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巨人归来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部分(第1页)

序言

我们为什么要书写史玉柱 为什么要读史玉柱

面对着图书馆里多本与史玉柱和以及他主导的巨人集团相关的书,要再提笔写史玉柱和它制造的巨人传奇,这是需要勇气的。

但是,翻看了差不多一年的资料之后,我们最终还是决定动笔了。是史玉柱给了我们这样的勇气……他在1997年那场著名的巨人危机中,面对巨额债务都没有选择放弃,为什么我们要选择放弃呢?他总是选择那些已经出现了佼佼者、甚至是强势企业的行业进入,而为什么我们又不能呢?

看过这本书,我们希望读者至少也能明白这样的道理。显当然,这不是本书要告诉你的关于史玉柱给我们的唯一启示。

(一)

在写作本书之前,我们查询了关于史玉柱几乎所有的资料,并通过各种途径对我们查询到的信息的真伪进行了求证。但最终,还是没有把书稿给史玉柱本人看,这并不是我们不严谨,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保持写作的独立性。

我们不希望这是一本吹嘘的书,也不希望一些我们对史玉柱以及巨人集团的认识和推断会受到某种局限意外的力量而最终不能和读者见面。

我们查阅的资料中,不乏关于史玉柱和巨人的著作,但是非常遗憾,还没有看到一本书,能站在人性和大历史观的角度去观察史玉柱和巨人,而这正是我们的尝试。

在过去,关于史玉柱的书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

一是高人给史玉柱出招。这些书的总体的思路大致是这样的:先指出史玉柱和巨人的诸多不足,然后给开药方,而吃与不吃药是史玉柱和巨人的事。我们始终认为,最了解自己的人,不是医生而是自己。不能解决自己的心病,再好的药方也无法解决问题。

二是史玉柱身边的人写的书。他们的书几乎都在走〃我与某某不得不说的故事〃的套路。这样的作品能给人亲近感,但是,更多是满足了读者的某种偷窥欲,而读后除了多了几分谈资外,好像什么也没有,就像喝了一杯白开水,这是一种遗憾。尽管我们在本书中,也引用了这些书中的相关记录,但仅仅是为了说明某一件事而做的引用,我们希望读者在喝了白开水之后,还有一点回味,或者是因为看到我们过去的评论之后,想去喝一口白开水。

三是记者写的书。这是一种全面的记录,应该说,这样的书能让我们全景式的查看史玉柱和巨人的发展过程,但是读完之后,总感觉有些流水账的味道,让人意犹未尽。

……

2005年那个夏天,史玉柱做网络游戏之前,也是在查看了甚至或者是说是消费了国内大大小小多款游戏之后,才下定决心做网络游戏的。

史玉柱说,他想填补一下中国网络游戏市场的空白,当然他还提出了当2D游戏的终结者这样的豪言壮语。

而我们虽然不敢有史玉柱那样的豪言壮语,但是,也是带着填补空白的目标而最终完成本书的写作的。

(二)

许多关于史玉柱的著作或是评述中,史玉柱总是有着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要么是冒进的、遭遇失败并且最终还会失败的倒霉蛋;要么就是智慧的化身、应用的财富英雄英勇的财富英雄。

其实,那都是表象,史玉柱不过是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最普通的创业者中的一员罢了,印刻着中国特色的时代烙印。不过,性格使然,他时而比马云更张狂,时而又比雷军更稳健,给外人的印象是眼花撩乱。

※虹※桥※书※吧※BOOK。※

第2节:序言(2)

如大家所知道的一样,史玉柱是中国(可能世界上也找不出第二位)亏得最厉害(欠债超过2亿元),当然也是致富速度最快(从1997年到2007年,财富积累超过500亿元)的商界人物。

究竟是什么力量在造就这样一个传奇?这是本书要探索的问题。

史玉柱的朋友万通董事局主席冯仑第一次见中国台湾的传奇商人王永庆,到了会议室以后,王永庆一开头并没有讲什么成功法则,而是讲人一生总有一次成功机会,这个机会不是你自己创造的,而是你生活的时代给你的。但这个机会只有一次。他讲到战后中国台湾经济复兴,说这个机会就一次,他正好赶上了,但是很多人不认为这是机会,而认为战后是一个废墟,一个场人世的迷乱,一段悲惨的经历,一则段含辛茹苦的故事。

这就是一个差别,同样的时代,王永庆认为这是机遇,而别人却不这么想。

研究史玉柱,我们发现,他也是一个善于把握机会的人,不过,他用事实告诉我们,人生成功的机会不只一次,可以无数多次,这将颠覆我们传统的概率学的说法。

简单的地数一下那些被史玉柱把握住的机会吧!

做巨人汉卡的时候,他肯定不是第一个做的;做脑黄金的时候,他也不是先行者,那时候,国内的保健品当时已经很火了;做脑白金的时候就更别说,保健品市场可谓祖国河山一片〃红〃;再后来做网络游戏,那更是被人们唯恐不及的红海。

但是,他总是在这些看上去不可能的地方发现机会,并且死死地抓住机会。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