策太郎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回答的。张绍光一直注意他的表情。

张绍光心想,看样子策太郎不像说谎,估计他了解的也只限于这些了。

这时,张绍光突然感到一种无以名状的空虚感向自己袭来,似乎一切都很无聊,人生真是冷酷无情,自己也无法防御。

再说,双方谈了很多,也算是消愁解闷吧。他想,已经到了和策太郎分手的时候了。

他又想起了另一个谈话的对象……

第十二章 寻根溯源

书坊有一种独特的味道,里面气氛也与一般店铺不同,尤其是旧书坊。

隆福寺门前的书坊三槐堂历史悠久,在这里甚至柱子、门缝,都渗透了古书的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