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奈何江山唱晚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部分(第1页)

达沈阳,紧接着又乘雪夜亲赴毗邻后金的抚顺城。

经过巡视之后,熊廷弼基本掌握了辽东的布防情况,此时的沈阳虽有兵卒万名,但“堪战者不过一二千人”。而一向号称兵强马壮的军事重镇辽阳,只有残兵二三万,“皆无甲无马无器械,既不能战,而守城又无火器,将领中军千把总等官,俱贼杀尽,各兵无人统领,辽至今日,可谓无兵”。

九月初,熊廷弼特上长疏,极言“辽左大势久去,战守已无可支”,“备陈兵马军民器械将领不堪战守之状”。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以守为稳着”,“守正所以为战”的根本战略方针,奏请集兵十八万、马九万匹,分驻叆阳、清河、抚顺、柴河、三岔儿、镇江诸要口,没有军事行动的时候就地操练,如果有小规模的行动则各自为战,假如强敌来犯,则诸关口守军互相应援。紧接着又在重镇辽阳设兵二万,以策应周围的要塞军队。熊廷弼的这种做法正是发挥己之所长克敌之短。

在熊廷弼看来,明朝部队虽然在萨尔浒一败涂地,但却并不意味着自此便再无还手之力,努尔哈赤和他的后金军队虽然善于骑射,士气高昂,在战斗中猛冲猛打“铁骑冲突,如风如火”。但由于他们缺乏火器,不会使用枪炮,所以虽然长于野战,却短于攻坚。因此明朝军队虽然战败,但只要战略得当,凭借着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坚固的城地,据险扼守,便可稳定战局,再伺机进攻。因此,在熊廷弼的战略谋划中,防守是最为重要的策略,当然这种防守并非消极怠工,而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恢复边境军队的战斗力和自信心,为其后的决战建立基础。为了尽快让军队进入良好的状态,熊廷弼还大力整顿军纪,斩杀了逃将刘遇节、王文鼎、王捷,以祭奠战死的官兵,又诛杀了贪官陈伦,弹劾掉庸懦怕死的辽东总兵李如桢,招抚流民,缮守器具,分置士马,“由是人心复固”。

军事上确定了防守策略的同时,熊廷弼也加紧征兵调将、齐备粮草,做好战争准备。面对恶劣的边境形式,他屡上奏疏,增造大炮数千、枪炮数万,又赶制双轮战车五千辆,每辆安装灭虏炮二门。紧接着又大修城池,在城外又挖了三道沟壕,每道宽三丈深二丈,辽阳“城高厚壮,屹然雄峙”。修固辽阳的同时,熊廷弼将沈阳也修缮加固,不光“城颇坚”,城外又掘了一人高的陷阱十道,井底密插尖木桩,陷阱之后挖有四道大壕沟,插满尖木桩,又树立用一二十人抬的大木头修筑的栅栏,沿内濠排列楯车,每车安置大炮二门小炮四门,两车中间又放置大炮五门。一时间辽阳、沈阳、奉集堡、虎皮驿四城固若金汤。其他要塞,也都改善了防守质量。

在熊廷弼的亲力亲为下,辽东“数月守备大固”,边境局势得以迅速地稳定了下来,并且进入了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然而在大名帝国的官场之中,凡是有才干的官员基本都会遭到同僚的挤兑,尤其是熊廷弼这种做事雷厉风行的人,更是没有好果子吃。由于办事严格,求成心切,性格刚直,熊廷弼在官场上遭到了反对派的大举围剿。御史顾三元劾熊廷弼“无谋者八,欺君者三”,不罢其任,“辽必不保”。御史张修德更是变本加厉,上疏弹劾熊破坏辽阳防务。在这种情况之下,由于内阁之中又没人替他说话,于是泰昌元年九月,短命皇帝朱常洛一道圣旨革了熊廷弼的官职,听候勘问,改以辽东巡抚袁应泰继任经略。

※虹※桥※书※吧※。

第55节:奈何江山唱晚(55)

熊廷弼下台之后,努尔哈赤心中大喜,立刻调集兵马,天启元年三月十二日亲率五万大军进攻沈阳。此时沈阳有守军二万余、四周要塞则驻扎着四万多增援部队,加起来比金兵人数还多出一万,只要调配得当,沈阳城完全可以凭借坚城利炮死守,根本不会轻易失陷。

面对守军的强大力量,努尔哈赤又一次表现了较为高超的指挥艺术,并没有采取一味集团猛攻的策略,反而运用了先夺城池,后灭援兵的攻城打援方针,先于十三日派小股部队诱敌出城,接着又利用诈降的部队打开沈阳城门,尽歼守兵。紧接着后金部队又先后分击明军的两路援兵,一日之内,努尔哈赤败敌六万,攻下要镇沈阳,转而挥师南下,进攻军事要塞辽阳。

和沈阳一样,在熊廷弼的领导下,辽阳的防守可谓固若金汤。并且还有上万门大炮,其中七门为重炮,一发便可毙敌兵数百人。面对这种情况,后金部队抵达辽阳之后,带兵将领均感攻坚不易,纷纷劝努尔哈赤退回赫图阿拉。然而时势造英雄,手下的将领虽然信心不足,但努尔哈赤本人却志在必得,立即宣布,“一步退时,我已死矣,你等须先杀我后退去”,并“匹马独进”。军事首领的无畏精神很快地就感染了后金部队,数万女真精兵于辽阳城下慷慨激昂。

调动了部队的作战积极性之后,努尔哈赤故伎重施,又派遣少数人马挑战,诱敌出击,而明军也真争气,果然中计,坐镇城中的辽东经略袁应泰亲督侯世禄等五位总兵官率兵出击,并在城外五里扎营。努尔哈赤见机立刻围剿明军进攻部队。紧接着,后金军连续猛攻辽阳城,原先派入城中的细作里应外合,至三月二十一日攻下辽阳,袁应泰自焚而死。

攻下辽阳之后,努尔哈赤迅速转战,率后金部队又接连攻克河东三河堡等五十多寨,及古城、新甸、宽甸、永甸、长甸、海州、金州、复州、盖州等七十余城。

辽阳和沈阳的陷落让明王朝的统治阶层大为震撼,无奈之下他们又想起了熊廷弼的种种好处,于是又命其再任辽东经略,同时任命王化贞为辽东巡抚,以期扭转战局。然而这次任命从表面上看虽然依旧是以熊廷弼为战略主官,但事实上大权却基本掌握在拥有阉党背景的王化贞手中。

对于辽东防线的军事布局,熊廷弼力主集中步兵扼守广宁(辽宁北镇),从正面牵制后金主力部队的行动;其次以天津为军事基地,集中水师主力,随时准备由水路进击辽阳附近的地区;最后在山东登州(今蓬莱)建立战舰基地,集中其余部队,适时袭扰后金的腹地。

对于熊廷弼的建议,辽东巡抚王化贞完全不予考虑,反而将主力部队依次排开,分兵扼守辽河沿岸。这种布置毫无军事常识可言,极大地分散了守军的有生力量。

天启二年努尔哈赤挥兵来袭,一举拿下广宁,王化贞踉跄出逃,熊廷弼无奈退入关内。紧接着二人一并下狱议罪。又过了没多久,熊廷弼便被诬告杀头,并且传首九边。一代名将忠心耿耿最后却落了个凄凉无比的下场,这不能不说是明朝所有官员的悲哀。从熊廷弼的死开始,辽东将领就陷入了一个怪圈——能够守城攻敌的统统没有什么好下场。在后面的日子里,孙承宗败走官场,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其余的不是战死沙场,就是投降对手、落下了千古骂名。

辽东,成了不折不扣的“将军黑洞”!

三 宁远大捷和后金的波动

袁崇焕初露头角,皇太极走上舞台

在夺去了沈阳和辽阳之后,努尔哈赤迎来了人生的最高峰。战争让他拥有了比赫图阿拉更为雄伟的新都城——沈阳。战争让他成为了继完颜阿骨打之后、女真民族首屈一指的大英雄。然而同样是战争,也让他过早地离开了他无限热爱的草原,送他离开的人是一个生于南方的汉族年轻人,名叫袁崇焕。

我们回首明末清初的辽东军事史,有这样七个人可以真正毫无争议地名留史册——努尔哈赤、李成梁、熊廷弼、皇太极、袁崇焕、多尔衮、吴三桂。这七个人名声各异,但无一例外都在辽东这块土地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进而影响了两个民族的历史。

▲虹桥▲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