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3部分(第2页)

在义和团的鼓噪下,北京城一片大乱,局势几近失控。义和团把洋人和教民称为“大毛子”和“二毛子”,后来发展到在右安门公然焚烧教民民居,杀了不少教民。接着,又焚烧了顺治门内各教堂,弄得城门昼闭,人心惶惶,京师大乱。

五月二十日,北京城最为繁华的正阳门外商场,也被义和团纵火,焚烧了四千多家商铺和民居,大火甚至绵延到城阙,三日不灭,数百年的精华,一把火给烧了个干净。

由于义和团天天喊着要杀洋人,弄得各国公使人人自危。日本使馆的书记官杉山彬,在出永定门办事的时候,被清将董福祥的乱兵给杀了,尸体被肢解,抛在路上。事件发生后,各国公使大为惊恐,纷纷向本国告急,这时各国开始组织联军,并陆续在天津集结。

由于当时局势日益恶化,义和团难以管束,时而肆意杀人放火,朝廷之上,议论纷纷,开始分化为两派,一派官员指责义和团是乱民,而支持义和团的载漪一派却主张乘机围攻使馆,消灭洋人。

五月二十日义和团焚烧正阳门后,慈禧太后也狐疑不定,坐立不安,于是召开御前会议,请大学士和六部九卿们进行商议。

各大臣当时还不清楚慈禧太后的态度,开始没人敢先发言。

最后,吏部侍郎许景澄说:“中国与外国结约数十年,每年都有民教相仇之事,但大都是赔钱了结。现在如果义和团攻杀外国使臣,必然导致各国联合进攻,到时候怎么抵御?”

太常寺卿袁昶,这时也站出来痛斥义和团,说拳匪不可恃,外衅必不可开,杀戮使臣,有悖国际公法,其声音之大,声振殿瓦。

慈禧太后听后,怒目相向。

这时,仓场侍郎长萃跳出来唱反调,说:“义和团都是些义民啊,我刚从通州回来,通州要是没有这些义民的话,恐怕早保不住了。”

载漪、载濂听了大乐,赶紧连声附和说,长萃说得对,人心不可失。

一直在旁边不吭声的光绪帝,这时说话了,“人心顶什么用,不过是添乱罢了。士大夫们都喜欢谈兵,朝鲜一仗,朝中大臣都争着主战,结果是一败涂地。如今诸国之强,十倍于日本,若和他们全部开战,必败无疑。”

载漪顶嘴说董福祥善战,剿回时立下大功,有他就不用怕洋人。

光绪帝说:“董福祥骄横跋扈,列强船坚炮利,回部之乱根本不能比。”

光绪帝自从戊戌变法失败被幽闭后,每次见大臣,一般都是只说个三言两语,绝不提及政事,独有这天说话峻切,显然是知道如果和各国宣战,必然会导致亡国的危险。甲午之战后,对那些不懂军事却动辄主战的大臣们,光绪帝更是深恶痛绝。

侍讲朱祖谋也说董福祥是个无赖,万不可用。

慈禧太后听后厉声说:“你说董福祥不能用,那你就推荐个有用的。”

朱祖谋说,如果一定要选将,那必须要用袁世凯。这些义和团拳匪乱民,必不能用。

载漪听后大骂朱祖谋,言语十分的粗暴狂妄,大家见状,都不吭声了。

光绪帝知道自己说什么也没用,也只好默然而止。

这次会议结束后,载漪、刚毅又联合上疏说义和团可以依靠,他们有神术,消灭洋人,雪耻强国,就在此一举。

会议结束当天,慈禧太后派那桐、许景澄去杨村面见联军,要求其不要进入北京。那桐、许景澄在路上碰到拳匪抢劫,许景澄差点给打死了。

这两人逃回来向太后报告后,慈禧太后又召开第二次御前会议。

慈禧太后说:“皇上不想和洋人开战,你们各自说说自己的意见。”

刑部尚书徐用仪说,“以我们现在的实力,和洋人开战恐怕难以取胜,我们最好不要轻言开战的好。”

光绪帝也说:“我国积弱不振,兵不能战,用乱民以侥幸求胜,恐怕不能依靠。”

载漪愤愤不平的说:“义民忠愤,保家卫国,不如用之,以雪国耻,如果把他们当成乱民而诛之,失去人心,恐怕国将不国。”

光绪帝说:“乱民都是些乌合之众,怎么能抵挡外国军队的枪炮?打仗岂能作儿戏?”

时任户部尚书兼内务府大臣的立山,当时最得太后欢心,慈禧太后怕载漪辩不过,于是想让他帮载漪说几句话,便问立山:“这事你怎么看?”

立山迟疑了一下,说:“拳民虽爱国,但其法术大多是骗骗人的,恐怕打起仗来不管用。”

载漪愤然说:“心诚就可以了,何必管其法术灵不灵?立山一定是暗通了洋人,才敢如此放肆,不如我们请立山来退洋兵,洋人必定听从。”

立山说:“首先说开战的是大人你呐,要去也应该派你去。我是主和的,对外交和洋人之事又了解得少,恐怕难担此任。”

载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