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穿越之万万想不到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14章 少年慕艾(第1页)

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

宋清泉算是把这句话演绎得淋漓尽致。

春生早一步知道家中已同意和宋家议亲一事,却没有声张,毕竟在没有正式结亲前,一切都有变数,虽然说双方都有意愿,但爹娘的意思还是等他们明年游历完回京后再做打算。

今年在老家过的年,虽然不在父母和弟弟妹妹身边,却有老叔一家一起过年。初二一早就上舅舅家,外公外婆今年在京中与小舅舅一起过没有回来,林春生在大舅舅和二舅舅家各住了一天,陪小表弟妹们玩,这年过的也是惬意欢乐的。

初四老家这边讲究年底回天庭报告这一年消息的老爷要从天上回人间了,春生又回到了龙坑村,村子里还要拜神,迎接老爷从天上回来,今晚拜完,明日就是和宋清泉约定的出发的日子。

大舅一家对于春生要离开依依不舍,毕竟大儿子也在江城没回家,春生从小也是跟舅舅家关系亲,跟表弟们关系也好。春生的离开又让他们牵挂起了远在江城的杨伟贤,“哥哥,你下次什么时候来?”

林春生摸摸表弟的头,“顺利的话下一次可能是两年后,哥哥如果能考上进士,应该就有一次回乡的机会了。”

“还要两年啊。”小表弟哭丧着脸,好久,上一次离开哥哥也是好几年才回来。

“春生你肯定可以的,舅舅就等着你高中状元衣锦还乡了!”大舅舅一个大老粗的汉子也是红着眼眶,分别总是伤感,但是大家都是为了更好的明天而努力。

林春生道谢,深深地给舅舅和舅妈们作了一个揖。

二舅舅也是依依不舍,二舅妈倒是抱着孩子淡定地陪着,毕竟她嫁过来没多久,大姑姐一家就上京城去了,这几年家里虽然得了不少大姑姐的好处,但是毕竟没有相处过,要说多舍不得倒是没有。

告别了杨厝村的亲人,又返回了龙坑村,行李其实也没什么,不过几套衣服和一些日常读的书,章达在龙坑养胖了好几斤,他自己都说,再不出发宝刀要生锈了。马车和被褥都在镇子里宋家借放着,他们只要坐了船直接到镇子上,就可以在宋家后门下船上岸。

接下来的行程准备是往江南而去,虽然宋家在江南有许多生意,但是宋清泉是一次也没有去过。

这次宋庆特别安排了个向导跟着他们,江南虽然经济发达,但这一路从闽地过去也不太安生,特别是去年年底收完水稻后,沿海的不少城镇都受到了倭寇的袭击,很多百姓的粮食被一抢而空,朝廷虽然派人看守海防,但闽地漫长的海岸线,实在守不住。

那倭寇像有千里眼一般,今日重点守护这个镇这片海防,他就从另外一个小港进,简直防不胜防。

而这倭寇好像是跟朝廷玩起了猫抓老鼠的游戏了,时不时就上岸哄抢一番,闹地沿海民不聊生。

虽然还没有波及到南越这边,但是这一路过去不用一天的路程就入闽地,宋庆难免还是担心,有备无妨,向导经常跑江南道,对当地的习俗也了解,有向导跟着还是放心一些,只是一辆马车就不够了,向导自己骑了马,和章达换着来,四个男子一起上路,看上去还算是安全。

除了老叔一家,没有跟任何人说要走,怕太多人相送,也怕离别的画面,初五一大早林春生和章达背上行囊,告别了老叔一家。悄悄地到了码头,老叔早一日已经安排了渡公在渡口等着送林春生去镇子上。

又一次离开家乡,跟上一次相比,多了许多壮志豪情。

上一次离开,是在镇子上坐马车离开,当时更多的是对未知的京城的迷茫。而这一次从村子里离开,却多了许多肯定。

因为他们的离开,给村子里的亲人们换来了更好的生活。大家的生活因为国公府而变得越来越好。虽然也有很多辛苦,但心里却更加肯定,惟以自强且能助人。自己更强大了,才有更多的力量去改变家乡的贫穷。

而恋爱脑宋清泉脑子里却没有什么改变家乡,帮助家乡的想法,他唯一想的,便是赶紧游历完了回京城。他的未来的另一半在京城等着他去提亲。

“泉弟,你今日一直傻乐什么?”林春生靠在车壁上,看着从告别的家人后一直傻乐的宋清泉。

“呵呵,春生哥哥,我就是出门游历开心。”宋清泉乐了,不过还是没在未来大舅哥面前说穿自己想的是回京后和夏儿的亲事,不然春生哥肯定要埋汰他。

林春生无奈道:“又不是第一次出门,对了,你爹有没有跟你说倭寇的事?”

听到这,宋清泉也不禁严肃起来:“说了,听说闽地很多城镇都遭殃了,这年都过了,粮也不是刚收那会。马上都要春耕了,应该不会再来抢了吧?”

马车穿行过市集,窗外是各种热闹的呦呵声,笑声,林春生道:“只怕不止要抢粮食吧。你听这外面多热闹,老叔说以前战乱的时候倭寇也到过我们这,大白天的在街上抢了不少女人。”

“啊?还抢人,丧尽天良啊!”宋清泉愤慨地说。

“这日子看着安定,其实还是暗藏凶机的,夏儿说的没错,大兴地大物博,周边觑觎我们的肖小不少,不止边塞要防,其实这海防还真的不够。”大兴在西北的布防比较多,各地都有节度使和驻军,在海边,因为大兴的海岸线实在太长,而且也一直没有大规模的入侵,只有一些倭寇偶尔打结商队或上岸扰民。之前的几十年,整个地区都在打仗也比较动荡,人丁也稀少,后面朝廷鼓励大家多生孩子,出了很多税的政策惠民,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是三个孩子以上的。

随着大兴逐渐平复后经济复苏,这几年沿海很多海船贸易也让海边城镇的经济越来越好,又开始引得倭寇再度光临了。

而他们这些地区的知县也好,知府也好,大部分都是通过科考上来做官的,大部分都是读圣贤书,可能跟着律法治民还行,可抵抗倭寇,已经属于是兵家御敌之道了,不少县官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打仗的经验。慢慢地倭寇也变得越来越胆大。

“不知哥哥有什么想法吗?”宋清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