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虎出南亚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部分(第1页)

有的地方可以匍匐前进,还得注意翘起来的屁股别挨上流弹。炮弹震荡起的尘埃还没有散尽,日军联队在坦克和装甲车的掩护下,分几路已开始冲锋。柯恩钻出隐蔽部,挥手并大声呼喊蹲在战壕里的士兵,赶快进入射击掩体。柯恩匍匐到阵地前,举起望远镜观看日军的进攻阵势,一边焦急地对身旁的副官说:“赶快向赫顿将军报告,日本人来得像羊群一样多,请派第七装甲旅赶快增援我们。”

发起进攻的日军越来越近,距离前沿阵地一百米左右,柯恩指着冒着黑烟的坦克和装甲车,对一排枪榴弹手喊出战斗命令:“开火!”

自从告别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二十多年没有经历战斗的搏杀场合了,柯恩有一些兴奋,心想我一个整师还怕你日本人不成,要铆足劲狠狠地教训日本人。其实,柯恩少将根本不知道眼前这场恶战,是1942年英军在缅甸战场上唯一的一次像模像样的战斗了。在以后的岁月里,英军仿佛得了瘟疫一样,不用别人推一把,自己便会倒下的。

有七八辆日军坦克和装甲车被击中,顿时火光四起。日军坦克手浑身是火,跳出坦克在地上打滚。可成队成片的步兵没有止步,疯狗似的向英军第一道防线冲上来。枪声、爆炸声、嘶叫声汇成巨大的声浪,响彻云霄。尘埃和火光卷进浓烈的硝烟里,混杂着血腥味,随风一阵一阵地飘向主阵地。柯恩从望远镜里再也看不到什么了。他默默地在胸前划着十字架,内心在深深地祷告:上帝保佑!上帝保佑!

过了一会儿,湿热的风夹带几丝凉意,扑面而来,枪声稀稀疏疏的,硝烟渐渐地散去。日军第一次疯狂进攻被打退了。日军是冲破英军第一道防线,推进到第二道防线与英军士兵短兵相接,进行了激烈的肉搏战才撤退的。近战拼刺刀,是日本陆军的拿手好戏,英军士兵根本不是下饭的菜,亏吃大了。英日双方第一次过招,三百多日军士兵和两千多英军士兵的尸体,横七竖八地躺在第一道与第二道防线之间并不宽阔的地带。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章 风云突变(8)

柯恩痛心地流泪了,我的上帝,这简直是屠杀,简直是屠宰场啊。他蹿出壕沟,伸手高高地举起V字形,悲壮无言地朝英军士兵们使劲挥舞,那意思是:“我们赢了!加油干啊,小伙子们。”

根据英缅军司令赫顿中将的命令,英缅军G师必须坚守毛淡棉,为中国远征军的到来和仰光能组织起有效的防御,至少要争取十天的时间。赫顿少将别无选择,必须尽最大可能地拖住狂妄的日军。

大约一个小时后,飞机的轰鸣声由远而近,远方的天空密布了苍蝇似的飞机。英军没有空中的掩护,日军空军正好是从丹那沙林机场就近起飞,对英军阵地和毛淡棉城狂轰滥炸。防守阵地上,日军飞机扔下了数吨炸弹,英印军第17师损失惨重,又有两千多人被埋葬在第二道防线的壕沟里。不到两个小时,全师损失四千多官兵,柯恩少将不忍心无谓的牺牲了。再这样打下去,也是日本人砧板上的肉,无济于事。柯恩留下一个营在阵地上掩护,不等日军发起新的攻势,率领余部无声地撤出阵地。他们绕过硝烟滚滚的毛淡棉城,向北转进。

各部日军会师毛淡棉后,沿海岸线继续推进。接下来的两周里,首都仰光以东最后一道天然屏障萨尔温江被突破,紧接着米邻河和锡唐河也被突破。说来可笑,守桥的英军不等柯恩少将率领的英缅军G师过桥,提前炸毁了锡唐河上仅有的一座公路大桥。英缅军G师陷入几路日军的合围中,东冲西打,伤亡过半,仅仅有不到三千人幸免逃脱。柯恩少将不得不带领所余官兵,趁着夜幕的掩护,沿曼德勒…仰光铁路撤往缅甸中部山区。

日军工兵花了半天时间,利用民船在锡唐河上搭起一座浮桥,日军55师团很快组织一支坦克部队渡过锡唐河,快速向距离仰光不足200公里的勃固推进,那里驻扎着英军第七装甲旅,打败了他们,仰光就可以踩在脚下了。

6

“缅甸危机!”

“缅甸战局吃紧,形势急转直下!”

“英缅军败退,日军攻入缅甸!”英国伦敦各大报刊纷纷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缅甸时局的报道。

伦敦唐人街英国首相府里,丘吉尔闻讯缅甸仰光面临失陷的危险,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他命令参谋长即刻发电,竭力说服澳大利亚总理柯廷,要求正从中东撤回澳大利亚的一个澳大利亚师改道,将船掉头开往南亚,火速增援岌岌可危的缅甸。柯廷很快回电说,日本南方军气势汹汹,我澳大利亚都朝不保夕了,部队必须赶回去防卫本土,没有给丘吉尔一点儿好脸色。

丘吉尔忙去电询问刚刚担任美、英、荷、澳四国远东战线最高司令官的韦维尔,问他有何良策应对糟糕透了的缅甸局势?韦维尔回答却不知所云,甚至连中国入缅远征军的番号都说不全。丘吉尔大骂韦维尔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大英帝国的头号败家子儿,在太平洋战场丢尽了英国的脸。丘吉尔无奈之下,终于通过罗斯福向蒋介石发出求救信号,希望中国军队尽快入缅作战。罗斯福总统疏通了中英两国之间的联系,丘吉尔获悉中国远征军按蒋介石要求,正在向云南悄悄地集结的消息。如果中国人行动快,缅甸局势尚有挽回的余地。他心里暗自添了几丝安慰,幽默地自叹道,偌大的太平洋战场,我已经派不出成队的士兵了,派一个人总该可以吧。

3月5日,美国陆军中素有“醋性子乔”之称的中将史迪威从印度东北部加尔各答飞往中国重庆,向他自己尊称的中国“大元帅”蒋介石报到上任。

早在1月初,美军参谋长马歇尔和陆军部长史汀生开始从美军将领中物色人选,准备派往中国给蒋介石担任战区参谋长。消息见报后炒得沸沸扬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工作进展并不顺利。第一个人选是陆军集团军中将德鲁姆。习惯于带兵作战的德鲁姆,听说不可能派遣美军地面部队到中国作战,只能是一个光杆司令到中国,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临阵变了卦。到了1月末,日军开始进攻缅甸了,马歇尔推荐自己的好友史迪威出任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陆军部长史汀生和总统罗斯福同意了。史迪威被总统晋升为陆军中将,并正式接到去中国的命令:

第二章 风云突变(9)

一、根据总统的指示,任命你为盟军参谋团成员,委派你去参谋本部,有部队归你指挥,并任命你为中国战区最高司令官的参谋长。除向最高司令官报到外,你也将被任命为在中国战区、缅甸和印度的美国陆军的指挥官;

二、你即刻在华盛顿集合你所选择的参谋人员,并准备尽快与你的参谋人员动身前往中国重庆。在那里,你将担当职责,将在以后发给你的指示中列举你的职责。

这就是中国战区的开场白,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中,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了,国民政府终于占一席之地了。蒋介石对史迪威的到来是从心里欢迎的。他准备在委员长办公室,像国家元首接受所有外国驻华使节朝见一样,接见史迪威将军。蒋介石穿起五星上将服,端庄地戴上军帽,胸前挂起勋章,系上武装带,正襟危坐地在椅子上,等候罗斯福的特使史迪威将军前来晋见。

史迪威28岁那年从美国陆军西点军校毕业,以陆军中尉身份首次来到中国上海。他的祖上是英国人,到史迪威这一代时,尼古拉斯·史迪威家族已经有一千六百多人。他在菲律宾服过役,回西点军校当过教官。一战结束后,史迪威在驻华美军第15步兵团干过营长,以后在美国驻华大使馆作了多年的武官,对中国的各个阶层都非常熟悉。史迪威与张宗昌、张作霖、冯玉祥等军界名人交往不浅,与延安的八路军将领也有一些交情。他足迹遍布中国东西南北,可以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