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骑兵军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部分(第1页)

苏联作家巴别尔《骑兵军》作品研讨会在京召开

近日,三十多位来自美国旧金山、西安、长春、南京的俄苏文学专家、评论家、作家、电影人不远千里聚集在北京,只为一个名字“巴别尔”。

这个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非常陌生的前苏联作家,究竟有何种魔力,居然能使这么多的中国学人如此倾心?

其实看过巴别尔作品的人都会为他天才表现力和奇异想像力所惊叹,他的代表作《骑兵军》是一部在全世界流行八十年、禁而不绝的奇书。首先发现其才华的大文豪高尔基,曾说他是俄罗斯当代最卓越的作家,海明威都曾慨叹巴别尔的文字比自己更凝练。虽然巴别尔不幸在苏联肃反扩大化中被处决。但其作品却具有巨大的生命力。一九五七年他的《骑兵军》在苏联重新出版,并陆续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各国流传,震惊了欧美的文学界。一九八六年,《欧洲人》杂志选出一百位世界最佳小说家,巴别尔名列第一。二零零二年、二零零三年,《骑兵军》连续两年名列美国畅销书排行榜。

《骑兵军》是巴别尔在他的战地日记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在战地日记里,巴别尔描述了他所看到的一切:进攻,退却,屡遭蹂躏的城市和破产了的、胆战心惊的农民,杀戮,受到践踏的田野,战争的残酷。他在日记中问自己:“为什么我的悲伤无比沉重?”他回答:“生活被粉碎了,我在参加一个盛大的、无休无止的追悼会。”又说,“这是一群有纪律的野兽”。可以看出,战地日记里渗透着巴别尔的心灵感受、情感体验和独立思考。没有这写打着作者个性烙印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也就不可能有惊动一世之耳目的《骑兵军》。巴别尔在这部天才作品中所关注的,更是人性、人的内心和人的灵魂。勿宁说,他描绘了战争状态中人的灵魂的生动逼真的风景。他把战争情境中人的灵魂的狂暴的激情、不安的躁动,善与恶、美与丑、残忍与悲悯的奇异混合,别具一格、力透纸背地表现了出来。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博尔赫斯论巴别尔(图)

His unmatched book is titled Red Cavalry。  The music of its style contrasts with the almost ineffable brutality of certain scenes。  One of the stories——《Salt》——enjoy a glory seemingly reserved for poems; and rarely attained by prose: many people know it by heart。  他那本无与伦比的书叫《红色骑兵军》。  文风的音乐性和某些情节的难于言传的残酷对比分明。  有一篇小说——盐——享有散文难于企及,好像只留给诗的荣耀:很多人都打心底里知晓。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作家眼中的巴别尔(图)

鲁迅  在1933年编译〃同路人〃短篇集《竖琴》的后记中提到过巴别尔:  此外,有着世界的声名,而这里没有收录的,是伊凡诺夫,爱伦堡,巴培尔。。。。。。。  鲁迅在致李霁野的信中还提过自己曾读过巴别尔的自传。  摘自:曾园  2004…2…23博客中国  曾园  2003浙江文艺版《红色骑兵军》书评  (巴别尔)炽烈的笔下。。。。。。释放出。。。。。。雷霆万钧的句子。  葛闰  2003浙江文艺版《红色骑兵军》书评  。。。。。。写到部队夜渡的场面,寥寥几十个字,竟然有着无穷的气势。  李庆西  2003浙江文艺版《红色骑兵军》书评《翻了个儿的世界》  所有这些充满忧患的故事出自一种清朗明快的手笔,就像是用机警而俏皮的口吻述说摧肝裂胆的苦楚。  蓝英年  1992花城版《骑兵军》书评《苏联作家巴别尔最后的日子》:  巴别尔像一颗耀眼的彗星,在苏联文坛上闪耀了一下便黯然消逝。  高尔基  1926年对法国作家马尔罗:  “。。。。。。俄罗斯奉献(给世界)的最优秀的作家。”  博尔赫斯  (巴别尔)那本无与伦比的书叫《红色骑兵军》。  文风的音乐性和某些情节的难于言传的残酷对比分明。  有一篇小说——《盐》——享有散文难于企及,好像只留给诗的荣耀:很多人都打心底里知晓。  爱伦堡  在1964年莫斯科巴别尔70诞生周年纪念会上说:  “我不知道有哪一个国家、有哪一位作家感受不到巴别尔真诚和人性的力量、不热爱他。假如有这样的人,他们只能是我们恶毒的敌人。”  帕乌斯托乌斯基  。。。。。。即便对文学一知半解的人来说,巴别尔也显然是一位文学领域的征服者,他技法超群,发前人所未发。  。。。。。。他的一言一行,即便是他的每一次心跳,都显示他是一位天纵其才的作家。  。。。。。。(和他见面)我觉得像个小男孩儿。  海明威  1936年在给伊万·卡什金的信中:  “从巴别尔的短篇小说第一次翻译成法文和《骑兵军》出版之日起,我就知道巴别尔。我非常喜欢他的文笔。”  对爱伦堡曾说:  “我从不觉得能用字数判断文章。。。。。。但看完巴别尔的,我觉得我还能更凝练些。”  卡尔维诺  在《通向蜘蛛巢的小路》的序言中说:“  巴别尔尤其让人留意,他的《红色骑兵军》意大利文译本甚至是我们在战前就读过的;此作堪称本世纪写实主义文学的奇书之一,算是知识分子和革命暴力互动关系之下的产物。”  摘自:曾园  2004…2…23博客中国  厄普带克  2001《巴别尔全集》英译本书评:  。。。。。。巴别尔的雄文,如闪电,如不眨眼的目击者。。。。。。。  垂灵  1955年英译本《巴别尔短篇小说集》序言:  。。。。。。(巴别尔是)一个具有伟大能量和魄力的才子。  (《骑兵军》)是革命后的俄罗斯出现的,实际上是我所知道的,唯一一本能看出卓越的才华,甚至是天才的作品。  菲利普·罗斯  。。。。。。《骑兵军》是胜利。  麦克·德达  2002年美国诺顿版《红色骑兵军》序言:  红色骑兵军——由强悍的巴普利钦科和迷人的萨维茨基统领——横扫过荷马认得出的战场。。。。。。。  盖瑞·莫尔森  《新准则》上《巴别尔全集》英译本书评:  一百年后,非俄语文学专家还读的伟大作品,。。。。。。,我认为有三部,。。。。。。,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马格丽特》。。。。。。,索尔人尼琴的《古拉格群岛》。。。。。。,和巴别尔的《红色骑兵军》。  辛西娅·奥捷克  2001美国诺顿版《巴别尔全集》序言:  。。。。。。巴别尔和卡夫卡,同让每一条神经颤动。  弗兰荇·普罗斯  《哈珀斯杂志》上《巴别尔全集》英译本书评:  。。。。。。(翻译巴别尔的)译者不仅要认识到,而且要能再现,巴别尔为他奇特而雄辩的小说的每一字儿倾注的心血。若非如此,就是犯罪。  罗伯特·维尔  《巴别尔全集》英译本美国诺顿出版社资深编辑:  。。。。。。(《巴别尔全集》的出版)不是公益事业。。。。。。。它会让出版社吃一辈子。    

葛闰:现在我们读巴别尔

伊萨克·巴别尔的《红色骑兵军》的中译本出版了,立刻引起国内不少读者的关注。其实,巴别尔的作品并非头一次译成中文,有关这个作家的零星评论也已经出了不少,可对许多人来说,包括一些训练有素的读者,他们对这个前苏联作家的了解还是相当的有限。  自从布尔加科夫在1990年代末引起大陆作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之后,人们对〃铁幕〃后长期被封杀的作家似乎产生了由衷的好感,还有内心的某种期待。他们隐隐觉得,高手似乎都〃藏〃在了幕后……不是我们经常谈论的高尔基、爱伦堡、巴乌斯托夫斯基这些作家,而是迄今还未被我们熟悉的面孔,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他们〃迟到〃了。先是布尔加科夫,现在又是伊萨克·巴别尔。。。。。。他们将逐个地露面,向我们展示苏联文学真正惊人的创造力(还有历史和国家的真正惊人的耻辱)!  《红色骑兵军》在苏联一禁就是二十年。伊萨克·巴别尔持续增长的文学声誉是在欧美大世界里形成的,他在那儿有不计其数的崇拜者,他们热爱他写下的每一行文字。包括罗曼·罗兰、博尔赫斯、海明威在内的大作家,对于此人的作品都是推崇有加。博尔赫斯说,《盐》是〃富有诗意的作品〃。美国作家厄普代克撰写了评论《爱捉迷藏的作家》,将巴别尔称作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  新书《红色骑兵军》封面的小照片,作者头戴八角鸭舌帽,像苏联电影里的红军政委,他的嘴角挂着一丝顽皮和嘲讽的微笑。无论作家是活着还是死去(巴别尔四十七岁时在苏联内务部的监狱里被处决),他的文学似乎注定要超越个人隐秘的身世,为世人所认识。这是由其作品本身的价值所决定的。这一点他与布尔加科夫的遭遇又是何其相似。他们在禁闭的状态中死去,但已然成了今天最活跃的人物之一。  世人推崇伊萨克·巴别尔作品中叙事的〃简洁〃,称他为〃俄国的莫泊桑〃。据说,连一向以简洁著称的海明威读了他的小说后都感到目瞪口呆。《泅渡兹勃鲁契河》写到部队夜渡的场面,寥寥几十个字,竟然有着无穷的气势。即便是诗才如曼杰尔斯塔姆,恐怕也写不出《在圣瓦伦廷教堂》这样的篇章,它的气息奇幻,细节瑰丽,摄人心魄。这些短篇的写作显得那么短小精悍,结体瓷实,韵脚一丝不乱。对于想要在竞技场上一试身手的作家来说,他们或许会认识到,这里所谓的〃简洁〃又是一个用滥了的形容词,套在另一个作家身上也照样适用,似乎没有区别。其实,巴别尔的语言特点是由某种比精心推敲更难把握的品质所造就的,这使他得以将一篇又一篇的千字短文熔铸成从容的〃史诗〃,使那些想要研究他的人不得不敲破自己庸常僵硬的外壳,试图去手摘星 辰。  从文学思想的敏锐和创造性来看,布尔加科夫和卡夫卡,再加上巴别尔,这三个人构成了今日欧洲文学的〃铁三角〃,其影响和价值均不可估量。     。。

李庆西:翻了个儿的世界

读巴别尔的《红色骑兵军》,让人惊讶的首先是那副简洁、洗练的笔墨。〃宅旁的教堂里钟声乱鸣,打钟人疯了。这是个布满星斗的七月之夜〃。如此干净而从容的语句,把整个叙述夯得结结实实。不少评论者拿巴别尔跟海明威作比,满世界找过来,有这等本事的好像只有他俩。说来也巧,海明威很早就读过《红色骑兵军》的法文译本,在给友人的信中也曾流露对巴别尔惺惺相惜的意思。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除了言简意赅的语言特点,两位大师还都饶有兴趣地探究生命与死亡的真谛,尤其善于处理生死相遇的瞬间情境,出其不意给人一记心理撞击。在这一点上,海明威的短篇名作《印地安人营地》跟巴别尔书中头一篇《泅渡兹勃鲁契河》就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这些粗泛的相似不等于彼此创作风格的趋同。其实他们的语言趣味大相径庭,如果说海明威的简短是一种〃电报式〃文体,凝重之中透着几分干涩,那么巴别尔的字斟句酌则几乎带有诗的韵味。像《红色骑兵军》里不时闪出的那些跳荡的语式,甚至嵌合着充满想像的通感手法……〃无家可归的月亮在城里徘徊〃,〃我面前是集市和集市的死亡〃。巴别尔用诗和箴言的修辞装饰着哥萨克骑兵身后满目疮痍的土地,无尽的苦难从笔下堆积起来,却丝毫不像是蹙着眉头的描写。在任何悲怆时刻,他从未堕入海明威那样的悲凉心境,有时他会用词采斑斓的描述展开一个悲剧的序幕:〃……我们辎重车队殿后,沿着尼古拉一世用庄稼汉的白骨由布列斯特铺至华沙的公路,一字儿排开,喧声辚辚地向前驶去。〃这般亦谐亦庄的句子用来导述血迹斑斑的坎坷历程,相当耐人寻味。  《红色骑兵军》取材于作家本人在布琼尼麾下的战斗经历,但是这些战地实录式的故事绝非通常意义上的革命战争文学,因为没有正邪分明的营垒,没有军事上的谋略较量,更没有浴血奋战攻城掠地的激情与豪迈。苏俄内战期间相偕而来的俄波战争至今留有许多悬疑之处,历史卷宗记载着1919年至1920年间红军向乌克兰、波兰辗转进军的日程,却把种种是非功罪的思索扔给了后人。在革命激流中成长的巴别尔显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毫不怀疑布尔什维克革命的正义诉求,可是战争岁月的腥风血雨使他清醒地看到以恶制恶的负面效应……过度的暴力和杀戮开启了以革命的名义戕害革命理想的凶衅。所以在这部由30多则短篇组成的小说集里,他用讽喻的手法表达了一种睥睨善恶颠倒的立场。巴别尔对他所描写的这场战争显然怀有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是旧制度的锥心之痛,另一方面却在忧虑战火对文化和宗教民俗造成的极度毁伤。《基大利》一篇中,他借那个开杂货铺的犹太老者的诘问点到了思想的痛处:〃革命……我们对它说行,那么,礼拜六呢,难道要我们对礼拜六说不行?〃礼拜六是犹太教的圣日,如同许多传统事物一样,这些与旧制度相缠绕的东西并不能跟旧制度一起埋葬。然而,摧枯拉朽的哥萨克骑兵们不由分说地改变了整个世界,把斗争变成了癫狂,同时把革命这事情也给戏剧化了。巴别尔在书里大量叙说战争的日常暴行,写了游兵散勇的个人复仇,也写了那些〃思维健全的疯人〃。在有些篇目中出现了对比性基调,世俗人生的赏心乐事,犹太智者的质朴理念,他还津津乐道地讲述走江湖的圣像画师那种诙谐的民粹思想。他怀着希冀寻寻觅觅……〃寻找那颗怯弱的星星〃,用超越现实混乱的冷静关照传递着俄国新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  值得注意的是,巴别尔的叙述语体远比故事本身来得复杂。所有这些充满忧患的故事出自一种清朗明快的手笔,就像是用机警而俏皮的口吻述说摧肝裂胆的苦楚,有意使叙述语言与叙述对象拉开了距离,这种策略显然包含着叙事内容以外的话语意图。《红色骑兵军》虽云短篇,巴别尔却力图在这里勾画更为复杂的生活图景,表现那个时代诡谲万变的精神特征,所以采用了被文学史家称之〃狂欢化〃的叙述体裁。比之任何传统的自然主义创作,这种从古代〃庄谐体〃和〃梅尼普讽刺体〃发展而来的复调小说,不但有着更为贴近现实的仿真性,并且以讽刺性摹拟手法大大增强了艺术概括力度。巴别尔非常娴熟地把握着〃众声喧哗〃的对话关系,在小说里大量采用各种插入性体裁,如书信、报告、复述的对话等等,甚至还有墓志铭。由此从不同角度诉诸不同的主体意识,在互相追诘与驳难中凸展各色人等的内心世界……从布琼尼骑兵到马赫诺匪帮,从私盐贩子到牧人出身的红军将领。在这个舞台上,正义和邪恶,真理和谎言,革命和反革命,看上去都不是那么泾渭分明,所有对立的因素构成了令人不安的互动关系,而人生的错位往往就在风云翻覆的情境转换之际。当然,生活有自己的逻辑,每个人则有自己的行为理由。  这里使人想起巴赫金用〃翻了个儿的世界〃的说法来归纳狂欢体叙述的一个逻辑:帝王变成奴隶,奴隶成了帝王,如此等等。在《红色骑兵军》的话语结构中没有给任何史诗化的东西留下一点地盘,却给读者拓开了更多的思想空间,此如巴赫金所言:〃狂欢化把一切表面上稳定的、已然成型的、现成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