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1部分(第1页)

前,其内部分崩离析,已降敌的前喀什噶尔守备何步云乘机反正,固守喀什噶尔汉城等待清军救援。刘锦棠得到消息后,立即挥军分路前进,于12月中下旬连克喀什噶尔、叶尔羌、英吉沙尔三城。遭到毁灭性打击后,伯克&;#8226;胡里和白彦虎等人逃入俄境,了此残生。

1878年1月2日,清军总兵董福祥攻克和阗,阿古柏的残余势力被彻底荡平。董福祥本也是回中枭雄,后来投靠了左宗棠为清廷效力,后来在庚子年中还惹下了大麻烦,后叙。

至此,整个新疆除沙俄侵占的伊犁地区外,全部收复。当清军收复天山南北之后,喀什噶尔回城西北树起了一个“明瑶洛纪功石碑”,以纪念新疆各族军民平定阿古柏入侵的重大胜利。

心怀鬼胎的英俄两国没想到阿古柏失败得如此之快。说实话,英国人是想真心想帮阿古柏割裂新疆并使之成为其印度势力外围的,但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加上担心过分触犯俄国,英国也只能给予阿古柏有限的外交与军火支持。刘锦棠在攻克阿古柏军的后方巢穴时,就俘获了一些英国、土耳其教官和工匠,并缴获了大量英国军火。

而俄国人担心英国人的势力通过阿古柏进入新疆后威胁到自己在中亚的利益,最开始还想假手清军,直接打击阿古柏以间接打击英国,并从中消耗清廷的力量,弄个三败俱伤的结果,俄国人渔翁得利,便可永远占领伊犁地区。

据说,左宗棠动员军队西征的最初,俄国军官还特意至兰州,对左佯示友好,说只要中国收回北路,即交还伊犁,并愿为清军代为置办粮食。但后来一看阿古柏快要战败的时候,俄国人反给阿古柏运送军火,不再将粮食转售左军。很明显,俄国人想在里面玩势力均衡,其手段也未免露骨了一点。

俄国看左宗棠进军迅速,还想拉阿古柏一把,但阿古柏太不得民心,败局难以挽回。而此时俄国刚侵占了中亚需要消化,也不愿意全力卷入新疆之事。而清军这边,主帅左宗棠意志果决,计划周密,加上湘军主将刘锦棠又善于抚兵用众,终成大功。

值得一提的是,平定新疆阿古柏之乱的刘锦棠所率湘军,大都是生长于鱼米之乡的湖湘子弟,这些年轻人却在西域风沙漫天、戈壁千里的战场上一展雄风,为保住祖国宝贵的疆土而披坚执锐、义无返顾,很多人甚至捐躯疆场,正如古诗所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最后记一个相关的小故事。梁启超在《咸同将相琐闻》里记载了曾国藩和左宗棠的交恶趣闻,说左宗棠和曾国藩绝交后,经常在部将面前大骂曾国藩,而他的部将很多都曾经是曾国藩的手下,退下后这些人愤愤不平的说,“左帅自不快于曾公,何必对我辈烦呱,且其理不直,其说不圆,聆其所述,不过如是,吾耳中已生茧矣。”

后来左宗棠从西域回来做两江总督后,大概因为年纪大了,特别爱唠叨,声音还特别大,别人连嘴都插不进去。有客人来拜访,往往刚刚寒暄完,左宗棠就开始大谈自己的西陲功绩,喋喋不休,令人无可插话;随后又大骂曾国藩,有时候还连带着骂李鸿章,等到客人受不了要告辞,左老帅尚言如泉涌,意犹未尽。

左宗棠和曾国藩交恶,据说是因为当年太平军快要失败的时候,左宗棠认为曾国藩不给自己筹备兵饷,意在抢功,对此而耿耿于怀。其实,曾国藩对左宗棠平定陕甘回乱和新疆之乱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曾国藩当时不但不遗余力的为左宗棠筹备兵饷,而且还调派了湘军精兵如刘松山部给左宗棠使用。

同为晚清大儒,但儒亦有别。左宗棠骂曾国藩,最强调一个“伪”字,快人快语,开怀大笑,无所顾忌,此公性格,可见一斑!

尽管有些个性方面的小毛病,梁启超先生还是盛赞左宗棠是“五百年来第一伟人”,正因为左宗棠和广大湖湘子弟的努力,才保住了新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这或许是左宗棠至今仍为后人缅怀的主要原因吧。

3.4、虎口夺食,伊犁谈判曲与折

伊犁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就有塞人在伊犁河谷一带活动。公元前176年,原生活在河西走廊和祁连山之间的大月氏(读ròu zhī)在被匈奴人打败后西迁到这里。但过了没多久,乌孙人从河西走廊迁移到伊犁河流域并攻破大月氏,随后便在此建立了乌孙国,据《汉书&;#8226;西域传》记载,西汉时乌孙已有“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算是西域大国了。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后,乌孙归其管辖。由此,巴尔喀什湖以东和以南的伊犁河流域就首次纳入了中国版图。

从东汉到唐朝初年,伊犁河流域先后成为柔然汗国、西突厥汗国的领地。唐太宗派兵击败西突厥后,伊犁地区归属于当时的北庭大都护府管辖。明代时,伊犁成为蒙古准噶尔部的游牧地。清朝初期,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发动叛乱,后来被康熙帝平定,伊犁地区再次牢牢的控制在大清帝国的手中。

1762年,乾隆帝下旨设置伊犁将军府,号令天山南北。随后,一座新城拔地而起,乾隆帝赐名“惠远”城,作为伊犁将军的驻地。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惠远一直是全疆的政治、军事乃至文化中心。只是在后来沙俄入侵时,原惠远城被夷为平地,现存的惠远故城钟鼓楼也是1883年在原址7公里外按老城的模式重建的。

在修建惠远城的时候,伊犁河北岸又陆续修建拱宸、绥定、宁远、瞻德等八座卫星城,这些卫星城与惠远一起合称为“伊犁九城”,以拱卫帝国的西北边疆。伊犁将军府和伊犁九城的建立,与东部的乌里雅苏台将军府一起,形成了中国西北部的完整防线,是遏制沙俄东侵的最前沿。

1842年,被革职的林则徐发配到惠远城,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水利专家,林则徐在当地开凿了一条河渠, 把奔腾的喀什河水引入后穿越了今天的伊宁县、伊宁市、霍城县, 全长约100多公里,河北岸150多万亩农田由此得到滋润,并成为当时新疆最大的产粮区。为纪念林则徐的功绩,后人也常把这条渠称为“林公渠”。

伊犁九城对保卫我国西北部的主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物换星移,时光流逝,当我们今天回望这九座古城的时候,不经意间,这九城大多已在近代岁月的销蚀中,逐渐退却了昔日的辉煌。九城中最东部的宁远城,如今已经更名为伊宁,由此发展出一座新的中心城市,并已成为现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而在原拱宸城的旧址上,已经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62团部的所在,近代屯垦戍边的历史,仍旧在这里延续;九城中惟一保留了原名的古城是曾经风光无限的惠远,如今正以其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每天都吸引着众多的游客来此寻访。

我们的祖先创业艰难,土地寸土寸金,都是百战而得,得之不易。但在1871年,伊犁这样一片美丽的土地,却被一个叫做沙俄的强盗趁火打劫,强行占领。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在解决了外贼阿古柏的侵略之后,收回伊犁主权的问题也开始提上日程。1878年,清廷任命吏部侍郎崇厚为出使俄国头等钦差大臣,赴沙俄彼得堡谈判收复伊犁事宜。

崇厚出身满洲贵族,本是八旗镶黄旗人,曾任三口通商大臣并署理直隶总督。1871年天津发生教案后,崇厚被清廷派赴法国“谢罪”,是清廷里极少数出过洋的人。

不过,据当时的出使英国大臣侍郎郭嵩焘(相当于驻英大使)说,他曾在巴黎和前往俄国的崇厚见过一次,问起崇厚对西洋各国的印象,崇厚啧啧叹道,洋鬼子的船坚炮利,兵力强大,实在可畏。郭嵩焘问他有无伊犁谈判的具体机宜,崇厚光扯些“伊犁重地,岂能不收回”之类大话,看起来信心满满,完全不在话下。郭嵩焘心想伊犁如此大事,崇厚竟把问题想得这么简单,对外交又如此蒙昧,恐怕要坏事。

果不其然,崇厚抵达彼得堡后,俄国人假意好生招待,以试探他的底细,后来发现此人在外交事务上根本就是个大苯伯,对俄国人的险恶用心懵懂无知,完全被俄国人牵着鼻子走。崇厚在彼得堡好吃好喝了大半年,最后在沙俄胁迫和欺骗下,擅自与沙俄代理外交大臣吉尔斯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十八条(另有《瑗珲专条》、《兵费及恤款专条》、《陆路通商章程》十七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