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浩气伏魔录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0部分(第1页)

男人好像没看出云龙的犹豫,问道:“刚来没几天吧?路上都还顺利吧?在这里过得适应不适应?”

云龙见他竟与自己如此热络,更是怀疑,便道:“只是路过而已,没有打算久待的。”

那人又看一眼子墨,热络的伸手要拉云龙手臂,笑道:“忙什么,咱弟兄三个去吃酒,我请客!”

云龙被陌生人一拉,下意识的举手便挡,正打在那人手上。

那人“哎呦”一声,好像烫着似的把手收了回来,疼的呲牙咧嘴。

云龙是下意识的反应,自觉一时失手,忙道:“真对不起,我碰疼您了。”

子墨趁那人甩手的功夫,悄悄扯了扯云龙的衣袖,示意他赶快脱身。

那人也不生气,皱着眉笑道:“不打紧,不打紧,小哥这功夫倒真是不含糊。随手这么一下,我这手就好像断了似的。这一身功夫要是用在该用的地方,也是一把好手。”

子墨听他话里有话,有些不高兴:“您意思是,我们现在这功夫没用在正道?”

那人嘿嘿笑道:“这位小哥挑理了。我意思是说,您这功夫若是随了我们教里的人去打倭寇,可不为咱百姓做了好事。”

云龙这才反应过来,原来又是白莲教的人,心里莫名就有些抵触。

子墨反倒兴致勃勃问道:“你们教里要派人上山东去抗倭么?”

那人点点头:“正是。如今正四处寻求武功高手,帮助我们打击倭寇,同仇敌忾。”

子墨对云龙道:“我在家里的时候,也听过这几年山东一带闹倭寇闹得厉害,不光抢劫,还杀人,老百姓生灵涂炭。朝廷又不怎么管,只知道海禁,但越禁倭寇越多。倒是靠那边的一些门派和百姓,自己组织起来抗倭,还有些成效。只是当地人数毕竟有限,因此这祸患始终未绝。”

那人很夸张的一挑大拇指赞道:“这位小哥果然是有识之士。事情便是如此,不知二位可有兴趣加入我们?”

云龙只是不愿意加入白莲教:“去山东抗倭,为百姓出力,我若是能够帮的上忙,当然是求之不得。但恕我不能加入贵教,可以教外之身出些绵薄之力便罢了。”

那人也不强求,又奉承两句,给了云龙二人一个地址,说若是方便的话,便可以到这个地方,自会有人接待。

………【第一十九章 东进 第七节】………

云龙子墨二人按那人给的地址找去,那里只是一间普普通通的民房,看起来跟周围的房子毫无两样。(本书转载文学网。)云龙犹豫着抬手敲了敲门,只听门内立刻响起一声清脆的回答,“来了!”大门应声打开,开门的是个十来岁的孩子,见了生人,并不觉得奇怪,也不问他二人找谁,立刻回头叫道:“爹!有人找!”

一个三十岁出头的汉子闻声从里屋走了出来,一看见云龙二人,也好像见了熟人一般,笑道:“二位这么快就来了,快请里边坐。”

云龙与子墨反倒觉得有些拘谨。两人随那汉子进了屋,屋里简简单单的,也是一般人家的陈设布置。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端了一只茶壶、四个茶碗从隔壁的厨房出来,给每个茶碗里倒了茶,却并未像一般妇人那样退下,而是坐在下的一张椅子上,微微笑着看那汉子。

汉子给二人让了茶,自我介绍道:“我叫李三思,山东人,前不久刚来到河南。这位赵大嫂,”他用眼睛示意了一下旁边的妇人,那妇人有些害羞的低下头去:“并不是我内人。她也是山东人,我俩是在逃难途中遇上的。我媳妇和她汉子都叫倭寇打死了。刚才开门那个小孩,也是个孤儿,独自一个人从山东讨饭讨到了河南,被我们教内的人收留,送到这里来跟我们一起生活。”

云龙和子墨听到这三人居然有这么悲惨的经历,如今却像一家人似的在这异乡生活,李三思说得那么轻松,好像是在说一个远古的故事似的,不免又惊讶又佩服,不知道说什么好。

那妇人显然还不惯于跟陌生人说话,还没开口就已经是满脸通红,半天才声如蚊蚋般道:“我与李兄弟都是苦命人,山东像我们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我替还在受倭寇之苦的众乡亲们先谢谢两位大侠了!”说完,从座位上站起来倒头便拜。

子墨眼疾手快一把将她拦住:“我们还什么都没做,哪受得起。”

云龙也有些尴尬,忙岔开话题问道:“如今在山东,主要是什么人在抗倭?”

李三思答道:“主要都是些江湖门派和百姓自的组织。大一些的有蓬莱派和泰山派,小一点的像什么青州派、崂山派之类的就多了。我也不是武林中人,说不清楚。那边的老百姓现在都不怎么种地了,忙着跟倭寇打仗,否则即便种了粮食卖了钱,也都是被他们抢走。”

云龙听着听着,皱起眉头问道:“怎么没有官兵?朝廷对这事真的就坐视不管?”

李三思苦笑了一下:“坐视不管倒也不至于。但是每次派来几支军队,在当地吃了、喝了,跟倭人打上一仗又开了拔,用处也不是很大。曲阜一带有些儒生也组织了自己的队伍,但一有朝廷队伍来,就急着过去报功。正经遇到倭寇的时候,反倒贪生怕死了。”

说到倭寇的事,赵大嫂胆子大了些,插话道:“若只是贪生怕死倒还好了,最可恨的是有些人居然投靠倭寇去给他们当舌人。不知道书是不是都读到狗身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