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4部分(第1页)

1953年7月27日,停火协定签字,朝鲜战争结束。有关双方就以三八线分南北。一边是北韩,一边是南韩。从此,两边各有守军,历史地停在那。朝鲜半岛分成两半,朝鲜人民分开两边,被拒往来,只因政治。中国志愿军在1958年10月局势稳定后全部撤返。相对地讲,美军则需长期继续驻军。任何一个国家要外国长期地武装保护,这种政权的继续存在本身是不健康的,无论在名义上它被称为什么政治。至今南韩如此。台湾亦颇类似。

当然,*在韩战中付出重大代价。据官方的统计,中朝一方伤亡九十万至一百二十万人。美国及联合国盟军合共损失三十万至五十万人。南韩阵亡六十六万。中方承认伤亡三十六万,死171687人,伤廿二万;北韩阵亡报称六十三万。美方官方数字,伤亡约十四万;死36570人,伤十万人。联合国其它参战国伤亡亦超过二万人。

这是美国首次未曾打胜的一仗。朝鲜是一个小地方,竟损失这样多士兵,美国人都希望将它忘记。它被形容为于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方与错误的敌人打错误的一场战争。而这场仗对毛泽东来说也是痛苦的。因他的长子毛岸英在这场战争中被炸死。他是从军到那里打仗的。但从整体来看,对于*,这是一场胜利。伤亡虽然惨重,喝釆填补损失。北京政府得到公认,有无邦交另当别论。没有人想到她能打得这样好。全世界从此对她都刮目相看。参战的收获是,*增加了自信,有能力迎接考验。。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5章,第3节:高岗反党,高层悬案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5章,第3节:高岗反党,高层悬案

第5章,第3节:

高岗反党,高层悬案

高岗反党是一宗透明度不大的高层悬案。长期以来,资料较少。尤其是在中国以外能读到的多属揣度。

高岗事件发生在1953年。主要活动全在*高层。其大致内容是,高岗对刘少奇不满,认为刘不配担当毛泽东第一副手,暗中发起倒刘活动。不久被部份人揭发,在领导圈受到批判。高岗不认罪,最后自杀死。与他同案受到批判的还有饶漱石。所以又叫高饶事件。但是二人资历不同,处理过程亦有分别。饶漱石是以支持者入罪。

这宗事件所以受到*党内以及外间人士关注,因为它是*建国后第一宗高层*案件。而且,部份有关材料透露,此事件涉及毛泽东,并且显示毛曾被误解批评刘变成被理解为反刘,遂增加内情复杂性。

首先,应了解高岗这个人。他原在陕西出生,1926年加入*,是陕北红军及根据地创始人之一。长期在陕甘宁边区打游击及其后的所属红军担任党委书记。抗日后调到东北局任副书记;后升书记、东北人民政府主席、东北军区司令。*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3年初调入北京中央工作,并兼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此外,他与苏联高层关系密切,曾被怀疑是否里通外国,主要因为高岗曾向苏联建议把中国东北收归为它的第十七个卫星联邦。不过,那是在*建国之前的事情。他当时担任敌后东北政府主席,与苏联签订了贸易援助的条约。他所持的理由就是,如果这样,就不怕美国会进军东北。他是公开讲的,刘少奇亦在场。言词卖国,阴谋未必。其实,若单独从这宗事件判断,他不但直率,而且颇鲁莽。

在*建国后,高岗是政治局委员、国家的副主席之一、军委会委员、六大军区之一东北军区司令。同时,自1952年12月起,全国改组六大行政区,高岗担任东北区主席。其它计为︰华东区饶漱石,华中区*,西北区彭德怀,华北区刘澜涛,西南区刘伯承(*副)。而在共产党组织上,这些人兼该区第一书记;唯一稍有不同是西南区,*是第一书记,刘伯承是第二书记。

值得同时指出的是,同案饶漱石在*中央兼组织部长。这其实是一个非同小可的职位。因为*高层强调搞组织生活。党员的升迁,人才的物色,归这部门管。

据说,高岗的反党活动是从他被调入北京中央工作后才开始的。他在与毛泽东多次约谈之后,开始有所谓「两个中央」的言论。一个是「白区」党中央,一个是「红区」党中央。白区是指刘少奇当年领导的国统区;红区是指毛泽东为首的这批组红军建立根据地的解放区。他认为「七大」决议过份地凸出白区工作的重要性,而降低红区队伍的战斗功劳。在他看来,没有红军,就没有党;甚至如果没有陕北的根据地,就没有后来全国解放的胜利。他因此便强调,红区的党才是革命正统的党;红区干部才是合格接班干部。高岗不但对当时刘少奇稳坐毛泽东接班人位置深表不满。同时找其它领导层干部大讲特讲刘少奇过去白区工作的诸多错误,并且提出刘于建国后在有关经济建设问题上的维护资产阶级倾向。另外,高岗把他管治下的东北与刘少奇负责的华中改革作出比较,他认为刘的发展太缓慢,而他的东北区既经济恢复又支持抗美援朝。

应该注意,1953年5月原本由周恩来管的政务院属下几个工业部门拨入高岗担任主席的国家计划委员会。这后来被说成高岗打击周恩来的佐证。其实这是当时毛对周这方面工作亦不顺意。毛借批评薄一波新税制错误,直指它离开了党的建设总路线;认为它是资产阶级思想的反映,不利于社会主义和半社会主义,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然而,导致高岗被批判的是以下两个大问题。一是他主张在政治局内,当毛泽东因故缺席时候,会议主持人应采轮流制。这是因为建国以来都是由刘少奇替代。二是他曾表示,在国家领导层,可多设副主席;譬如,在拉拢某些领导干部支持他时曾提及「你一个,我一个」。然而,促高岗私下找五大政区党委那些负责人饶漱石、*、彭德怀、*等谈这事情的直接原因是,当时刘少奇的亲信安子文曾拟了一份秘密名单,打算在毛泽东因健康退居二线时由刘组阁使用。高岗看过名单内容,发觉多是白区人选。所以他找红区干部密谈他的倒刘计划。他取得了饶漱石、*、彭德怀支持。但却在与*、陈云商谈后得反效果,因为*随后找毛泽东把内情交代。

有其它数据显示,毛可能向高岗提过两个中央这类言词,也曾对刘少奇的改革建设进度表不满,但高岗过份发挥。他除了有明显的个人功名目的,还破坏了党领导层的统一团结。于是,毛授意要有关干部找高岗约谈。

因此,连刘少奇都曾上门,但是高岗态度傲慢。这就引发了后来批判会,高岗曾一再要求要见毛。但是,毛到杭州养病,会议在北京开。在此之前毛建议搞一个决议,正面说明关于增强党的团结。他强调不要点名批评,好让犯错的自省改过。那就是1954年2月召开的*七届四中全会。会中有关党的团结,决议规定,党的高级干部的重要政治活动和政治意见应该向所属的党的组织报告和反映,又特别重大者则应向政治局、书记处、及中央主席报告和反映,否则就是违反党的纪律,是非法的。其实,这针对高岗的言行与活动,又不点名地指责他是反党。刘少奇主持了会议,亦是按照毛的指示。但是会后他们发动了连串座谈会,于是高岗便面对接二连三的批判。与此同时,饶漱石以同谋受到隔离批判,他承认后判罪。

据报,高岗只接受他曾犯个人主义及功名主义,却否认他反党,也不是想占据毛主席以外的最高位置。但他于当年2月17日自杀未遂,再于8月27日吞服安眠药死,终被定为「死不悟改」和「最后背叛」。1955年3月*「八大」决议对高岗、饶漱石反党事件定案。三十年后邓不平说,高岗反党不是路线问题。那算什么?他说,高岗是搞阴谋诡计,曾想把刘少奇推倒,采取搞交易的办法。邓说当时这件案没伤害什么人,还有意识地保护了一批干部。他认为高、饶反党案不涉集体,属两个单干户;并说当年批判高、饶是正确的,不揭露不行,不处理不行。

从海外的角度来看,高岗事件至少反映了一个事实,那是有关党员与党的生活关系;尤其在政治问题上,一切要按组织,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否则就是违规。也可以从这一观点判断,高岗自杀死也是违背党的指示。

第5章,第4节:雄心壮志,借喻东风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5章,第4节:雄心壮志,借喻东风

第5章,第4节:

雄心壮志,借喻东风

毛泽东喜欢打譬喻。其中,以1957年那句「东风压倒西风」最为海内外人士所乐道。因为那阵东风,在那些一直自拟是龙的传人的心目中,认为是指中国。无论真实情况如何,在经历长期受西方的欺负后,能够有人敢于出头,在国际间作此宣称,亦正道出他们心愿。而且,当时在场的俄国人及其它国家共产党或工人党的代表们都多少有这样联想。不过,毛泽东随即却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现时的世界,共产主义阵营的力量盖过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或者说进步力量超过了反动力量。

上述一次公开演讲,地点在俄国莫斯科,那天是1957年11月18日的一次国际会议,毛泽东在到会的共产党与工人党代表们面前发言。他是借用这句话来讲述当时国际两大阵营形势。随后,这句豪语风行世界。

其实,毛泽东至少在另外两个场合曾经讲过同样的一句话。一次是对着全体当时在莫斯科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另一次是更早时在中国*八届二中全会上致词。而且,难以想象,原来这句话竟是出自「红楼梦」弱不禁风的林黛玉之口。所以,历来对它的解释,学者之间有混淆,应该是在莫斯科那次所作的比喻最为轰动也最吻合。

当时的国际形势是,在苏联,史大林死了,赫鲁晓夫接替领导,冷战继续,但有变化。不过世界还是分了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大阵营。只是,赫鲁晓夫在此的前一年曾发表了反史大林的论调,并且正在密锣紧鼓地与美国进行和平过渡的外交。他推出了「三和」与「三无」的未来政见。即是,在进程上,共产主义国家与西方资产国家要寻求「和平共存、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在目标上,应是追求「无战争、无武器、无冲突」。他甚至认为无须进行阶级斗争,以议会胜利同样可达到共产理想。赫鲁晓夫要借这次国际会议一齐发表一个「和平」宣言。但是毛泽东有不同看法。他没有正面与苏联对抗。然而却道出中国的立场。首先,中国认为,对未来的世界,资本主义是否会向社会主义过渡不能过份乐观;而是,必须准备随时迎击反革命的袭击,尤其在紧急的关头,如果遇到武力*,就要用武力打倒它。另外,在讨论「以参加议会选举来替代阶级斗争」问题时,中国表示,无产阶级及其同盟者将在议会中占多数的机会是不可能又不可靠的。不过,为了考虑共产阵营团结,中国与所有党同签宣言。当时的中国,情况非常好,毛泽东依然当领导,经济恢复,建设展开。最关键是苏联刚同意了帮助中国发展核武。

也因为是能够发展核武,毛泽东率团第二次访俄。又适逢是「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纪念,中国代表团赴俄参加庆祝还有宋庆龄任副团长,其它成员有*、彭德怀、郭沫若、李先念、乌兰夫、陆定一、陈伯达等人。

毛泽东在该次共产国际大会上讲,中国有这么一句古话︰「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然后郑重其事地继续︰「现时正是『东风压倒西风』」。他讲的「东风」是指「共产主义阵营」;「西风」是「资本主义阵营」。他认为当时的国际形势是共产主义在全球上节节胜利;与此同时,资本主义阵营却是连连倒退。他举了十件事,从苏联打败希特勒说起,提到中国革命胜利、朝鲜战争、到英国退还亚洲和菲洲大片土地、荷兰退出印度尼西亚、又苏联放两枚卫星上太空等,来论证了他的看法。

接着,他还建议,既然资本主义世界有一个首,共产主义堡垒也该有一个首。同时,他认为这个首应该是苏联做。其它国家都不能做,包括中国也不能做。因为苏联除了革命成功,还有经济上的经验。至于中国,他说,虽然有革命经验,但没有经济经验,就不能做召集人。

其实,毛泽东这些话,明显地捧苏联。他的决策就是还不能同苏联正面公开较量。因此,即使在「议会过渡」问题上,中国虽然另外写了意见,却同意不公开。

然而,朝鲜战争后的中国在国际间享有威望。所以,在发言中毛泽东提到了未来战争的可能性。虽然当时赫鲁晓夫大讲特讲和平过渡,但是毛泽东却对着八十多个国家代表,论说战争无可避免而又对它不要害怕。他说,即使核战,也不要怕。他半带幽默地说︰「要估计一种情况,就是如果出了一个疯子,把战争挑起来,原子弹到处摔。结果,他摔,我们也摔。这就打得一塌糊涂,这就要损失许多人。这就要从最坏的基点上考虑。」他还提及*党的政治局讲过这问题。若现在打,中国只有手榴弹,没有原子弹,但是苏联有。可以设想,如果爆发战争将要死多少人?全世界二十七亿人口,可能损失三分之一;再多一点,可能损失一半。他认为人不会完全死光。极而言之,死掉一半,还有一半。但是帝国主义打平了,全世界变社会主义化。再过多少年,又会再有二十七亿;母亲们都在生孩子,一定还要多。据纪录说,毛的后一句话,曾使坐在赫鲁晓夫右边的宋庆龄当场大笑。后来赫鲁晓夫写*,有关这一段,他这样记述︰「当时大家都在想着如何避免战争。我们的主要口号是,『继续为和平与和平共处而努力』。可是突然来了个毛泽东,说『我们不应该害怕战争。』」他说,这也就是他们两人磨擦的开始。

同时,赫鲁晓夫对「东风压倒西风」也不想认同。因为无论怎样将它强作解释,这阵东风使在场者想到中国。看来,毛泽东的本意,雄心固然有,壮志不掩饰。也就在同一个场合里,他还说了另一句豪语,就是,「在十五年内,中国超过英国」。他当时是指有关钢铁的产量。又这句说话,同样被误解。后来它也被人们引证为毛泽东要中国拚命地超英赶美的心态。无疑亦是部份地促成了他回到北京后致力于加紧建设的鼓动。一方面是,中国自始即投入火红火热的「大跃进」,并大搞「人民公社」;另一面是,苏联这个老大哥从此将中国视为共产主义阵营中的竞争对手。这两种不同情况的及后分别发展,曾间接地导致中国陷入随来的大饥荒,及影响到中苏关系逐步的决裂和对抗。它既推动中国更坚强地独立自主,艰苦上路;又同时令毛泽东固执地坚持己见,勇闯新径。他显然是希望能在他的有生之年把中国带进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

他提到不怕世界核战也提到谁会最后胜利。他说人会大量死亡,又说人会再度新生。但大战后可又不同;因为新取代旧,而且好取代坏。这是他的宏观推论。这其实是历史地看人类发展,却被外界的贬毛者指其「暴」。这实是对他的话理解有偏差。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5章,第5节:三面红旗,共产捷径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5章,第5节:三面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