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红色图腾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6部分(第1页)

然而芬兰人却不给他一丝机会,在几次偷袭得手之后便准备在苏军尚未缓过神来的时候进行反包围,而这次战役的策划和实施者就是前面曾经提到过的塔维勒上校。塔维勒立即调集了芬兰东北部地区所有能够调动的预备队,非常隐秘而又迅速的完成了对四十四师的包围,并且很快发动了攻击。

由于部队给养不足,而且调动也无法顺利完成,因此很快战场的天平就倒向了芬军。短短两天内四十四师就减员过半,而且其中大部分还是在芬军的热菜热汤面前直接缴了枪的。愤怒的潘莫拉夫师长组织了最后一次突围,不幸的是在这次突围过程中,潘莫拉夫中弹身亡,而师政委扎伊采夫也受了重伤,突围出来的人总共不足一个营。可以说四十四摩步师是全军覆没了。

“如果说师长他们全军覆没,那么就是说敌人可以腾出足够的兵力来对付我们了!”盛杰迅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找来了博尔孔斯基商量了一下后,两人一致决定立即率部后撤至萨拉,毕竟临近拉普兰地区的萨拉,可以迅速得到附近的第十四集团军的支援,而且距离边境也近了不少,得到补给的可能性也更高一些。

坐在颠簸起伏的汽车内,盛杰觉得克米亚维尔简直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每每自己要看到克米亚维尔的时候,它就又会飘然远去,难道这也是“宿命”?咫尺天涯啊!看来自己是注定与克米亚维尔无缘了……于是,坐在一边的博尔孔斯基和一路上都傻笑(其实是苦笑)的盛杰一同撤往萨拉。

而在接下来的几周内,苏军又接连遭受重创。先是一三九步兵师在行进过程中遇袭,近800名士兵被打死;再是耶达哈涅夫所在的苏军步兵第一六三师也在一个狭窄区域内遇伏,在损失了近一个多团的兵力后才总算突围而出,渐渐的在芬兰中北部地区的苏军攻势停顿了下来。

一月底,进展的缓慢以及一系列的失利也触动了斯大林的神经,原以为无需花费多大的力气就可以让芬兰俯首称臣,结果却让全世界笑掉了大牙。包括希特勒和丘吉尔在内的所有人都在笑话红军的无能,都在一边等着看他斯大林的笑话。怒火中烧的领袖在克里姆林宫内大骂梅列茨科夫的无能,但是骂归骂,他还是给梅列茨科夫又增调了5个师的兵力,并且限定在三月初必须迫使芬兰彻底屈服。

经过整整两周的准备,梅列茨科夫在曼纳海姆防线正面集中14个师的兵力。二月一日攻击发动了。其重点则指向苏马(Summa)附近10英里长的一个地段上。首先是猛烈的炮击,炮口扬起的烟尘将天空变得异常灰暗。直到要塞都已被摧毁时,坦克和用雪橇载运的步兵才攻击前进,而苏联空军则负责击破敌方的反击企图。使用这种有系统的打法,经过两个多星期的时间,终于贯穿了曼纳海姆防线的整个纵深,打开了一个缺口。攻击这在尚未向维堡推进之前,先向两侧旋回以包围两端的芬兰军队。越过已经封冻的芬兰湾,红军又做了一次较大的迂回行动,其部队从已被冰块所包围的霍格兰岛前进,深入岛维堡的后方。虽然在维堡的正面,芬军还拼命坚守了数星期之久,但在坚守卡累利阿地峡的努力中,芬军有限的兵力却早已消耗殆尽。一旦这道防线被苏军突破,他们的交通线也就基本被切断,最后的崩溃也就成为了定局,因为宣传已久的英法远征军仍然不曾到达(虽然他们几乎都已经准备出发了),而投降也就成为芬军的唯一出路了。

三月六日,芬兰政府派了一个代表团去进行谈判。除了原有的条件以外,现在苏联更要求芬兰割让萨拉和库萨某两个地区,包括维堡在内的整个卡累利阿半岛,以及费歇尔半岛的芬兰部分。此外,芬兰又被要求修建一条铁路从克米亚维尔道尚未划定的过节,以与苏联的支线铁路相连接。

在此种彻底改变后的环境中,尤其是在二月中旬曼纳海姆防线苏马段完全崩溃后,苏联的新条件显得很温和。曼纳海姆毕竟是个军人,比起大多数政治家都要现实的多,他深知英法援助根本不可靠,于是力主接受苏联的条件。斯大林也似乎颇有政治家的风度,因为他对于要求只做了如此少量的增加,不过他其实也只是急于想结束这场小心战争,因为这场战争动用了50多个师的苏联红军、11266门大炮和机枪、2998辆坦克、3253架飞机,耗费实在太巨。

3月8日起,谈判共进行了5天。在谈判中,莫洛托夫代表苏联向芬兰提出了比战前苛刻得多的要求:①割让整个卡累利阿地峡,包括维堡城和维堡湾;②割让整个拉多加湖岸,包括索尔塔瓦拉城;③将汉科半岛及其附近岛屿租给苏联30年;④将库奥拉雅尔维地区的苏芬边界向西移动,使它距离摩尔曼斯克铁路130-150公里;⑤将斯列德尼和雷巴契半岛全部让予苏联。

12日,苏芬两国代表正式签署了和约。

第二天,苏军的战斗行动停止,历时3个多月的苏芬战争终于以芬兰的失败而告终。

三天后,302团回到了原驻地维捷布斯克进行休整。四十四师被撤销建制,所余下的302团将被补充进其他部队。同时,盛杰和博尔孔斯基被要求前往莫斯科,因为两人都获得了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发的勇敢和战斗功勋奖章,并且将会有新的任务交给他们。

一棵棵高大的树木从眼前飞过,车厢内的盛杰靠在窗边回忆着整个战争的过程。盛杰从心底里不认同丘吉尔所谓“芬兰已在全世界眼前暴露了红军的无能”的说法,尽管红军的指挥和人员配备以及兵源都有相当大的问题,但是这却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比起欧洲任何地区,波兰的条件对于闪电性的攻势而言,可以算是最有利的。反而言之,芬兰对于这样的作战,却是最不适宜的战场,尤其是当红军发动战争时,在一年当中更是最不利的季节。德国交通极为便利,而波兰则极为缺乏,所以久更增强了波兰国界在地理上受包围的形势。这个国家的开阔地形,加上九月的干燥气候,使得机械化部队可以长驱植入,异常便利。波兰陆军比起其他国家的陆军更富有传统的攻击精神,这样也更正足以减弱起采取防御行动的能力。芬兰的情形又恰好相反。防御一方有这远较良好的国内交通系统,无论是铁路或公路,都比攻击者在国境以外的要便利的多了。芬兰人有几条和国境平行的铁路线,所以其预备队能做迅速的调动;苏联在列宁格勒道摩尔曼斯克之间只有一条铁路,而且又只有一条支线能够到达国境。在其他地方红军都必须从铁路线步行50英里到150英里,才能越过边境,而要想威胁任何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地点,则必须前进得更远。此外,当前进时又必须通过遍布湖沼和森林的地区,所使用的道路不仅恶劣而且当时的积雪也很深。这些困难大大的限制了红军所能运用和维持的兵力,只有透过卡累利阿地峡想曼纳海姆防线直接进攻为例外。这个地峡,在地图上的宽度为70英里,但就现实的战略情况而言,则又太过狭窄。其中有一半是被一连串的湖沼所掩盖,其间又还夹杂着森林。只有在苏马附近才有展开相当兵力的空间。除了上述不能在芬兰前线集中大量兵力向其内陆推进的战略困难以外,又还有战术困难。因防御方熟悉地形,并能加以充分利用,所以很难消灭他们的抵抗。湖沼和树林迫使侵入者拥挤在狭窄的进路上,那是很容易用机枪火力来加以扫射的,它们也使得防御方便于作侧面的袭击和游击式的活动。面对着一个手段高明的敌人,即令在夏季突入这样的国家也是很危险,而在北极的冬季作如此的企图,当然更加困难。尤其是重型的纵队更是寸步难行。曼纳海姆把他所有的预备队都集中在极南端的地区中,知道斯大林的牌已经摊开之后,才再来加以调动。这显然是一种冒险,但就整个局势而论,他的战略却是合理的,因为敌人的最初突入给他以后的反击机会——尤其是冬季,在芬兰这样的国家中是更为有利。至于苏联方面,因为其原始计划是以一种虚伪的假定为基础,所以经不起现实考验。但这却并不能证明所有一切的部队都是缺乏军事效率的。当然,集权统治者对于符合其愿望的情况报告是最易于接受的,但任何其他类型的政府也都一样会犯这种错误。换而言之,法国的计划就都是虚伪的假定为基础的,而且在近代史上,那可能又是所有一切虚伪假定中的最大者。

而自己即参与其中,又可以以一个后世人的角度来审视这一切,着实是有趣之极。而今后迎接自己的将会是什么呢?怀揣着忐忑与兴奋的盛杰又踏上了新的征途。

(本卷完)

。 想看书来

第一节 再临莫斯科

这是盛杰第二次来莫斯科了,上一次是来莫斯科参加伏龙芝军事学院为期四个月封闭性质的中级指挥员培训班,所以对于莫斯科的印象也仅仅停留在入城时在车中看到的路上的景色,而这一次盛杰决定一定要好好游览一下(毕竟等莫斯科会战之后,莫斯科早就被炸的面目全非了。)这座伟大而又壮丽的城市。

盛杰、博尔孔斯基和许多中级指挥员们都暂时被安排了莫斯科军区军官住所,等待两天后国防人民委员部的集体接见。盛杰打算趁着这难得的轻闲时光好好的去观光一番,而博尔孔斯基则说自己已经来过好几次了,对于莫斯科的景致提不起什么兴趣,而且自己难得来这里一趟,打算在这两天里先去拜访几个朋友再说。而在等待接见的军官中也没有见到耶达哈涅夫,不知他究竟有没有被召见,于是盛杰只好一个人上街闲逛。

说到莫斯科,盛杰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红场,他在几个路人的帮助下,乘坐电车顺利的来到了莫斯科闻名于世的莫斯科红场。

有人说,广场的俄文含有“美丽”,“红色”的意思,所以人们把它译为红场;也有人说,广场周围的建筑物都是红色而因此得名;更有人从历史的角度认为,书写着近千年俄罗斯历史的广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铁血的洗礼,称为红场名副其实。“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只有花儿在轻轻唱”,这优美的曲调曾让多少国人对莫斯科心生神往,盛杰记得自己孩提时代父亲给自己的第一本书,书里的第一幅画便是克里姆林宫的钟楼和红墙。当他自己亲自踏上这座曾经喧嚣世界的一极城市,看着砾石铺就的红场,不由心神遥想,那些称霸于世的大帝和领袖是如何走向宝座或断头台……

自己多想这些干什么,盛杰讪笑的挥散了脑中的思绪,抬头仔细的审视这著名的广场。盛杰发现红场并不象自己想象的那么大,但是一块块黑色的石头铺成的广场,仍显得气势雄浑。红场西面,就矗立着高大的克里姆林宫钟楼和红墙。记得以前关于那些克里姆林宫的画面,总喜欢在钟楼上画上和平鸽,因为那是那个时代对克里姆林宫的向往:和平与美丽。但是事实上,这红墙下的广场却充满了历史的血腥:17世纪不少旧派基督徒在红场上被活活烧死,有的仅因为胸前划十字没用三指而用两指;彼得大帝曾一天内把1700多名叛变的火枪手在这里绞死或砍死。而红场南面一个用白色石头建起的平台据闻就是当年沙皇宣读诏书和判决书的断头台。1917年苏维埃十月革命,赤卫军与沙皇禁卫军在争夺克里姆林宫的战斗中,血溅广场的更是数以千计。铁血红场,使得盛杰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克里姆林宫占地26公顷,宫内有许多宫殿、教堂和办公大楼,陈放着数以亿计的历代沙皇积聚的财宝。尤其使人惊叹的是四座建筑极美的教堂:十二使徒教堂、天使教堂、圣母安息教堂和圣弥额尔教堂。它们分别建于15、16世纪,是俄罗斯与意大利的建筑师们,把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与俄国东正教精神揉合起来的精心杰作。1812年拿破仑入侵,这些教堂曾遭到破坏,圣母安息教堂甚至被当作马厩使用。历经沧桑,几度修复,如今辉煌依旧,只是已不再有礼拜者有圣歌者了。

克里姆林宫里最重要的宫殿,是18世纪凯瑟琳女皇建设的###议会宫。十月革命,处死了最后一位沙皇尼古拉二世后,列宁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而这里就是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的心脏。这座巍峨的宫殿矗立红场已有七八百年之久。早在12世纪时,它就是整个莫斯科村,当时只是一座用木栅栏圈住的木筑堡垒,如今则是由一道6米半厚,14米高的红墙围着。盛杰非常渴望进入宫内去看一看,然而门禁森严,无奈只好压下心头的好奇,望了望钟楼尖顶上那颗永不熄灭的红星之后,继续在广场四周转悠。

走着走着,盛杰就来到了红场中央的列宁墓。在出示了自己的军官证,接受了一系列极为严格的检查之后,盛杰默默进入这座四四方方沉入地下的陵墓。列宁墓是用深红色大理石建成的,与毛泽东纪念堂相比,列宁的灵室小而且低矮,光线也暗得多。据说原先梦想中的列宁墓——苏维埃宫,被称为共产主义的巴比伦塔,里面有世界最大的礼堂…可以有7万名各国人民代表聆听苏联领袖的教导。但是图纸征集出来好久,后来也没盖。

身着黑色西服的列宁遗体如熟睡一般躺在水晶棺里,唇上的短髭与凳下的山羊胡子仍清晰可见。水晶棺罩中,领袖的头颅和前胸露出绒布,在灯光的照耀下,如同蜡制。列宁没有完全睡倒,他斜躺着,上身微微地前倾。几束柔和的光照射着列宁;非常奇妙的是,那水晶棺是看不见的,于是列宁完全无遮无栏地凸现盛杰的面前,而且只有两米的距离……盛杰甚至觉得这个光荣的灵魂正非常活跃地注视着、倾听着、思考着……小时候,父亲带着自己看苏联电影、小说,而列宁就成了盛杰最早的偶象;后来被父亲逼着学会了俄语后,第一次读的就是俄文的列宁全集,知道他从“二月革命”沙皇帝俄崩溃,到“十月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再到他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1922年,不过五年时间,居然留下了整整十大卷有关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巨著,对列宁的崇拜便经过了理性的过滤。的确,没有谁具备列宁那样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把握历史的魄力;也没有谁能象列宁那样以微薄的政治力量,获取过那样巨大的历史胜利……在人类历史上,列宁几乎是唯一一位仅仅靠着个人的智慧和勇气,就彻底地改变了大半个世界命运的政治伟人……在到后来,进入了军校学习之后,更加进一步的了解到了列宁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实质和精神。终于,满足的盛杰怀着朝圣的心情而来,又怀着崇敬的心情离开了。

而后两天里,盛杰还参观了纪念打败拿破仑的凯旋门、列宁山与莫斯科大学、颇具历史与盛名的莫斯科地铁,还饱览了莫斯科河两岸的风光。

终于,接见的时刻到来了。

一大清早,盛杰和博尔孔斯基就穿戴整齐,好好“梳妆打扮”了一番,为此两人还互相调笑了半天。结果吃早饭的时候才发现所有人都和他们一样,都弄的好像头次上门的女婿,紧张的不行。坐在车上,平日里一副严肃面孔的军官们,现在都跟一群小姑娘似的讨论着究竟会见到哪些个领袖,唧唧喳喳说个不停。

到了地方才听说斯大林同志和加里宁同志不会来了,但最终的答案还是让军官们都非常的兴奋。因为他们听说将要接见自己的将会是伏罗希洛夫、布琼尼和铁木辛哥三位国防人民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