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部分(第1页)

,一方面要蒋介石宣布下野,另方面要广州国民政府同时撤消。然而,新的南京政府不久就又发生变化。皆因孙科在接任行政院长后,本应国人的请求进行抗日,但是因为无法调兵又无资金可供运用,只好赶快请辞。孙下台后,由汪精卫接任,汪也难有作为。不及两月,蒋又上台。那是因为,无论蒋是在职与不在职,掌军也就掌权。连国民党内最大政敌汪精卫最后也不得不的提议蒋复出。于是此后蒋、汪商定,一掌军(蒋任军委员长),一掌政(汪任行政院长),由林森继续任国民政府主席,这就是当时最终达成的三度党内统一。虽说如此,军政大权实际仍是由蒋把持。因为不久日军进攻热河,汪以行政院长名义叫张学良出兵抗日。张拒不理。汪又辞职,欧游去了。这一次蒋劝汪回来。汪以张学良辞职作条件。蒋于是便叫张学良下野,也去欧游。汪才又再返国复职。在舆论上,张以不抗日罪承过,因热河也弃了。但奇怪是,汪复出后少言抗日,反主与日和谈。随后一系列的中日协议,例如,塘沽协议(1933)、何梅协定(1935),是汪与蒋合作主管行政与外交时的产物。由此可见,蒋一直握实权。谁上谁下,抗不抗日,完全由他支配。另外,下野如同渡假。即使是汪,本曾以张不抗日辞职,重掌政后又何尝抗日?所以在那期间,汪几度与蒋不和,实质上争权而已。因为在应该安内还是攘外的先后问题上,二人并无分歧之处,不久讨共又开始了。

又史家说,早在1931年7月23日蒋已向张学良发出训示,提出「攘外必先安内」口号。东北事变时蒋在江西讨共。据说张曾电蒋问及他该怎办?蒋覆,酌量处理。张学良晚年作口述回忆时说,不抵抗令是他自己下的。 。 想看书来

第3章,第2节:淞沪协议,附件辱国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3章,第2节:淞沪协议,附件辱国

第3章,第2节:

淞沪协议,附件辱国

1932年1月28日发生「一。二八」事变。这是日本军一意侵华为发兵而制造的另一借口,目的地是上海,华东一个海港,中国商业中心,为中国对外最大城市。

此举是日本军乘夺取东北后,要继续挥军南下想占据上海。它仍是凭借事端,作为发兵的理由。今次,却是有日本和尚五人在上海虹口被人打伤。事发于1月18日,后一人伤重致死。日人认为这是中方反日份子所干;中方相信那是日方安排的苦肉计。事件并不就此罢休。1月20日有当地日人故意扬言迁怒举火焚毁一纺织厂,杀前来视察的中国巡捕,并且捣坏多间中国商店;1月24日又*其日本驻华公使的公馆,但是诬赖是当地中国人所为,同时向中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四项要求:一、公开道歉,二、抓人惩凶,三、给予赔款,四、即行解散当地抗日团体。限令中方二十四小时内答复。据称,当时上海市长吴铁城曾回话,应允将会一一照办。但是在1月28日晚上,日本海军陆战队已按照其侵华的预定计划,大举进攻上海范围的北闸、吴淞等地。同时,驻上海的中央军在蒋光鼎、蔡廷楷正副防卫司令的率领下,进行抵抗,奋勇应战。这真正是侵略狂涛一浪紧接一浪,对执政者的安内或攘外再作考验。上海事件证明蒋介石把安内视为当前要务。

据部份史家说,当时在上海的中央军是十九路军;军长是蔡廷楷,本属广东部队。该部队原本在那里保护国民党的高层于上海召开第四届大会。之后,国民党内宁、粤、沪三派达成了临时统一,由林森当主席、孙科长行政。当日本军于1932年1月28日发兵打上海时,十九路军出于保土卫国,便责无旁贷地上阵交锋。其时蒋介石正下野。确实有点阴差阳错。但因其抗日的义勇,受到举国人民称誉,一股作气,坚持下来,不但打得日本军要连续三易其将,并粉碎其四个小时取上海的狂言。实在振奋人心。但亦代价非浅。在这场战争中十九路军阵亡者八千众。

这场历时共一个多月的战斗,过程大致是这样:

开仗时日本派盐泽率军进犯。是他扬言四个小时可陷上海。1月28日晚上日军以装甲车开入上海闸北,声称那里日侨最多,日军是要保护日侨。29日晨,再以飞机狂炸,闸北大火漫天。该区商店、火车站、及民居尽为瓦砾,平民死伤累累。十九路军有1700名士兵在颓坦败瓦中与日军展开阵地战,伤亡达三分一,但把日军打退,遂使盐泽狂言落空。日本军舰亦曾攻击吴淞炮台但是无功而去。其间蒋介石曾要中国海军保持中立,所以海上全无战事。

日本因不得逞改派野村率军。他率日本第三舰队增援参战,军舰多达49艘,盐泽归其统辖。2月3日,从黄埔江入口发动攻势,欲抢吴淞炮台,十九路军死守,一连猛攻四天,仍是未能突破。他另外遣盐泽率军再袭闸北。与中国守军巷战九小时,依然折将损兵,最后又再撤出。不过闸北至此已尽成焦土,盐泽随即被免职调返日本。但野村不甘初战失败,遣一旅团军力,登陆吴淞南岸。从2月7日至13日,日本连续增兵至六千众,与十九路军展开连场肉搏战。双方虽曾互有攻夺,但中国守军坚持不退。

日本又不得逞另派植田率军。是时日军已达三万,植田再领一个师团,接替野村,挂帅总攻。他于24日发动全面攻势,十九路军一度支持不住,节节后退,十分不利。后得张治中所率第五军增援,反败为胜,守住上海。

本来,于打退盐泽及野村所率的日军两轮攻势后,十九路军已是伤亡惨重,一再电请国民政府增援。那时,因为上海受到日军进犯,国民政府避祸迁都洛阳。留守南京的军政部长何应钦,以「抗日剿赤两难兼顾」为理由,不肯增派兵员支持上海战斗。江南原有六队空军,亦躲避至远方去了。于是,全国舆论哗然,指责国民政府。汪精卫本是于1月28日接任孙科刚辞退的行政院长,也处有职无权,难以应付时局。是汪精卫提出要蒋介石复出,就因这样,2月中旬蒋介石又回到南京。他为要争取舆论支持,叫张治中率新编第五军,实改编第87师及第88师的三个团,于2月15日开赴上海参援作战。与此同时,他又命何应钦发电给十九路军蒋光鼎:「避免再战为主」,争取在「双方各自撤退至相当地点」的条件下立即停战,并「从速进入外交途径」。主要因为蒋介石要与日本讲和。

另外,日本经此三攻三挫,决定改变正面策略。特命上将白川,统军从侧抄袭。至29日晨,白川率两师团登陆沪外浏河,欲采前后夹击之势,使中国军腹背受敌。

至此,十九路军基于兵疲弹尽,第五军亦折兵五千,两军合计不足四万,兼又装备落后,并无其它增援,遂决定于3月1日放弃上海范围的第一道防线,最后,撤至南翔一带,地处苏州之北。但,日本亦下令白川停战。因为此时,为了保护他们各自在华利益,英、美、法不但已增兵派舰队及士兵进入上海,并且通过国际联盟促使中日双方进行谈判。于是,从3月至5月,战事趋于沈寂。

此时,蒋介石复掌权,与汪精卫合谋,通过英国公使从中干旋、中国方面派出外交次长郭泰祺与日本公使重光葵在上海的英国领馆内进行停战谈判,并于5月5日达成停战协议。史称「淞沪协定」。其内容是:一、中国军队仍续留在现时驻地,亦即上海外围;二、日本军队退至公共租界以及虹口,一如1932年1月28日事变以前原状,但为容纳日军人数起见,可暂驻上述之毗连地点,亦即上海之内;三、为证明双方之撤退起见,设立共同委会,加入友邦代表,协助移交事宜。淞沪战争至此宣告结束。

只是,事后才又发现,原来还有附件。其一是,日本军队可以使用淞沪铁路;其二是,浦东地区及苏州河南部不准驻扎中国军队。据称,中方代表同意接受,但要日方绝对保密。当消息不得不外泄,郭泰祺被学生痛殴。

无论如何,上海还是保住了,日本军撤离战区。虽然日本并没有把上海占据,但却打通中国沿海运兵走廊,为下一步侵华行动作好部署。上海当然是必攻的城市。

其实,在日本军发动「一。二八」事变的前两天,日本政府已在东北开始了另一逐步侵占中国的阴谋。1932年1月16日嗾使郑孝胥、臧士毅等人在沈阳召开所谓「满洲善后会议」,并于2月19日宣布筹备组「满洲国」,3月9日在长春把已退位的清帝溥仪拥立登基,改年号为「大同元年」。然后,又发布了所谓「日满亲善条约」,于1934年3月1日,行「满洲帝国组织法」,并改年号「德康元年」,由郑孝胥出面与日本驻满全权大使交换公文。最滑稽是,这一公文,又由日本驻华公使当作照会通知南京国民政府。当然,南京的外交部发声明不承认满洲国。

至于曾一度奋勇抗日的十九路军,于吴淞停战协议签署后调离上海,被派遣到福建参加围攻红军。但至1933年11月20日,这支仍由蔡廷楷、蒋光鼎等统率的广东军,与陈铭枢、李济琛等在福州市召开「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会议决定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主张抗日,与蒋对立。21日即与工农红军签订停战协议,但,不久,蒋以南京政府名义动员海陆空军向福建人民政府进攻。至1934年1月,双方战于延平、古田一带,福州频被飞机轰炸。据称日本曾派军舰协助进攻厦门。至1月底福州、泉州先后被占。蔡廷楷等将领于失败后均逃往香港避难,十九路军则被解散,大部份兵被改编后再遣去讨共。另外,又派遣亲日派陈仪出任福建省长,接收福建。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3章,第3节:碉堡攻势,仍扑个空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3章,第3节:碉堡攻势,仍扑个空

第3章,第3节:

碉堡攻势,仍扑个空

蒋介石对*江西瑞金政权的围攻前后共进行五次。一次比一次加强,显然志在必得,甚至亲自督战。但都未击败这一劲敌。国共开始争雄,是北伐的变奏;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失败,那时仍处于1927年北伐的中途,国民党连续两次的清共,是由友变敌的分水岭。起因是北伐的革命成果谁享,是国民党抑或是共产党?北伐前期的成功,竟然短期内就打败雄据中原的吴佩孚及孙传芳,眼看天下垂手可得,遂引发彼此的猜疑。国民党首先发难,清党清共,即捕即杀;共产党岂肯坐毙,遂造反,建红军。江西瑞金政府在随后的发展中因而成立了,从此与国民党南京政府进行对抗。围攻是争雄的延续,是追杀的鏖战。

吴淞战争结束不久,还不到两个月,讨共又开始了。这是国共争雄上列为第四次围攻。这一次的进攻范围其实最为广阔。它不仅想消灭*在江西瑞金的根据地,并同时想荡平*在邻近几省的根据地。蒋介石在南京设立一「剿共委员会」,向外国购军火,聘外人当顾问,他自任「围剿总司令,兼鄂豫皖(湖北、河南、浙江)边区剿匪总司令」,又遣派何应钦为「赣粤闽湘(江西、广东、福建、湖南)边区剿匪总司令」,以陈诚为「敌前总指挥」,并且调蔡廷楷、蒋光鼎等领十九路军至福建参加这一次围剿,于1932年6月16日展开全面的进军行动。至1933年3月因失败而结束,前后共计九个月,瑞金却是丝毫未损。

当时,*瑞金内部发生权力变化,主席毛泽东被冷藏,由留俄派主持政局。在军事上,以周恩来配合朱德,应付国民军的围攻。*瑞金政府是于1931年11月7日成立,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由毛泽东出任主席。*的党中央原本设总部于上海。自1931年1月*六届四十全会之后,开始由王明等留俄派份子所把持,在城市推行一系列的*和暴动,但均失利,力量大减。至1933年1月因无法继续在国民党统治下白区立足,

党中央搬瑞金,博古出任总书记,周恩来主持军委。然而当第四次围剿发动时候,基本上沿用毛泽东的游击战。只是,在运动的同时,比较主动出击,攻夺不少市镇。最后除了打退中央军的进攻又同时扩充了瑞金原有地盘。

当时,蒋介石的策略则是分两阶段,先对江西瑞金采守势,但对其它苏区采攻势。从1932年7月到10月,他主要是围攻盘据在鄂豫皖区的张国焘红四军及出没于洪湖区的贺龙红三军。因为这两军的会师对武汉安危有威胁。结果,红四军不敌中央军,硬拚之后,损失惨重,10月底经河南、过陕西,转移四川北部。与此同时,红三军北上后遇阻,未能与红四军会师,遂转移至贵州活动。至此,蒋介石把主力围向瑞金,于1933年2月起,由北向南,齐头并进。先后遭到伏击,输了两场战役,第52师师长李明战死又第59师师长陈时骥被擒,3月撤军,草草收场。据称是役蒋介石曾动员兵力八十一个师共六十三万人。

不过,蒋介石还是不甘心。他把行辕搬到南昌。重新部署军力,采用碉堡政策,发动第五次对瑞金围剿。这次规模更大,据称动员百万,另外有二百架飞机参战。分为东(蒋鼎文)、南(陈济棠)、西(何键)、北(顾祝同)四路,各建碉堡,逐步推进。围攻是从1933年10月开始。

这时,瑞金方面另有变化。第三国际派来军事顾问李德与周恩来、博古组成三人军委,统领行军作战,常采正面迎敌。主要因为留俄派认为毛泽东的游击战是犯上了逃跑主义,但因兵力及武器装备均不如对方,在硬对硬的阵地战,或碉堡对碉堡的互相拚搏过程中,连吃败仗,失地损兵。加上,蒋军以兴建碉堡为进军要务,甚至在日常交锋上,多以碉堡为据守点,不出击,不穷追。这样,虽然缓慢,一年下来,倒是把红军的活动圈子越缩越窄,锁得牢牢。最后,终于连通向瑞金的大门广昌都打下了。与此同时,蒋介石又在其周围施行「三光政策」,即是,对壮丁都拉光,对粮食都运光,对房屋都烧光,也很有效地破坏了红军根据地历来赖以得兵、得粮、得憩的接济线。

然后,蒋军分为三路,由瑞金外围的兴国、滕田、宁都三地合陇而来。红军以阵地对阵地,曾节节死守,又节节败退。这是第五次围剿最惨烈的阶段,也是红军突围前最艰难的阶段。包围圈越来越小了,就决定全体地转移。

1934年10月14日红军主力军团连同政府机关人员约八万人,分别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及江西的瑞金、雩都,突围而出。首先冲破江西第一道封锁线,向南进入广东;然后,又连续冲破了第二、第三、第四道封锁线,一路迂回拚搏于湖南、广东、广西之间的蒋军堵截,渡过乌江,进入贵州,于1935年1月6日,占领遵义,稍作逗留。

*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了一次临时扩大会议,对红军突围前后的种种作了检讨,改组和容纳毛泽东加入军委会,自此红军在毛泽东的参与领导下转移北上,不但避过蒋方军队连番追逐,并且把中国共产党带向新生。他们这段翻山越岭,过雪山,涉草原,最后抵达陕北的路历时前后两年,二万五千里,史称「长征」,震撼中外。

这及以后的发展,倒不是人所能料。所以,当蒋介石攻陷瑞金,高兴后仍是扑个空。*中央的政府根据地,竟然可以这样化整为零。下一步只剩,如何去搜截。他还没有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