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1944-1948我的战争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部分(第1页)

进了森林啥都看不见,满树满天都是小猴子,一群群的,唧唧喳喳直叫唤。我们都会学猴叫,打仗的时候, 当尖兵、做斥候去摸敌情,三个人一个步兵组,互相联系就学猴叫,出发之前都约好了就叫三声,你三声我回三声,他再三声,意思就是我这边没情况,你那边没情况, 再前进,一棵树一棵树往前摸。

一下子走个上百米是不可能的,不知道哪棵树上就有敌人,所以我们也都学爬树。一看这棵树上十五米、二十米高的树杈上适合做机枪巢,就爬上去,架上机枪, 把周围的树枝稍加修改,保证能看到需要看到的那片地。

我们的对手是日军十八师团,师团长田中新一对森林战研究得比较透彻,外号森林之王,他是从中国战场调来的,打过很多仗,在日军将领里比较出名。我们对付他,那就必须要学会如何制服他,你不是森林之王吗, 我们就是要把你这森林之王消灭掉。

有一个姓李的同学是广东师范学校毕业的,夜间训练时总看不见,后来才知道他有夜盲症。

训练很艰苦,三操两讲是按照黄埔军校步兵操典的规定,早上起来做早操,吃完饭队列训练;下午打野外, 练习班、排、连攻防;晚上天黑了,就钻森林去。

当年我们这帮学生的目标都很明确,这是一场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所以那么艰苦的训练没人叫苦,热情高涨。大家是为什么参军的?很多人就是为了祖国,拼了,日本人打过来,亡国了我们就成了亡国奴了。在队伍里我算是比较小的,那时我就想,不当兵拉倒,要当就干到底,跟鬼子拼到底。

编者注:第十八师团,共有兵力三万两千人,为日军王牌部队, 兵员大都是来自九州岛的产业工人,以凶顽闻名, 参加过进攻上海和南京的作战, 南京大屠杀的元凶之一。在新加坡曾迫使八万多英军缴械投降,后投入缅甸作战,有“丛林作战之王”的称谓。一九四三年末,遭到中国驻印军与中国远征军的联合夹击,最终在胡康河谷与密*遭到驻印军的毁灭性打击,位于松山的守备队则在同年遭到中国远征军歼灭,根据战后统计,该部在缅甸超过两万人以上战死。

虽然训练很艰苦,很疲劳很累,但很充实,有奋斗目标, 就不觉得苦恼。大家就希望快点提高自己的军事素质,早点上一线去。

六七月份的印度,晚上天天下大雨,天亮了就晴。下雨时,要用两床毯子,不然不行,一床厚毛毯垫底下, 再下面铺胶布隔潮,胶布还可以当雨衣,临时宿营也可以当帐篷,是多用的。身上盖一床薄毛毯,枕的是背包,背包里有衣服,也很舒服,比国内就给半床棉被的时候强老了。

我们都住在帐篷里,帐篷做得很严实,通风也很好,白天那么热,晚上却很凉快。印度蚊子多,我们都有蚊帐,可能是训练太疲劳了,再加上环境也比较舒适,睡觉很舒服一觉睡到大天亮。

当时二十二师的连队里没有文化生活,气氛单调沉闷,唯有我们学生大队歌声嘹亮,很热闹,每天晚上吃完饭后,大家一起做游戏、围在一块儿唱唱歌,直到现在我都没忘记那些歌。

那时候我最喜欢唱的,也是我们军营里头唱得最多的就是《少年兵》:“我们少年兵,我们少年兵,精忠报国肯牺牲,明天上战场,明天上战场,杀尽鬼子强盗兵,看国旗飘扬多美丽……”

第四节 我们少年兵(3)

这首歌大家从合唱到轮唱再到合唱都唱不够。我唱歌唱得很好, 合唱时通常是我和卓干成、李自成领唱。

六十六团政工室少校干事陆志民担任我们中队指导员,他是大学生,江苏人,对我很好,跟我喜欢唱歌有关系,他经常带我们到别的部队教唱歌,所以接触多一些。

我喜欢问问题,爱跟人辩论,尤其跟卓干成辩论最多,辩不出高低就找陆指导员当评判。

当时二十二师的一个团就有好几辆吉普车,每个团有两门平射炮,都是用吉普车拉,团长指挥也坐吉普,路不好的时候骑马。

有一次看见头头脑脑坐指挥车,路还没修好,车开在路上蹾得很厉害。卓干成就问我,他的车为什么蹾呢?我说路不好,轮胎是胶皮的,有弹性,如果是木头、铁的就不一样了。他说,不对,因为鞍座有弹簧,一蹾弹簧就弹起来了。

我俩就跟指导员说:“你评评!”陆指导员说你们俩一个人只能给五十分,加起来给一百分。

我们学生兵和长官之间看不出来什么等级关系,普通士兵见到一个排长都要马上立正,上下级关系很严格。我们不是,跟谁都敢说,就是副师长、师长来了都敢说, 我们把军阶关系看得没那么重,不是那么害怕,当然违反纪律那不行。

我们知道二十二师是爬野人山过来的,一万多人就剩两三千人,都是打死的、饿死的,爬野人山时没有吃的,太疲劳,饿得走不动,倒下了一睡着就完了,还有自杀的。但是三十八师损失不多,保留得比较完整。

我说指导员你讲讲第一次远征的故事,他说是呀, 你们应该了解这些,一个士兵不了解自己部队的历史, 是不会提高的。

他说,我们第一次远征失败了,但假如没有这次失败,现在第二次回来,最后能不能胜利都是个问题,从这次失败里面我们找到很多教训,最主要的教训就是, 不能过度依靠英军的配合,因为英军的战斗力很差,了解他这个底细很重要。

中国军队第一次远征时,是带着昆仑关胜利的那种余威,非要去打通这个道,非要把日本人打出去,把他的威风打掉不可,气势上没有输,但结果却一次次陷入重围。

比如作战计划一分配,英军布置在我左翼,和我们齐头并进,他的战斗力很差,跟敌人一碰头就跑了,我们的侧面就会受攻击甚至被包围,可能这场战斗就输了。

编者注:仁安羌大捷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个胜仗, 孙立人的新三十八师一部在劣势情况下,以不满千人的兵力,击败十倍敌人,救出十倍于我的英军,从而轰动全球,是现代史上中国军队第一次和盟军并肩作战获得的荣誉。英国人将此战比作第二个敦克尔刻大撤退,英国女王第一次将“帝国司令”勋章授予孙立人这位外籍将领,罗斯福授予孙立人“丰功” 勋章,仁安羌大捷被美国西点军校选为以少胜多的范例,作为战术课的教材。

第一次远征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英军不能打不说, 你还要负责救他,他不仅靠不住,还是个累赘,英军七八千人在仁安羌被围一天就在无线电里喊了:“快来救我,不来救我就完了。”中国军队因此分散很多兵力。最后失败了,不是中国军队不行,是英军造成的。

英国人一碰到敌人就跑,不能打仗,这么一个部队, 臭架子却非常厉害,史迪威的美国兵见到我们,是大拇哥伸出来:china,顶好!英国人看到我们都是举着小拇指,说顶好顶好。 。 想看书来

第四节 我们少年兵(4)

第二次远征我们就不依靠他了,等于没有他一样, 如果侧面是他们,那我们侧面也布置一点兵力;你打不下来,需要我上去,我上去行,你往后面撤,你撤了我再上去,这样就没有负担。

英国人很傲慢,实际作战能力没有,缅甸是它的殖民地,但他们的军队在缅甸在印度都不卖力气。

我们到缅甸作战不是为了外国人,而是为了我们的生存,我们需要物资,这些物资必须要有通道运到中国, 支援给我们的很多物质都是先到缅甸的仰光港口上岸, 再往中国运,仰光失守后,就靠印度走中印公路,抗战的物资运上来不容易。

编者注:密*战役后,一九四四年八月, 入缅作战的中国军队休整扩编, 成立两个军。新一军军长孙立人下辖李鸿新三十八师、唐守治新三十师;新六军军长廖耀湘下辖李涛新二十二师、龙天武新十四师、潘裕昆新五十师。

七月下旬,廖耀湘军长到雷多检阅我们学生大队,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廖耀湘,原来说是蒋介石来检阅,后来他没来是廖耀湘来了。

廖耀湘中等个头,比较胖,带个眼镜,短头发,圆脸,说话的时候一只手叉腰、侧身仰着脸,喜欢带着这个这个、那个那个的口头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