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共和国大将:粟裕传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部分(第1页)

就在江南指挥部正式成立那一天,宝堰日军一个加强中队采取夜间出动、拂晓攻击的战法,奔袭延陵。陈、粟早有准备。日军扑了个空,灰溜溜地撤回据点。陈、粟又安排好了击敌方案。日军还在途中,王必成团长率领的新四军第二团突然杀了出来,会同新六团、丹阳独立支队,将日军包围在贺甲村。8日下午3时,王必成指挥各部发起总攻。日军依托有利地形,构筑环形工事,负隅顽抗。新四军前赴后继,连续攻击拼搏,经过26小时强攻,全歼日军一个加强中队,击毙武村中队长以下日军168名,生俘3人,缴获轻机枪4挺、步枪28支、掷弹筒2具、指挥刀2把。延陵大捷,开创了江南敌后歼敌的新纪录,受到延安总部通报表彰。

江南局势越来越严峻。新四军在国民党顽固派和日军的进攻中处境更加困难。1939年11月7日,秦邦宪、董必武、叶剑英等在重庆与新四军军长叶挺商谈,一致认为新四军只有坚决而秘密地执行以一部坚持江南现地区、主力向江北发展的方针,把工作重心移到江北去,才能保全武装,继续发展。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华中为我党我军最重要的生命线。我党我军不控制华中不能生存。并在军事上派八路军主力2万余人南下。已进入华中敌后的中共中央代表、中原局书记刘少奇,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和与持不同意见同志的讨论,也认为苏北是当时华中最有利、最能发展的地区,是我军的战略突击方向。这样,发展苏北的任务便由关系新四军发展方向的一个局部问题,上升到关系对日、对顽斗争的全局位置上来了。粟裕坚决拥护和赞同中共中央的战略方针,认为“向北发展”已到了时不我待的程度,应当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力争主动。

事实上,江南新四军“向东作战”目的达到后,陈毅和粟裕一直在考虑“向北发展”的问题,并且积极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粟裕认为,新四军在江南主要与日军作战,打的是一些小规模的游击战,一旦向北发展,势必要受到国民党顽固派的阻挠,就会与他们打更大规模的仗。粟裕站在这个战略高度思考,从皖南回到江南后,在集中整训主力部队指挥员向他们讲授《关于组织战斗》军事课时,反复提醒大家:“可能不久将来,我们要打更大规模的仗。”引导大家在思想上提前作好准备:作战对象要从主要打日军变为打国民党顽固派,作战形式要从打日军的小规模游击战变为打国民党顽固派的大仗。

大约是在1939年10月底11月初,出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粟裕及时紧紧抓住,协助陈毅做了一篇“向北发展”的绝妙文章。

苏北地方实力派李明扬,通过他的同乡、国民党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十五军军长王敬久,弄到10万发子弹。王敬久要李明扬自己派部队去取。因途中要通过日军严密控制的重重封锁线,危险很大,李明扬决定找新四军帮助,托人捎了一封亲笔信给陈毅。11月11日,陈毅接信后即找粟裕商量。粟裕毫不迟疑地提出:从二支队抽出力量,由卢胜、陶勇率领四团团部及第二营,担任协助护送弹药的任务。弹药于11月中旬送到了李明扬手中。卢胜、陶勇所带的部队也借机渡江北上,后进入苏皖边区,与先前渡江北上在那里活动的梅嘉生支队合编为苏皖支队,最终同活动在淮南的第五支队取得了联系。这是粟裕协助陈毅走出的“向北发展”关键一着棋。接着,粟裕又和陈毅走出了另一着妙棋,决定叶飞率领老六团由苏南开到扬中,与管文蔚部合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然后渡江北上,加强苏北力量,在扬州东部地区开展斗争。这样,大江两岸的苏南、苏中、淮南三面联通,互为掎角,造成了新四军足跨长江两岸随时可以发展的有利态势。

新四军东进北上和八路军南下,蒋介石十分害怕。共产党领导的两支劲旅一旦会合携起手来,共同发展华中,在蒋介石看来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他急令顾祝同和韩德勤先在江南江北形成两面包围新四军的战略态势,再乘机拔掉眼中钉。1939年底,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指示中强调指出:顾、韩兵力在冬季反攻名义下,从江南、江北两面包围新四军,各地必须在一切地方准备对付突然事变。为此,1940年1月项英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东南局和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联席会议。项英主张:皖南与江南组成两个独立作战单位,在不影响争取苏北的条件下,由江南加强皖南力量。在国民党大举进攻皖南新四军军部时,先打破其进攻,随即向浙、闽发展。会后,项英将这一决定上报中央军委。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积极思考江南新四军战略发展方向(4)

项英的主张传到苏南,粟裕坚决反对新四军军部“向浙闽发展”。在这方面粟裕是有切身体会的。历史的教训不能重演。粟裕向陈毅谈了自己的看法。陈毅完全同意粟裕的意见,反对项英的主张。4月21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可以和中共中央直接通电报了,陈、粟等四人联名向中共中央发出了第一份电报,建议皖南新四军军部及主力部队东移苏南,并提出“皖南、苏南分则力弱,合作可以开展局面”,“应先放弃皖南,集中全力发展苏南,直到海边”①。

中共中央书记处也复电项英,重申新四军向北发展的方针,不同意由江南抽兵到皖南。再次强调“江南陈毅同志应努力向苏北发展”②。

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摩擦在向严重化方向发展。顾祝同调集5个师、1个旅,连同地方保安团约18个团的兵力,切断新四军皖南、苏南之联系,围歼皖南、威逼苏南之企图已昭然若揭。同时勒令新四军江北第四、第五支队和叶飞、陶勇部队南调。蒋介石的目的是要截断新四军与八路军的南北联系,陷入皖南、苏南狭窄地区,任其摆布,最终消灭之。

黑云压城,山雨欲来。粟裕认为,苏南与皖南最大不同点,苏南是敌后地区,国民党军队不敢去,即使去也是少量的。真正摩擦起来,新四军未必吃亏。皖南地非敌后,皖南新四军处在国民党第三战区部队的三面包围之中。蒋顽对两个地区形势的分析说得更为露骨:“叶、项在皖南,如瓮中之鳖,手到擒来;陈、粟在苏南,如海滨之鱼,稍纵即逝。”

以当时新四军兵力来看,实难在皖南、苏南两处应敌。可行的策略是皖南军部率部即向苏南靠拢。一旦两处会合,身处敌后,东进北上,就更如“海滨之鱼”住苏南、苏北纵横驰骋,纵然与顽摩擦,也有全胜的把握。4月9日,中共中央军委指示项英:如顽军大举进攻皖南、苏南,军部与皖南部队向陈毅靠拢为有利。粟裕完全赞同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

5月2日,陈毅和粟裕再次致电中共中央,建议把皖南主力集中苏南,并指出:皖南部队企图于顽方进攻时长征闽浙,不可轻试。

可是项英一再坚持自己的意见,以种种理由不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新四军军部北上江北和东移苏南的指示。形势越来越严峻。粟裕想尽一切办法,力促皖南主力迅速北上或东移苏南。

5月4日,中共中央再次指示新四军“军部、后方机关及皖南主力移至苏南”,同时指出:新四军一、二、三支队主力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在苏南、苏北广大敌人后方直至海边之数十个县,尤其是长江以北地区”。① 也是在这天,由毛泽东起草,中共中央政治局发出了《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顽固派的进攻》的极为重要的指示,即第二个“五四指示”,严肃批评项英的严重右倾观点,强调:不受国民党的限制,超越国民党所能允许的范围,不要别人委任,不靠上级发饷,独立自主地放手地扩大军队,坚决地建立根据地,在这种根据地上独立自主地发动群众,建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政权,向一切敌人占领区域发展。

收到中共中央第二个“五四指示”,陈毅和粟裕立即召集团级干部会议传达,研究拟订了贯彻实施的具体计划。经商议,于5月17日、19日和27日,由陈毅以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的身份三次致电中共中央和项英,促请军部及皖南主力速移苏南。考虑到电报不能详细地、原原本本地反映他们的意图,又派江南指挥部政治部###科长曾如清专程赴皖南汇报。

为迎接新四军军部东移,粟裕从军事上作好了周密安排。三四月间,粟裕亲率战地服务团前往溧阳山丫桥冷欣的副总指挥部,以汇报和“慰问”为名,侦察冷欣进攻新四军的意向、方案及其指挥部周围地区兵力部署,设想反击和进攻冷欣指挥部的作战计划。

粟裕对此行可能会遇到的情况考虑得很周到,出发前就向随行的作战参谋交代,一路上要注意观察打听,到了冷欣指挥部就以卫士身份出现,见了大官不要害怕,见机行事。到了山丫桥,粟裕去给冷欣汇报,要作战参谋带了材料和地图跟随,嘱咐参谋利用挂地图的机会,观察原挂在那里的冷欣部队的部署图,用脑子记下来。粟裕在山丫桥三天,每天清晨都和参谋起来跑步锻炼身体,每天各跑一个方向,把看到、了解到的情况悄悄绘成图。粟裕特别关照要注意收集纸篓和厕所里的纸片。参谋人员果然在厕所里发现一张国民党挺进纵队南调茅山的草图。返回江南指挥部后,粟裕根据这次实地侦察,很快拟订了一个作战计划,冷欣一旦对江南新四军发起进攻,粟裕只要用两个加强团,便可拿下他的指挥部。

积极思考江南新四军战略发展方向(5)

粟裕还派作战科长吴肃率领侦察组,配合军部作战科长李志高率领的侦察组,由江南和皖南分头对进侦察,为军部东移勘察选择一条合适的路线。出发前粟裕向吴肃作了专门交代。吴肃返回江南指挥部后向粟裕详细汇报。粟裕据此拟订了派三个团接应军部东移的计划。粟裕与参谋人员精确计算,从江南指挥部控制的水阳、狸头桥及江南指挥部驻地到军部驻地皖南泾县云岭,仅80到150公里路程,互相对进,一昼夜便可接应上。

然而,由于项英的错误,皖南新四军东移之事最终没有实现。

此时大江南北###风云日紧。蒋介石部署的由顾祝同、冷欣、韩德勤、李品仙从南、北、西三个方面向新四军进攻的阵势已基本就绪。苏南的冷欣企图合围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江北的韩德勤步步紧逼已北渡长江的新四军部队,并断绝了江上交通线。形势发展到了最后抉择的关键时刻。粟裕和陈毅每天晚上都要商讨到深夜。粟裕敏感到此时如不跨江北上,江南新四军势必陷入冷欣的包围之中,后果不堪设想。他向陈毅直抒己见,坚决主张北上。6月15日,陈毅将他与粟裕商讨的最后结果急电中共中央和项英、刘少奇:“目前只有集中苏北攻击韩或者集中苏南打冷欣两个途径。一切应付已到穷尽之时,再不决定必致苏北苏南两方受损”,“我决心布置移往苏北”,“皖南军部方面宜速部署”。①

在粟裕周密筹划下,北移的全部工作已经准备完毕。陈、粟决定将指挥部及所属北上部队首先移到茅山。粟裕率部离开水西村,过溧(水)武(进)公路,亲去茅山地区扩军。冷欣发现江南新四军主力有渡江北上意图,连夜调集两个团赶来堵截。6月18日,粟裕调兵遣将,在茅山脚下的西塔山附近亲自指挥反顽战斗,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团各一部。粟裕接着又巧施“金蝉脱壳”之计,引诱前来“扫荡”的日军和顽军乒乒乓乓打了几个小时,双方才发现自己打的不是新四军。冷欣气急败坏地说:“粟裕真厉害,我们上了大当,吃了大亏。”

江南还未摆脱危险,江北又出现了剑拔弩张局面。苏北地方实力派李明扬、李长江将以十倍的兵力大举围攻驻郭村的新四军挺进纵队。这时陈、粟紧急商定:陈毅身着便衣于6月28日夜由扬中过江,处理江北事端;粟裕组织机关、部队随后跟进。就在粟裕部署部队过江的时候,郭村战斗爆发。陈毅退至长江中的新老洲写信给粟裕:“速派主力部队,克服一切困难,渡江支援。”

粟裕立即加快了渡江进程。他深知军中电台和机要人员的重要,7月初亲自安排先把十几个机要人员化装送过运河和铁路,一直看着他们平安过去才返回部队,半夜再率指挥部机关及大部队通过运河及铁路封锁线,抵达江边。

7月8日,粟裕率江南指挥部渡过长江。此时郭村保卫战已获胜利。江南与江北两支新四军部队胜利会合于吴家桥地区。驰骋江南两年的粟裕开始投入到苏北抗日洪流之中。

面对严峻形势 作出华中作战部署(1)

1946年夏,全国形势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蒋介石把他80%的正规军193个整编旅158万人调集到内战前线,全面内战的急风暴雨即将来临。

中共中央密切注视着时局的动向。6月1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电报判断:“美蒋对我极为恶劣,全面内战不可避免。”6月6日,对华中分局发出指示:“目前我们方针是力争和平,但你们的工作必须是一切都准备打。”

面对迫在眉睫的全面内战,如何认识和掌握这场战争的规律?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方针夺取这场战争的胜利?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粟裕后来回忆说:“全面内战爆发以前,当我们看到这场战争已经不可避免的时候,我们在苏中面对即将进犯的敌人,深感重担在肩,推动着我们对敌我双方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敌我双方互相对立着的许多特点;推动着我们反复思索,从中探寻战争的客观规律,特别是战争初期的规律,并努力使自己的行动适应客观存在的规律,以争取胜利。”①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经过十个月来的探索,粟裕对这场全面内战的特点和规律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现在他着重探索的是战争初期的指导规律。

粟裕认为,在整个战略防御阶段中,有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初期作战阶段。在这个阶段,敌人在力量对比上占有很大优势,在战略上居于主动地位,势必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我们已经建立了大块巩固的根据地,战争一开始就有一个空前广阔的内线作战战场,具有持久作战的巨大潜在能力。由此产生了战争初期作战的特点和规律。

——战争初期是一个变被动为主动的过程。实现这种转变的决定因素,是敌我双方有生力量的消长。在战争指导上,要采取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战略方针,充分利用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那里打仗,什么时候好消灭敌人就在什么时候打仗,哪部分敌人好消灭就消灭那部分敌人,什么战法有效就采取什么战法,大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夺取战争的主动权。

——在战争初期,敌强我弱的形势是很明显的。敌人依恃其强大军事力量,势必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企图在短时间内占领我解放区。我们虽然有对付全面内战准备,但是需要一定时间完成适应战时需要的各种转变,以便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和潜力。我军初期作战的重要任务,是抗住敌人的战略进攻,遏制敌人在解放区内长驱直入,顿挫敌人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打乱敌人的战略部署,以掩护我解放区纵深地区实现由平时到战时的各种转变,为持续作战创造有利条件。

——在敌强我弱的总形势下,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