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5部分(第1页)

第5章,第5节:三面红旗,共产捷径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5章,第5节:三面红旗,共产捷径

第5章,第5节:

三面红旗,共产捷径

所谓「三面红旗」是指:一、「总路线」,二、「大跃进」,三、「人民公社」。「总路线」就是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它是毛泽东等领导人试图要激发全国人力物力进行生产,想在短期内超过英国,赶上美国,使中国成为一个富强之国。

当时的口号是「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在「大跃进」的旗帜下,要人「解放思想,发扬敢想敢说敢作的创造精神」。而「人民公社」的目的是「巩固和发展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整体地说,推出「三面红旗」是想「尽快地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大致连续推行三年,头一年火红火热,后两年问题多多,到1960年年底「大跃进」结束了,但是「人民公社」继续,全国确定为三级制,即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政社合一,是农村的体制,它一直至1984年才告取消,被「乡政府」替代了。

「三面红旗」,特别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被现时大部份人贬斥为是「大灾难、大失败、大笑话」。其实,并不尽然;因为它们曾发挥过正面的作用。

首先要明白当时为何要这样发动。除了加快建设,还欲急起备战。原因有几方面。一、毛泽东刚访俄归来。他在莫斯科时看到共产阵营一派团结,有八十多个国家和党参加了会议,认为国际革命形势大好,此其一。而且,当苏联提出要赶上美国时,他亦吐出要在十五年内钢铁产量超过英国,曾经夸下海口,此其二。可是,他认为苏联的工业太缓慢,不宜效法,决定另辟蹊径,此其三。加上,中国在1957年提早完成第一个五年生产计划,又连续三年因风调雨顺农村普遍出现大丰收,领导层与群众全都信心十足,此其四。此外,他相信国际间两大阵营难免一战,而中国最大的危机是,当新的冲突来临时,美国将乘机协助蒋介石*,因此,为了作好应战准备,就要加紧生产,全国增强国力,此其五。还有,他预感到,中苏关系会因分歧而生变化,至于是否导致兵戎相见属未知数,也要作好自力更生、独立上路的新打算,此其六。

所以,毛泽东在政治局提出他的计划。*后来回忆说,我们没有反对,也因此要负责;因计划通过并为以上的种种动员群众投入生产,那时人人心雄志热。

最初,只发起「大跃进」,特别对农产量要求在1957年的基础上翻它一翻。然后,就涉及到工业的范畴了,如何把钢产搞上去,提上日程。于是,土法炼钢开始,处处争相仿效。群众有热情,干部想立功,就一窝蜂干起来,把科学技术简单化。不仅在农村,连城镇后院,都堆起火炉,齐齐在炼钢。继而,是因集体行动需要,又因大型工程创建,人民公社就出现了。那是因为,利于一起作息,争分夺秒,大家食大饭堂,既分工,又合作。原本的构想亦有其可取的优越,并可能是走向共产的快速路。

其实,人民公社也不是突然而来的一项奇想。它有一段发展过程。*在建国前在解放区已经实行类似的集体农村合作社;解放后有些地方仍在继续,甚至组成扩大,这是它的雏型。毛泽东不过是在这个基础上把它加大。他说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这样,从1958年8月起,农村的合作社纷纷联合建社,都是照毛的建议,通称人民公社,统一生产,统一管理。自此形成政社合一,等于乡镇的代名词。

持平而论,人民公社也有不容抹杀的成绩。先说它的好意图,优点有,一、全盘打破了私有制,的确朝向共产过渡;二、调动全部生产力量,集体地作息和生活。至少把资源(由机械到牛马,集中起来运作)及人力(由农民到技工,包括其它专业)统筹起来,按计划逐区逐项地进行建设生产。没有机械的地方可以有机械使用;没有水利可以集体进行加建,没有医疗可以从此有了服务。这是在条件不足的情况之下如何做到分配普及的好方法。

但又,为什么却行不通?甚至发生了大灾难?

可以分作几个方面讨论:一、天公确不造美。连续三年旱灾,收成大大减少。这是后来检讨时宣称的「天灾」。二、干部胡作非为。有故意及无意,可分四类情况。一、出于竞相第一。于是在产量上吹嘘,于生产前有不切实际的产量要求;于虚报后,造成上缴要补贴反效果;结果所余有限,社员捱饿。二、出于调动不当。因炼纲采矿及参加大型筑堤修渠,少了人手下田,亦影响了收成。三、出于知识贫乏。在指挥时有各类非科学行动命令,造成资源浪费,成绩弄巧反拙,譬如,在炼钢时需燃科大举伐林、拆窗取铁、刀锅变料,这些都是稍欠常识的幼稚。四、出于品德*。干部中有种种劣行,譬如,公报私仇,恃权压众、判断不公、营私宠亲,都是把群众及事情搞垮的不良的因素。这些都可以归进为属于「人为」之列。

至于现时被有些人强调的公社使人欠缺劳动积极性,那是当上述诸多错误出现后,才形成的负面发展。

「三面红旗」所以被形容为「大灾难」和「大失败」,据说在那三年中全国范围内大约饿死了二千万人。但钢产量是,1958年比1957年翻一翻,由335万吨到1070万吨; 1959年再翻到3000万吨。有多少属废铁,没有具体数字。另外不少公社曾大办特办万头猪场,万头鸡山等,投资相当庞大,未知成功失败。其它弊端来自干部,统称为「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命令风」等。至此群众对人民公社的信心和热情消退了,这场被誉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运动失控。海外反毛者讽它「大笑话」。

而事实上,毛泽东等人不是盲目地只顾下令。也曾一再了解情况,并且做了相应改革。若然重点地讲,过程分三阶段。第一年,先由农业过渡到钢铁大跃进;第二年,进行纠正错误;第三年,继续发展直至结束。其间,从1958年11月郑州会议到1959年7月,*政治局在庐山会议前段都在试图检讨一些错误。只是会议开到后段时,由于毛泽东对彭德怀发动了批判,便突然把原本反「左倾」变成为反「右倾」,中断了各范畴上进行的纠正。至1961年年底,大饥荒出现大逃亡;大跃进基本上结束。然而,人民公社继续,为了便于领导,在全国各地设定为三级,即是「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政社合一体制。至1982年新宪法规定在全国组乡政府代替公社。过渡至1984年,

这条没完全走通的共产快捷方式人民公社,宣告取消。

无疑,毛泽东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创举上,最终并没有获得全体人民的支持,也没有博得其它共产国家的认可。算是,失败多于成就。但是,亦有学者指出,它的一大二公,仍是未来理想。同时,它在推行中建立的大型水利灌溉等,为农业机械化和工业现代化打下基础。

第5章,第6节:有关主权,决不让步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5章,第6节:有关主权,决不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