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我的话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0部分(第2页)

天地不仁,何以仁待之?!

人本无求,乃天生耳。

某日在街上走的时候,看到两小狗在做*之事,大怒,上前呵斥。

“呔!有伤风化!”

狗停下来,公狗扭头说道:“是否伤风化干你何事?不想看把自己的眼睛蒙上就是了。”

我于是把眼捂上了。

无痕

飞鸟越过天空的时候,翅膀的震动,划落了风,风有痕,风无痕……

(一)

我不把那过去的刻骨铭心看作是爱情,虽然那在我的心里是如此的不可磨灭。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时刻:爱或者被爱。当我们爱的时候,会感觉是充实的,当我们被爱的时候,会感觉是幸福的。我们在经历爱与被爱的时候,会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全然不看,或许刺痛就在默然中发生。

我把那自己的过去看作是青果的酸涩,那种酸涩虽然令我麻木,甚或是疼痛的,但是我依然要把它珍藏。

我们可能都会这样想,没有爱情的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呢?没有爱情的生活将变成什么样子呢?既然这世上的每个人迟早都会被爱神丘比特的爱之箭射中,就不必害怕那种刺痛,因为巨大的欢乐就蕴藏在其中。

(二)

闲暇的时候,不自觉的就要去打开QQ,也不见得就是去聊天,打开来,隐着身,或者上线,看着那一长串的好友列表,对我来说更多的倒是一种充实。有时候会挨个去看朋友的心情标签,一直不知道这是在什么样的心绪驱动之下。当看到某些朋友的心情标签透出的是孤寂、无聊时,自己又要上前去开导一番。一直再想,而且始终想不明白,自己当时为何要那样做?不过有时也会清醒,何必无追求为何呢,有些东西本来就没有答案,只要是抱着真心,做就是了。

我游走于网络,网络是一种虚幻,但也就是在这虚幻中,我却透着自己的心性,不过在现实中,有时候却做不到这样。这是我,或者说是游走在网络上的我们,不明白,但却又明白的事情。“但却又明白”,是一种无奈啊。

把虚幻的场地当作我们心性表露的温床,是现实压抑的解放。不过现实并非真的是洪水猛兽,不过现实却带给我们心性的落差,虚幻的网络正好弥补了这种落差,让我的,我们的心性得到了安慰和愉悦。

(三)

侄女这几日住在家里,她也仅有四个月大。

每当她睡醒被从床上抱起的时候,她都会在怀中跳动一下,母亲说这是她高兴,高兴自己被抱起,醒着躺在床上对孩子来说是很不舒服的事情,被抱起来了,自然要高兴的跳了。

我觉得,那何尝不是一个生命的感谢呢?

(四)

夜风起的时刻,天上的星清晰可见,很惹眼。

鸡在鸣叫,鸣叫中透着清幽,断断续续的,似是扯不断的棉线。

我穿上大衣站在院子里,透骨的寒让大脑为之一振,静寞中,感觉到的是一种波动。也许,在白天的喧闹中,我们脑中的静寞遁去了,这种遁去不知道是被动还是主动,抑或是一种无奈。在喧闹中,静寞把人的本真带走,随之而来的可能是一张张面具。所以在黎明的前夕,我倒是在贪婪享受着这种属于自己本真的静寞。我不害怕静寞,或者说是我们不害怕,在喧闹中待的太久,我们的一切已是在被动的麻木中蜕变,蜕变成一种主动的麻木。可能,每一晚的静寞,都在抗衡着这种蜕变。

弯月从东边天升起,一种光穿堂进屋,流溢到了各处。月光冷且清幽,和白天的日光是那么的格格不入。如果说日光的白天带给我们的是身体表面的温暖,那么月光则是照射在了我们的心上,让我们暴露本真,进而思考本真。

白天的喧闹和夜晚的静寞在做着永恒的抗争,我作为抗争的沧海一粟,也许看到的一切,到最后都成了过眼的烟云。抑或说好,抑或说不好,带着得到的体会,我们都在这样的往复循环,循环……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读苏雪林的《收获》

看了作家苏雪林的一篇散文《收获》,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我爱我的祖国,然而我在祖国中只尝到连续不断的“破灭”的痛苦,却得不到一点收获的愉快;过去的异国之梦,重谈起来,是何等的叫我系恋啊!读完这段话,我感触很大。

苏雪林这个作家我并不是太了解,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反鲁”的缘故,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都不知道苏雪林是男的还是女的。不过基于“反鲁”对苏雪林的臆想,我猜必是男的。不过后来才知是个才女,不仅对她产生一种别样的看法。至于其它苏雪林的文章,我都没有读过。

回到她的这篇散文,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说的是自己在法国的一段小小的经历:到法国农村的朋友家做客,帮助邻居摘葡萄的经过。整篇文章充满着快乐和谐,人们不仅仅收获着葡萄,更是收获着快乐、和谐、宁静、幸福的生活。而当时作者写这篇文章所处的环境是什么呢?内乱时期、百业萧条,人民在死亡线上痛苦的挣扎。

作者在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景物描写:

凉风拂过树梢,似大地轻微的噫气;田间垄畔,笑语之声四彻,空气中充满了快乐。我爱欧洲的景物,因它兼有北方的爽垲和南方之温柔,她的人民也是这样,有强壮的体格而又有秀气的容貌,有刚毅的性质而又有活泼的精神。

我想,作者在回忆描写这段景物的时候,内心是充满矛盾的。因为眼前的景象与描写的景象太不一样了。自己祖国也是富饶的土地,也有勤劳的人民,但是我们的人民却在造受着如此沉重的苦难,我想作者当时定是这样想的吧。

看到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和明白作者在最后的那段话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是苦闷的,作者向往自己过去在法国的那种生活,当然也希望自己祖国的人民有朝一日也过上那样的生活。

我想,作者所希望能收获的不仅仅是葡萄,也不仅仅是收获宁静。幸福的生活,作者更希望收获的是人心。

txt小说上传分享

我们什么时候要直面世界呢?对于一个快要成年的孩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