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一战秘史(修订版):鲜为人知的1914-1918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章 第一滴血(第1页)

在这个世界上,勇气永远战胜不了炮火。

——夏尔·戴高乐

8月2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真的开始了。一队德国骑兵侵入卢森堡,目标是占领卢森堡的铁路系统。就在这一天,德国向比利时提交最后通牒,要求不得阻止德国军队前进。比利时年轻的国王艾伯特(KingAlbert)拒绝了。艾伯特的军队很小,有7个师大约11。7万人能上战场。为了阻止德国入侵,比利时军队开始炸毁德国和比利时之间的桥梁和铁路。列日(Liege)这个很小的交通枢纽城市,突然变成欧洲大陆上最重要的城市。列日的防御阵地赫然耸立在默兹河岸的绝壁上,控制着施利芬计划中德军右翼向西进发时必须通过的狭窄通道。德军必须尽快攻占列日的防御阵地,否则德军的前进步伐在出发点就会被阻塞,整个进攻计划也将报废。

列日并不是一座普通的城市,它是由12个巨型堡垒环绕而形成的特殊城市,它是世界上最坚固的堡垒城市。每个堡垒都有装甲炮塔,配有8或9门大炮,用水泥加固,能抵御世界上最重型的大炮的直接攻击。年迈的杰勒德·莱曼将军(GeneralGerardLeman)是列日的指挥官,他手下有8000士兵隐蔽在堡垒中,外加一个由2。4万步兵、500名骑兵、72门野战炮组成的机动步兵师。德军根据作战计划组建了一支3万人的特种攻坚部队,这支部队自带野战炮,士兵都接受过特殊培训,他们蹲伏在边境线附近,攻击目标就是列日的堡垒。8月4日,这支部队的前锋从南边进入列日,但发现守军的兵力大大超过预计,于是发动一次夜晚攻击,守军用猛烈的炮火把他们击退。他们立刻组织反击,反击又被击退。德国军队处于不利的地位。

国王艾伯特要求莱曼将军死守列日(意味着不许撤退和投降,只能战死)。当德国骑兵出现在列日北面时,莱曼将军觉得自己马上就要被德军包围。为了防止他的机动部队也被包围,他命令机动部队加入比利时的主力部队。这一举动使比利时四分之一的兵力免遭德军的围歼,但也有代价:此举使莱曼无法有足够的兵力把德军阻止于一定距离之外,处于这个距离之外的德军大炮不能发挥其最大的破坏力。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地位卑微的德国军官登场了,更确切地说是登上了世界大舞台,此人就是埃里希·鲁登道夫(ErichLudendorff),他迅速成为围攻列日的英雄,而且以惊人的速度成为德国军队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注意他名字中没有“冯”字,这说明他不是德意志容克贵族)。他刚被提升为少将,身材魁梧,长着双下巴,49岁。他当时的职务是临时性的,任务是担任列日攻坚部队和正在边境集结之中的德国第二集团军之间的协调员。让鲁登道夫干这份临时工作是有好理由的:几年前,当他还是毛奇的重要幕僚的时候,他就制订了摧毁列日堡垒的计划(为了使制订的计划较周密准确,他专门去比利时度假,为的就是要亲自勘察列日的堡垒)。德军与法军不同,参谋人员按惯例要被送到战场实地去观察所制订计划的实施,帮助部队根据实际情况修改计划,从实战中学习作战计划。但是,鲁登道夫的天性不许他只做观察员。他命令一队骑兵去列日北面露面,诱使莱曼将军错误地把大部分军队调离列日。他发现一个旅的指挥官阵亡,于是立刻开始指挥这个旅的战斗。他命令把榴弹炮的位置前移,这使榴弹炮能直接轰击比利时的防线,并带着队伍夺下一块高地,利用这块高地,德军能清晰地观察到城区和比利时军方的大本营。

鲁登道夫发现列日守军大本营附近没有活动的迹象(莱曼将军转移到一个较偏僻的堡垒中),于是迅速冲向大本营。他用剑柄圆头连续重击大门,高声要求大本营内的守兵投降。尽管大本营内守兵人数不少,但竟顺从了他的要求。于是,德军没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大本营。丢失了大本营的列日堡垒群,虽然各堡垒还完整无缺,但堡垒之间失去了联络和相互支持。完成了这个重要工作后,他立刻返回德国督促将更多、更大型的炮火及时运抵前线。

此时,毛奇的七个西线集团军正在德国的北部偏南边境线的德国一侧或者说是荷兰的南部集结。试着想象一个巨大的钟表,巴黎是钟表的中心。德军的集团军布置在表盘上部偏右的部分,位置大约在1点钟和3点钟之间。最北面的集团军的位置在列日的东北方向,由亚历山大·冯·克卢克(AlexandervonKluck)将军指挥。克卢克为人强硬、好斗、易怒,起家的时候仅是平民,后因其突出贡献获得贵族称号。他此时已经68岁了,是一名久经考验的老步兵。与其他德军高官不同,他从来没有在总部干过。他的第一集团军有30多万人,负责德军右翼最外缘,所以,当他按计划向西移动穿越比利时后再向西南包围巴黎的过程中要走最远的距离。最后,他要从背后攻击法国的防线,与位置在大表盘上2点钟和3点钟位置的德军形成对压态势,像虎钳一样压垮法军。

德军集团军都以数字为编号。南面毗邻克卢克的是卡尔·冯·比洛(KarlvonBulow)将军领导的第二集团军(按照施利芬计划,德军的巨轮转向后,他则在克卢克的东面)。比洛是普鲁士高级贵族之一,年纪也有60多岁了。接着是第三集团军、第四集团军……最后一个是第七集团军。在这七个集团军中,前三个组成右翼,虽然没有像施利芬原计划的那么大,但也有令人恐惧的75万人。这次战争的规模是史无前例的,当年惠灵顿在滑铁卢打败拿破仑的时候只有6万人。

德军的第一、第二、第三集团军,并排向前开进。他们的左侧由其他德国军队保护。他们的右翼则暴露在外,但这不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克卢克将包抄侧翼同样暴露在外的法军的左翼。克卢克的基本任务就是包围巴黎,一路上不能恋战,要一直赶路。如果因局势发展允许他对法军的左翼发动攻击,就可以尽可能地削弱法军。但是,这类的打击只能是克卢克的次要任务。克卢克的首要目标,就是攻占巴黎。

组成德军左翼的第六和第七集团军,不准备发动进攻,他们的角色是阻止法军可能对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攻击,其作战目标不是战胜法军,而是既防止法军突破又不让法军退守巴黎。在德军右翼的三个集团军与左翼的两个集团军中间是第四集团军和第五集团军。第五集团军的指挥官是德皇威廉的大儿子皇储威廉(CrownPrinceWilhelm)。这两个集团军的作用是联络右翼和左翼,使德军在整体上无间隙可供法军利用。它们还是德军右翼运动时形成的巨大转轮的轮轴部分,不需要快速运动。它们是德军完整军事计划中起定位作用的锚,是德军发力时的支点。当克卢克抵达巴黎后,挥师返回,把法国人驱赶入这两个集团军早已布置好的杀人机器中。

法国的霞飞将军,把自己的100多万兵力分成五个集团军,这五个集团军也同德军类似,一线排开,用数字编号,第一集团军在最右边,驻扎在瑞士北面。第二集团军紧邻第一集团军的北面,第三集团军又在第二集团军之北,五个集团军向西北方向延伸,最后一个集团军放在克卢克的出发点和巴黎之间的中点上。霞飞的第一、二、三集团军向东面对阿尔萨斯和洛林,其背后是一条由几个超级据点构成的防线(凡尔登、图尔、埃皮纳勒、贝尔福),这些超级据点由法国人建造,地处瑞士和比利时之间。第四、五集团军没有类似的据点依靠。第五集团军的司令官查尔斯·朗勒扎克(CharlesLanrezac)是霞飞的好朋友、老下级。第五集团军的位置有问题,它是法国防线的终点,就像克卢克是德国防线的终点一样,但左侧就像许多战术家说的那样“悬在空中”。德军可以迂回到其左侧或背后发动攻击。不过,战争刚开始的几天,这种可能性非常低,霞飞认为不值得考虑。

当时,朗勒扎克和霞飞没有什么好办法知道德军的动向。1914年夏天,空中侦察作为军用航空的分支,正处于发展初期。本来骑兵是军队的耳目,但是在战争动员完成之前,骑兵也难以发挥其正常作用。双方的指挥官只能凭借经验推测,做推测所需的信息或来自间谍,或来自俘虏。除了获取情报困难外,还有几个具体因素使情报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军队的规模巨大;战场的地理空间非常巨大;前线有数十万军队等待调遣,而指挥部却离前线非常遥远,几乎难以拉近这两者之间的距离。

在战场上,单独行动的集团军如同瞎子一般。一个集团军虽然看上去是一个庞然大物,但所面临的危险其实很大。大规模的步兵运动是地球上绝无仅有的东西,可以把它想象成是一个怪物,其身体是一条长长的毛毛虫,行动缓慢笨拙,其头部是一个患有近视眼病的老虎(这个比喻并非完全不合适)。虎头最具摧毁力,能随时摧毁任何拦住去路的敌人。集团军司令官的主要工作,就是要保证用集团军的虎头去撞击敌人。虎牙可以是拿着武装的士兵,可以是举着大刀的士兵,可以是握着随手捡来的能产生破坏性的器具的士兵。虎头可以去攻击敌人,也可以根据局势需要去阻止敌人的进攻。

集团军在前进中将暴露自身弱点,弱点就是虎头后面像长长的毛毛虫一样的身体[在1914年的那个年代,一个军由两个师组成,大约有3万人,行军时其长度能达到15英里(约24公里)]。如果想在战场上取得大胜,就必须躲避敌人的虎头,或错过敌人的虎头,用自己的头部冲击敌人的身体。这就是攻击敌人的“侧翼”,如果虎头的攻击力足够大,敌人的身体就会顷刻间被撕开,敌人的虎头便会脱离身体,成为丧失力量的残部。从敌人背后发动攻击、包围敌人、切断敌人供给线,也能有类似的效果。所以,毛奇和霞飞都将自己的集团军安排在一条没有间断的战线上,各集团军之间相互保护侧翼。然而,如果某一方的战线的端点没有保护措施,战斗随时可能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