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共和国大将:粟裕传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部分(第1页)

——在敌强我弱的总形势下,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规模,势必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各个战略区和主要作战方向,要充分利用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各个战略区之间,在战略上互相配合,不宜过早地作战役性配合,更不宜过早地举行大会战。随着敌我力量的消长、我军指挥艺术的提高和战局向解放区纵深发展,逐步扩大作战规模。

——在敌人陆续增强兵力进攻的情况下,主战场由解放区前部向纵深转移是可以预见的发展趋势。各个战略区,在中央总的战略方针指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自主的方面,在各个作战阶段之间存在着战区的转折。在战争指导上,要处理好转折过程中错综复杂的关系,掌握转移的时机、转移后的出击方向和战略布局,为进一步集中兵力打大歼灭战创造条件。

粟裕对战争初期规律的认识,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贡献。他所说的战争初期,与过去所说的“初战”不同,不是一次战役或战斗,而是由若干战役或战斗组成的一个作战阶段。他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解决了如何把握毛泽东提出的“必须打胜;必须照顾全战役计划;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的“初战”三原则,以及如何处理战略全局与各个战略区的关系问题,并对战争初期的指导规律作了理论的概括。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华中野战军初期作战的战略构想。

面对严峻形势 作出华中作战部署(2)

1946年5月31日,粟裕与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曾山联名发电报给新四军陈毅军长和中共中央军委,报告华中战略态势和作战部署,提出华中战略区初期作战的战略构想。电报分析华中敌我战略态势,判断国民党对华中的军事部署已经完成,在华中周围集结有12个军、32个师、2个纵队、3个独立团加海州的徐继泰部伪军共约40万人,可能于近期向华中进攻。“估计顽主力将以苏中为主要攻击方面,可能以一百军、二十五军、九十九军、二十一军等四个军,以泰州、靖江为基点向北进犯,夺我海安、东台、兴化、高邮之线,四十九军则为钳制队以夺取如皋为目的。”认为“要击破顽之企图,必须达到歼灭他四至六个师的目的,才能改变现在情势。要能达到这个目的,需要二至三个战役,非一个战役所能完成。以现有之六、七、八三个纵队之力量,只能打一个战役,要连续打下去必须增加新的力量。因此建议,需四、五旅调回华中”。关于华中与山东两个战略区的配合问题,电报提出,“倘苏中两个战役胜利后,即以六、八纵队,四、五两旅,配合九纵队、九旅,包围徐州,占领徐蚌段,在可能时则配合山东夺取徐州或济南及海州、灌云等城,以改变华中与山东的斗争形势。这个布置,我们要求山东在整个战役上应让华中先在苏中取得一二个战役的胜利后,再转移兵力”。

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个战略构想以及对主要作战方向的判断,对战争发展趋势的预测,基本上是符合解放战争初期华中战场的实际情况的。蒋介石果然把苏中作为主要攻击方向。随着战局的发展,主战场逐步由解放区前部转入纵深地区,再由淮海区转向山东。

苏中位于整个中国解放区的东南前哨,与国民党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地区隔江对峙。抗日战争一结束,蒋介石就把夺取苏中、苏北作为重要目标。从1946年6月中旬到7月初,蒋介石先是通过马歇尔,后来又亲自出马,要中共让出苏北(国民党所说的苏北,指江苏省长江以北地区,包括苏中在内),作为恢复和平谈判的先决条件。他用最后通牒式的语言说:“苏北地方并不大,让出来不算什么,你们还有许多地方可以生存。现在大家都看到,你们在苏北,对南京、上海威胁很大。”

长期战斗在大江南北的粟裕,对于苏中的战略地位和蒋介石的阴谋早有清醒的认识,并且及时完成了在苏中地区作战的准备。

6月6日,在中共中央发出“你们的工作必须是一切准备打”的指示当天,华中军区就把在苏中作战的部署报到了中共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军部。

华中军区的电报,分析华中地区敌我态势及其发展趋势,认为长江北岸国民党主力部队4个军“有以泰州为出发点攻占我兴化、东台、高邮之极大可能”。“如果兴化、东台一失,苏中九百万人口之富裕区无法坚持,只有变为游击区,盐阜、两淮变为战场,使华中地区受极大威胁。”根据这样的认识,提出了华中南线作战部署:“为转变这一不利形势,我军决心集中一、六两师及七纵队(共十六个团)对扬州、泰州线之宜陵、白塔加以攻占,吸引顽二十五军、一百军(共五个师及两个纵队)出来决战,在此一地求得打两个至三个大仗,达到歼灭顽二个至三个师后,相机夺取泰州,以巩固南线。”

6月7日,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指挥机关到达苏中的东台,与5月初到达苏中前线的刘先胜参谋长、钟期光主任会合,布置临战前的准备工作。

6月11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致张鼎丞、粟裕、邓子恢、谭震林并告陈毅的复电,同意华中军区的作战部署,指出:“(一)国民党攻我淮南(津浦)路东,现又攻我(津浦)路西及南通区,我向国民党某区取主动攻势,在政治上是没有问题的。(二)军事上究竟应否攻宜陵、白塔,由你们根据实情决定之。(三)我必须用一切办法歼灭敌人于南线,保卫九百万人口的南线各区。”①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面对严峻形势 作出华中作战部署(3)

陈毅于6月12日发出致华中分局并告中共中央的电报,表示“中央巳真(即6月11日)电悉。请分局根据此方针执行”。同时提出了在华中组织两个野战军、兼顾两个主要作战方向问题,而将作战重点置于淮南。电报说:“华中宜注意沿江汤恩伯、李品仙两个主要进攻方向”,为此“已令五旅归建,可在淮南组织二万人以上的野战军,保卫(津浦)路东”。陈毅认为,“如淮南无适当部署,即令苏中突击有效,亦得不偿失”。

粟裕于6月16日召开各师、纵队首长会议,讨论如何执行中共中央和陈毅军长的指示。大家分析敌我态势,权衡在苏中或在淮南作战的利弊得失,认为在苏中作战比在淮南作战更为有利。在兵力使用上,应当集中于主要作战方向。如果同时组织两个野战军,在两个方向同时对敌军作战,不仅现有力量难以做到,而且分散我们的力量。为此建议将五旅调至高邮附近,首先集中兵力于苏中方向。待苏中作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再适时将主力西移,以挽回淮南一时之损失。这时敌情发生新的变化,国民党第一百军(即整编第八十三师)已集结泰州,第二十五军和第四十九军已分别集中于扬州、南通,并且沿扬泰线和口岸至泰兴一线修筑据点网,第一绥靖区司令官汤恩伯亲自到扬州部署作战。我军如按原计划攻击泰州,虽能打开缺口,但费力很大,难以拖住北进之敌。如果高邮、兴化失守,不仅苏中局势会恶化,对整个华中局势也将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决定调整作战部署。

会后,粟裕即将新的作战部署上报陈毅军长,建议将第五旅调至高邮附近,“俟五旅到达高邮,增强高邮、邵伯防务后,即集中一、六两师及七纵攻占白蒲(白蒲系停战后被顽侵占,虽向执行组提出交涉,至今数月毫无结果),与歼灭可能由南通来援之四十九军(即整编第四十九师)”。

陈毅于6月18日和19日先后发出给华中野战军的复电,表示“一般同意粟所提主力集结使用原则”,但是坚持将五旅调往淮南。对于敌情的判断,认为我们对“顽之进攻情况素不明了”,敌人“目前先进攻天长可能性大”。在作战部署上,主张“让敌先动,放开两手,让敌深入,然后择一路歼灭之,再逐次横扫。作战方案不可预先肯定”。

txt小说上传分享

提出战争初期内线歼敌建议(1)

进入6月中旬,蒋介石的统帅部完成了发动全面内战的部署。他们的战略企图是:以主要的铁路干线为轴线,主力由南向北进攻,首先夺取和控制各解放区的城市和交通线,并歼灭人民解放军主力;或将黄河以南的人民解放军逐步压迫至黄河以北,然后聚歼于华北地区。进攻的矛头,首先指向处于国民党军四面包围之中的中原解放区和严重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华中解放区。

蒋介石对这个计划颇为得意,踌躇满志地说:我们有空军,有海军,而且有重武器和特种兵。如果能配合得法,运用灵活,就一定能速战速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