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部分(第1页)

这及以后的发展,倒不是人所能料。所以,当蒋介石攻陷瑞金,高兴后仍是扑个空。*中央的政府根据地,竟然可以这样化整为零。下一步只剩,如何去搜截。他还没有想到,好戏才刚开始。这一名政治上的宿敌,倒不是那么容易打垮。本来,蒋发起的这一场第五次围剿,采取碉堡策略,逐步缩窄包围,成功地打破了毛的游击战术。眼看着就要将对方一网成擒了,竟然被突围连带家档一起他迁。*这样子弃巢而去,对蒋来说是功败垂成。

这是一场排除异己的歼灭战。蒋的目的就是消灭争雄对手,从而确保个人在中国的今后领导。但基于当时的局势是日本人向中国领土进行侵略,蒋以手握军政大权,不去抗日,只顾剿共,在民族大义上并不好说。蒋推出「先安内,后攘外」的讲法,解释其行动,实欠说服力。

关键是中国人打中国人。所谓安内,就是剿共,之所以如此是彼此意识形态之别。共产党在当时构成的威胁是那时国民党所掌握的领导权,对于人民,对于民族,未见有明显的负面的为害。至于攘外,就是抗日,那倒是关乎中华民族国运的领土丧失,主权受损,这是显而易见的燃眉之急。现时史家每好在利害上衡量得失,不难想到,讨共是国共两方「小我」间的竞力争雄,攘外是整个民族「大我」下的荣辱兴衰。两者间的谁胜谁负,牵涉整个未来国运。唯是,明眼人都清楚,何者为私,何者为公。但,历史的真实又往往不是循单纯公理或黑白对错来发展的。有人反对,有人支持,彼此总有竞斗。这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悲喜交加,不断较量,进退反复,因而常现对立。

另外,即使在那被围阶段,*念念不忘抗日。历史留下这么一宗事实,他们曾派遣方志敏北上。他统率红十军一万人,作为*抗日先遣队,于1934年7月经福建、浙江、安徽,挥军向北,但却受阻。于是折回转入江西,与蒋军转战于河南。半年后方志敏在怀玉山被捕,曾被解押南昌,又半年后处死。人们今日也许还怀疑这支军队北上的真意,然而,舆论上这样讲,出发时这样讲。至少,对于当年要求抗日的人,这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瑞金红军在突围以后,先向南,再向西,然后迂回北上,也以抗日为名,对参与者是多分鼓舞。毕竟日军都在北方。

第3章,第4节:红军长征,谱写传奇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3章,第4节:红军长征,谱写传奇

第3章,第4节:

红军长征,谱写传奇

红军长征,是指从瑞金突围后,红军主力与部份*中央人员在蒋方不断的追击下,边打边移,最后转徙到西北的延安。行程约共二万五千华里,历时前后两年。

一般记录,多以毛泽东在内的*中央的所循动向作为主线。具体过程就是,于1934年10月16日从江西瑞金撤离,大队主力,以红一方面军为战斗的骨干,其它组成包括后方政府机关人员及大批器材如印刷机等,企图向西进入湖南,被阻后改道入贵州,进发缓慢,一路捱打,因此,在连闯四道蒋军所设的封锁线后,红军在那期间伤亡十分惨重,原以八万多众开始,至遵义时不及四万。此后,四渡赤水,过金沙江,越大渡河,终于摆脱追兵,于1935年6月翻过雪山后至四川西部的懋功与红四军会合。后又继续北上。走过草原,翻六盘山,于1935年10月19日抵达陕北的吴起镇,与红十五军会合时仅余八千多人。

但红军主力中的另一领导人朱德,在毛儿盖会后,却曾南下川康,与张国焘及徐向前所率的红四军继续转移鏖战西康一带。于1936年6月又与西来的贺龙红二军在西康甘孜会合,然后一同北上,10月抵达甘肃,在会宁再与红一方面军全部会合,至此*红军的长征才圆满结束。因此,若然以此为据,*长征则前后合计经历两年。

它一路上,除了要克服大自然各种天险困难,另外要避开蒋介石所遣各路大军,其间曾被左右夹击,又或遭逢前堵后迫,但终又能化险为夷,谱写下传奇的追逐。

在长征出发时,红军队伍的编制大致是:第一军团(*统率)、第三军团(彭德怀统率)、第五军团(董振堂统率)、第九军团(罗炳辉统率),全归属第一方面军,原直接隶属于中华苏维埃(瑞金)政府,统称为「中华工农红军」,本来以毛泽东为主席,朱德为总司令,周恩来任政委,刘伯诚任参谋长,但突围前改称为「野战军」,由周恩来任军委会主席,总司令朱德,参谋长叶剑英,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军力合计约八万人;第二军团(贺龙统率),已由洪湖区转移川黔,后改称第二方面军;第四军团(由张国焘及徐向前统率),已由湖北转移四川,后改称第四方面军;此外,有「中央守备军」(由项英、龚楚、及陈毅统率),奉命留在江西继续打游击战;第十军团(方志敏统率),配合第七军团(由寻淮洲统率),已于7月时奉命从江西北上抗日,因被蒋军阻截,转战浙江一带;还有第六军团(由萧克及任弼时统率),亦于8月时奉命向湘西转移,为先遣探路队,10月转战贵州,与贺龙第二军团会合。同时,远在陕北地区,则有第十五军团(由徐海东及刘志丹统率),时称为第二十五军及第二十六军。史家估计,*红军总数约达三十万众。

据毛泽东后来对「西行漫记」作者斯诺补述,长征时于瑞金突围,是以第一军团作先锋,以第三、第九军团走中路,以最精最勇的第十三师(师长陈均光,属第五军团)为后卫,而中央要人如周恩来、秦邦宪、张闻天、毛泽东等、及女子宣传队,包括一切党政人员,则夹在红军主力之间。刘伯诚回忆说,红五军团自离开中央苏区起,长期成为掩护部队,保护骡队、辎重等,因而行军缓慢,经常被动挨打。又据毛泽东说,所以,在粤北冲越蒋方第一、第二道封锁线后,因要爬山越岭遂把许多辎重抛弃。

蒋介石在围讨的基础上,组编了追剿的五路大军,以何键担任总司令,第一路军长刘建绪,第二路军长薛岳,第三路军长周浑元,第四路军长李云杰,第五路军长李韫珩;另外又在广西、贵州、四川、川鄂湘边区,各设追剿军总指挥,由白祟禧、王家烈、刘湘、徐源泉担任。

然而,在突围后最初的三个月,红军虽连续突破蒋方四道封锁线,仍是始终没能摆脱被追打的局面。又同时因急于欲与红二军团及红四军团会合,被蒋方尽悉其谋调大军阻于湘西。至11月时强渡湘江,双方鏖战,伤亡惨重。其间红八军团在此役中损失过重,番号取消,惨厉可见。

于是毛泽东建议放弃会师,改向贵州前进。因获大部份领导人赞同,1935年年初遂强渡乌江,1月7日打下遵义。点算人员,拆损过半;出发时八万人,只尚余约四万。至此有现时史家把这段行程算作长征全过程的第一阶段。

*中央在遵义召开的扩大会议,是红军长征中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议改组了中央的领导,由张闻天代替博古任总书记,并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主持三三制军委会,取消博古、李德的决策权。整编红军,继续转移,在云贵高原展开运动战,四渡赤水,直逼贵阳。曾使蒋介石连忙调云南大军来救,并派龙云为滇北剿匪二路军总司令。红军借此空隙,反而佯攻昆明,急行向北,渡金沙江。从而达到长征以来第一次完全摆脱蒋方几十万大军的穷追堵截的包围网。5月下旬,又抢渡大渡河,并飞夺泸定桥,进入川康边境。6月翻过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占领四川懋功后与红四军团会合。这算是长征第二阶段。

此时,蒋介石把行辕搬至重庆,命薛岳助龙云充当二路军副司令,下辖四个(由1至4)纵队;改何键为滇北剿匪一路军总司令,下辖四个(由5至8)纵队,重新部署。

8月6日*中央在毛儿盖议决把第一方面军与第四方面军为统一领导,设左、右军,共同北上。右军,以徐向前、陈昌浩、叶剑英率领,计有第四方面军的第四军、第三十军,第一方面军的第一、第三军团,连同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等同行;左军,以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率领,计有第一方面军的第五、第六、第九军团,及第四方面军的其它所辖军团。两军先后出发,跨过荒无人烟草原,抵达巴西地区。9月9日张国焘突然不依北上的计划,命左军及右军中的原第四方面军全部出发南下。

毛泽东获叶剑英实时通报有关军情,遂决以第一、第三军团为陕甘支队,偕中央人员等,迅速继续北上。过甘肃腊子口,翻过岷山,于10月19日抵达陕北吴起镇,与刘志丹及徐海东的第十五军团会合。此时又离蒋介石追兵隔山隔水了。根据统计,红军在抵达陕北时,仅剩下八千人,少于出发时的十份一。这一批人十多年后竟能赶蒋逃离大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倒是贴切的写照。这是长征第三阶段,亦是毛泽东率领第一方面军转移的结束。

另一方面,张国焘率左军及第四方面军再过草原,分裂南下,另立中央。在川康边界上曾受蒋军围击,转战数月,屡陷困境,部队由八万人减至四万。朱德所率原属第一方面军的第五、第六、第九军团均在其中。至1936年6月,张国焘宣告取消其所立第二中央,同意再度北上,后转移至西康甘孜一带,与西来的贺龙红二军团与任弼时率红六军团会师,并于10月22日同抵甘肃会宁,又与红第一方面军会合。至此,红军长征完成另一最后阶段,全计历时整整两年,行程二万五千华里,在陕北再创新天。

不过,蒋介石还是锲而不舍地移师西北,另设西北剿匪指挥部,亲自任总司令,副司令张学良,共统三路剿匪军:第一路朱绍良率蒋系中央军,第二路于学忠率奉系东北军,第三路杨虎城率陕系西北军。安内政策继续。

无论如何,*长征是蒋氏对政治异己企图赶尽杀绝的一幕流产。在舆论上美名安内;而事实上,志在排除政敌。其用兵规模之大,浪费时间之长,若转而攘外,当是另番景象。因日军于1932年攻上海时只派了四万兵!

第3章,第5节:西安兵谏,携手攘外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3章,第5节:西安兵谏,携手攘外

第3章,第5节:

西安兵谏,携手攘外

西安事变是国民党内的两名将军,张学良与杨虎城,藉蒋介石亲临西安指挥进行加紧剿共的当儿,竟然连手把蒋介石抓了起来,要蒋放弃其所谓「安内」政策,迫他联共「攘外」抗日,这场兵谏,史称「西安事变」。

其实,这事件的发生,也非偶然突发。当时,中国的局势是,东北已被日军占了,日本又捧出傅仪立「满洲国」,并且积极指染华北,通过「何梅协议」,要搞「华北自治」,由宋哲元出任「自治区委员长」。又在中国沿海驻兵,一路向南,渗至上海。侵华举动,毫不掩饰。所以1935年12月引发了北平有六千名学生示威*,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但遭南京国民政府派来军警*,逮捕打伤一些学生。此一事件激起各地示威响应,各界纷纷组救国会,史称「一二。九」运动。又全国众多救国会中,以上海文化界由沈钓儒、邹韬奋等人组织的「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最具影响力。其提出的「停止内战、联合抗日」主张惹怒了一心要「先安内,后攘外」的蒋介石,严令监视行动,后终于1936年11月22日将该会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王造时等七人逮捕入狱,史称「七君子事件」,进一步激发各地示威怒潮。

与此同时,最大的另一因由是*红军队伍转移到了陕北。他们说的北上抗日,并非空言,果然出兵。毛泽东及彭德怀于1936年2月22日曾率红一方面军陕甘支队东渡黄河并发表抗日宣言,呼吁全国协力抗日。但这支红军连遭蒋方的阎锡山发兵堵击。刘志丹在此战役中阵亡。5月又西渡黄河,退回去。毛再发声明,鼓吹联合抗日。

然而,蒋介石仍只顾发兵排除异己。又从6月1日起,广东实力派陈济棠及广西的李宗仁、白祟禧以「主张抗日,另立政府」举兵反蒋,史称「两广事变」。经过两个月的缠斗、安抚、议和,广东内部分裂,陈济棠逃香港。9月,李宗仁、白祟禧同意和解。俟两广叛变事件宣告平息后,蒋于10月下旬率亲信将领十多人飞赴西安前线部署讨共。他坐镇华清池,督促张学良与杨虎城所统率的东北军与西北军加紧向延安的攻势。只是,在那期间,共产党人先后接触到张、杨二人,申以大义,并强调国难当前「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而应该把枪头对准侵华的日军。张、杨认为所言合情合理,尤其是东北军,更希望返回老家。

据载,张学良曾二度向蒋介石哭谏,但是未被接受,反而屡遭训斥。12月9日,西安有大批学生举行*,要求停止「安内」,合力「攘外」。但蒋介石就此致电张、杨二人要他们对这些「闹事的」示威*者「格杀勿论」。不过张、杨并未听令,却把蒋介石及其同来的大员全抓起来。这就是震动中外的12月12日「西安事变」。

其实当时,蒋介石并不是住在西安市内,而是设行辕于市外临潼的华清池。他抵达后,曾对统率「东北军」的张学良及「西北军」的杨虎城提出两项选择:要吗,就开到前线去进剿西北红军,并由中央军在后面接应;要吗,就被分别调派到福建和安徽,陕甘剿共由中央军替代。又因张、杨二人所部,非蒋介石黄埔嫡系,故此他们在听讯后,顿时感到进退维谷。一方面是,在此之前东北军与西北军均曾与红军交锋,已经连吃了几次败仗,好不容易暂停不打。若然战争再起,肯定军力大损。另方面是,若然被分调至东南,一是离老乡更远了,二是两军自此分散,又多添了一重恐被中央军蚕食的顾虑。相对之下,宁可抗日。然后,在12月9日那一天,有大约一万名学生为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举行示威*。但当军警开枪把一名*学生打死之后,群情激动,队伍转向,他们要直奔临潼的华清池向蒋介石请愿。蒋介石听到消息后,即电告张学良阻止,否则便要派出军警严厉*,并连说「格杀勿论」。据说张学良挂了电话后,立即驾车追至灞桥,栏截学生队伍,力劝他们别去,以免遭受开枪枉杀。学生路上哭声震天,高喊宁死也要救国。当时有人带头大声要求:「国难当前,一致抗日!」张学良深受感动,曾对学生们扬言:「我在一个礼拜之内用事实来答复。」

果然,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带兵在临潼华清池逮捕了蒋介石,并同时在西安囚禁了与蒋同来的高级将领陈诚及卫立煌等人。翌日,全国报章登载此事。西北一日报的标题,把此事件概括如下:「争取中华民族生存,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通电全国发表救国主张八项,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当时,张、杨所提出的八项主张就是: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二、停止一切内战;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四、释放全国一切*;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六、保障人民*结社一切之政治自由;七、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八、立即召开救国大会。中外的反应这样:首先日本认为有机可乘,挑拨南京与西安的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