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论语 讲义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部分(第1页)

学而第一(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姓陈,名亢,他是孔子的学生,也有说是子贡的学生。子贡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外交家、大商人,非常有钱,是孔子晚年对孔子最好的弟子。子贡姓端木,名赐。子禽问端木赐,他说“夫子至于是邦也”。在春秋时候,凡官在大夫以上的才能够称夫子,孔子做过鲁国的大夫,所以称他为夫子,后来这个词由泛指变为特指,夫子就是特指孔子,孔夫子。“夫子至于是邦也”,就是孔子到一个国家,“是”当代词,“这个”的“这”,到这个国家。我们老师孔子每到一个国家,“必闻其政”,他必定会过问、参与这个国家的政治情况。“求之与”,是他自己追求的吗?“抑与之与”,“抑”字表示“或”的意思,还是别人主动向他请教?第一个“与”是告诉的意思,第二个“与”通“欤”字,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子贡听了这个话以后就说了:“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这五点是子贡对孔子品格的最高评价,也是对孔子品德的概括。夫子的美德通过这五点就表现出来了:温、良、恭、俭、让,这也是儒家所希望构建的人格品质。

温者,温和也,在五种品格当中,温是第一位的。真正的儒家期望的人格,首先必须是温和的,温柔敦厚的,而不是刚暴的、急躁的、浮躁的、暴戾的、凶狠的,所以把“温”放在品格的第一位。跟真正的儒家贤人在一起的时候,就感到如坐春风,像坐在春风里边一样。

良。王阳明说“良能、良知”,“良”,这里表示本来的意思,“良心”就是本来就有的心,“良能”就是本来就有的能力、能耐,“良知”就是本来应该有的知识。“良”就是本来应该有的,这里的“良”是指人本来就有的率真。夫子第一是温和,第二是率真。古人治家有一副对联叫“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事无奇但率真”,足见中国人是看重率真的品格的。

“恭”就是谦恭,对人很恭敬,不谦恭就是傲慢。“俭”就是能约束自己,俭朴,真正的君子都是俭朴的,绝不是奢侈浪费的,不是铺张的。“让”,就是礼让、谦让。夫子的品格归纳起来就是温、良、恭、俭、让。对夫子品格的归纳,其实就是提出了一个人格的模范,以什么为师?就以温、良、恭、俭、让为师,能学一部分就很不简单了。有的人再学都学不像,为什么呢?他生性刚暴,说他两句就冒火了。他可以学温,温五分钟,就不温了。这是要靠慢慢地熏陶学习才能学得到的。“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因为夫子有温、良、恭、俭、让的美德,他具备了人格魅力,所以走到哪里人们都要去亲近他。要是一个人很傲慢,很孤傲,谁敢去亲近他啊?对脾气暴躁的,唯恐躲之不及,我惹不起,我躲得起。但是对温和的人,你不自觉地就想和他亲近。率真,就像玻璃人一样,透明,没有那么多城府,没有那么多心计,他又温柔,又没有心计,人们就很乐意和他交往。他又很谦敬,对人很有礼貌,所以大家肯定都很喜欢他。因为有这五种品格,所以他到了各个诸侯国,诸侯国的国君都想要和他亲近,都要向他请教,请他参与自己国家的政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我们老师追求(的途径),不是与别人求得的方法是不相同的吗?这是儒家的人格魅力,他要治天下也好,要做什么事情也好,都靠自己的人格魅力。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句话表面看是在讲孝,但和上面一句话是有内在联系的。先看“志”字,上面是个“士”字,“士”由“十”和“一”组成,有三层意思:第一是化十为一的人,“十”代表宇宙之中、大千世界之内的千变万化,“一”是规律,就是道。从千变万化的现象当中提炼出规律的人就是士人,就是读书人。读书人能从现象中提炼出道,提炼出规律,这就是“士”的第一层意思。第二是守十为一,就是在人生的众多诱惑面前,能守住自己本心的人。这里“十”指代各种诱惑,“一”代表人的本心。第三,以一抵十,一个抵十个的人,因为他能从现象中提炼出规律,因为他有道德、有境界、有智慧,所以他一个能顶十个。读书人、士人,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五千多年文化的传承,靠的就是士人、读书人,每当有国难的时候,就有很多读书人挺身而出。苏武、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抗日战争中的许多英雄,都是一个顶十个的人,他们有气节、有风骨、有操守、有学问、有道德、有情操。“士”下面一个“心”,表示心向往做士人,我立志要做一个士人,立志做一个读书人,就是“志”。心期于士,心对士的向往就是志。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学而第一(11)

“父在,观其志”,父亲在的时候就看你的志向,看你有什么样的志向。在古代,父亲在的时候,家里边的事是父亲做主,父亲还在的时候,你不能去自立门户,但要有志。 “父没,观其行”,“没”就是去世的意思,父亲去世以后就看你的行为。父亲去世以后你就当家做主了,那么你的行动就能说明问题了。“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三年都能够不改变你父亲的道,那就可以说是孝了。这句话不好理解,“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如果父亲是个小偷,你是不是要做三年小偷呢?父亲是骗子,你也要做三年骗子?这就叫尽孝吗?这里的关键是“道”字。“道”是褒义的,美好的、崇高的品格、道德才能称为道。三年都不改父亲身上的那些崇高的、美好的道德、品格,这才叫做孝。《孝经》里边讲孝,什么才是真正的孝?不是给点饭吃就是孝,给点钱花就是孝,扶你走一段路就是孝。真正的孝是“善继其志”也,真正的孝顺是善于继承祖先的、父辈的志向,这才是真正的大孝。这一句话还有一层深意,父母亲身上不都是好的,也有不好的,用三年的时间来继承父亲身上好的,三年有九百多天了,父母亲身上不好的,你也要通过这三年去除掉,这就是改良。这一句就蕴含了整个中国文化立国的精神。为什么世界上的古文明都断代的断代,灭亡的灭亡,只有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屹立于世界,就在这一条:“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中国文化讲继承性,强调对前辈的肯定,所以中国文化是肯定之肯定之肯定;而西方文化是否定之否定之否定,它是不停地否定前代。对父亲的否定就是对前代文化的否定,中国文化讲肯定,就是不停地在对前代美德肯定的基础上,再有所损益。“损”就是减去,“益”就是加上,做符合时代发展的增减。所以中国文化是不断地肯定下来的,奠定一个泱泱大国,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不停地对前代的肯定,舜肯定尧,禹肯定舜,汤肯定禹,文王肯定商汤,武王肯定文王,周公肯定文王、武王,孔子肯定周公,孟子肯定孔子……一代一代对前代肯定,然后再继续发展,就越来越壮大。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作过一篇《西南联合大学碑记》。当时抗战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迁到云南昆明,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许多名教授都在这里,闻一多、朱自清等。抗战胜利以后,三所大学要北返,这个时候冯友兰先生就作了这篇碑记来记念抗战八年中的西南联合大学,中间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

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遗烈,作并世之先进。我国家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中居独特之地位。并世烈强,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所谓“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者也。

意思就是说,并世的列强,比如美利坚、英吉利、法兰西、德意志、俄罗斯,这些国家,都是新而不古,都是新国不是古国。“有古而无今”,希腊、罗马是古国,可是灭亡了,只有我中华民族是亘古及今,既是一个古国,今天仍在发展。“周虽旧邦”是《诗经》里面的一句诗,周朝是一个古国,但是它有新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就是这样的,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但是到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然在蓬勃地发展,有新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从哪里来?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来——我们善于继承,善于肯定我们前辈的文化,然后加以发展。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这一句是接着上面“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来讲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就是礼。礼仪的用处,以和为贵,为什么要制礼作乐呢?就是因为礼的用处,是用来调和大家,使大家能够和睦、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这个和谐。大家先看一看这个“礼”字,象形文字是这样的“”,左边是一个显示的“示”字,“示”字上半部分一横表示天,一点表示上,合起来指天上,下边的三笔表示日、月、星,天上出现了日、月、星,就是显示,天显示日、月、星给人间看就是“示”的本意。右边的“豆”字是什么东西呢?“豆”在中国古代是一种祭祀的礼器。礼器里面放着很多麦穗儿,粮食丰收了,用粮食来祭祀天地,这就是礼。礼的本意就是祭祀,祭祀天地。所以礼节是从祭祀当中来的,从祭祀活动中衍生出人伦道德的礼仪。

。 想看书来

学而第一(12)

所有的礼节,其用处就在于和睦,所谓以和为贵。制礼作乐的目的,特别是制礼的目的,就是使人各安其分。比如说,学生有学生的礼仪,给老师安一下凳子,请老师坐,倒水给老师喝,整整齐齐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这是学生的礼。竭尽全力教书,安于老师的本分,这是做老师的礼。老师不安于本分,一边上课,一边想着要去炒股,要去洽谈,完了。学生不安于学生的本分,一边在这里读书,一边想着那里在放电影,那里在上网,那里又在做什么什么了。“礼”就是要使大家安心,各安其分就是礼。大家都安于自己的本分了,自然就和睦了。为什么在教室里大家能够一起上课呢?因为有礼节,有秩序,礼就是秩序。如果我们不安分了,不安于自己的礼了,做老师的无礼了,“哎呀,好累啊,不讲了”,无礼了,学生就要轰老师下去;学生不安于自己的礼了,在下边听着听着就想,“哼,讲的啥子嘛,我要上去把这个老师撬下去,我来讲,我比他讲得更好”,上到讲台来,一边推我,一边喊着“你给我让一边去”,这样的教室还有秩序吗?没有秩序,就是无礼,无礼就要取闹,所以礼是保证大家和睦的原则和条件。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里的先王就是指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斯”是代词,表示“这”。先王之道,这个为美。“这个”指代什么呢?指代“礼之用,和为贵”,就是说先王治理天下之道都是以这个“礼之用,和为贵”为美。“小大由之”,“由”就是遵循,遵循什么呢?遵循“礼之用,和为贵”这样一种态度来办事情,先王治理天下,不管什么事都以天下的和睦、和谐为出发点,而实现天下和谐的方法是什么呢?是用礼节来加以限制、协调。大事小事都遵循这个原则。“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为了求得和睦而和睦,不用礼来约束,那也是不行的。比如说,我为了求得与大家的和睦,我就给大家说,今年期末考试我悄悄把题目全部送给你们,我这个老师对你们多好啊。监考的时候,让你们抄、抄、抄,多和睦啊,一片和谐,结果呢,不以礼节之,求得了表面上的和谐,但这个和谐是违背了原则的,是以“不可行”。放弃礼的和睦是假和睦,不是真正的和谐,这是不行的,这样就乱了。

原则与和睦是分不开的,既要和睦又要讲原则,和睦的前提是遵守原则,而不是放弃原则。这是这句话的关键。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信”,就是我答应你的话,人言为信,但是我答应你的话必须是要符合道义的。这有两层意思,第一,我答应你的事必须是我办得到的,不能乱答应。我答应明天把太阳摘下来送给你,能不能守信用呢?不可能。太阳永远摘不下来,我就永远失信于人。所以答应的必须是办得到的。第二,答应别人的必须是符合道义的。你说,某某,你去帮我把他杀了嘛。好,我答应你,但杀人是不符合道义的,不符合道义的事也乱答应,即使办成了,也违背了义,违背了做人起码的原则,所以这也是不行的。你的承诺一定是要符合道义的。“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复”就是实现,你承诺的,必须符合道义,你的承诺才能够兑现,才能够实现,这就叫“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你对人家恭敬,但是必须要以礼来限制;你只是恭敬而不讲礼,就放弃了原则。比如,某个学生,他亲戚是省长,或者市长,我对他特别恭敬:同学你快喝水啊,你冷了快加件衣服啊,你看不清了,我的书拿给你看,你笔记都不要做了,我帮你做笔记……我是老师,我这样对他,其他同学一看,这个老师简直无耻。没有礼来节制,真是自取其辱。我对大家行礼,给大家鞠躬,对学生一视同仁,对大家的提问,公正地回答,不偏不倚,这才符合我老师的身份,符合老师的礼仪,才叫“恭近于礼”。

。 想看书来

学而第一(13)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当凭借讲,“亲”当亲人讲。一个人行事都要有所依凭,有所依靠,而你所依靠的人要不失其亲,就是要依靠亲近的人。你总不能依靠疏远的人,或者依靠仇人。“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里的“宗”就当可以依靠讲。如果你凭依的人是不能依靠的,就可能会遇到不测。我举个例,戊戌变法的时候,慈禧太后要把光绪皇帝的新政废除,这个时候光绪手下没有人,他凭借谁啊?凭借袁世凯。袁世凯从来就和他不亲近,没有特别的关系,结果他被袁世凯出卖了,被慈禧太后囚禁在瀛台,这就是因为他依靠的不是可依靠的人。我们的父母师长,是可以依靠的;我们的同道,是可以依靠的;但如果是一个你从来不了解的人,依靠他是危险的。

就有道而正焉。 四川乐至有百岁硕儒刘克生先生,道德文章,当世难俦,里恒往问道请教,获益终生。李里绘于川师园。

有子的这一段话是讲的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你要守信用,但是你的信用必须符合原则;你要恭敬,但是要用礼来约束;你要依靠人,但不能依靠疏远的人,这有点类似孔子所说的“发乎情,止乎礼”,不能只讲义气、讲信用,我们两个称兄道弟,我为你两肋插刀,你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这是信啊,但信得过分了,物极必反。恭敬也是一样,你过于恭敬,不以礼来约束,势必自取其辱。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真正的君子吃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