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拉格朗日墓场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02 尤卡山的秘密(第1页)

灾难的降临并没有什么预兆。对于美国内华达州尤卡山核废料堆放场的主管查米·汤姆逊来说,8月27日这一天仍是照常开始的。他像往常一样,驾着那辆破旧的卡迪拉克来到堆放场的办公大楼,停在A级停车区。这座大楼呈L形,坐落在一个马蹄形的谷地中,周围是高耸的山峰,透过群山的缺口可以俯瞰到远处的科罗拉多河。秘书雷切尔小姐已经到了,坐在她的座位上抹口红。看见主管进来,她笑着问了声好。汤姆逊走进主管室,雷切尔小姐按老规矩端来一杯咖啡,轻轻带上门。

现在他又像往常一样,面对着一排排巨大的屏幕和令人眼花缭乱的仪表。20世纪末,美国政府面对着日益严重的核废料问题,主要是来自核电厂的,也有过期的核武器。在很长时间里,在政府的默许下,这些核废料都是向第三世界或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区倾倒。后来这种做法成了众矢之的。20世纪末,政府下决心建造了这个永久性的堆放场。在尤卡山地下300米处,在地质结构稳定的凝灰岩地层里修建了坚固的钢筋水泥仓库。将核废料与玻璃体熔融后,再套上坚固的不锈钢外壳,然后堆放在各个库房里,这种处理方法在可预见的将来是十分保险的。

整个工程投资500亿美元,但巨大的投资并未得到充分回报。堆放场仅使用了20年就陷于停顿。首先是因为鲁斯式航天飞机的成功,它的运输费用极为低廉,所以把核废料倾倒在外太空更为可取。第二次冲击却是由于社会经济的衰退,在温室效应造成的大洪水中,美国的财力日渐窘迫,已经没有余力来考虑环境保护了。现在汤姆逊面前的很多屏幕和仪表实际已是废物。堆放场的财力捉襟见肘,甚至无法维持所有监视系统,他只能保留几项主要的,像放射性测定、库区图像系统、声音监控系统等,其他如地层应变监控、地温监控等已经取消。

他按着选择钮,依次巡视了30多个库区。15万件核废料静静地矗立在各个库区,它们将在那儿待到世界末日。虽然是例检时刻,但各库区的工作人员仍然懒懒散散,心不在焉,汤姆逊甚至敢肯定,有些人的目光仍斜睨着抽屉里的《花花公子》封面裸照。那些正进行15分钟实地巡检的管理员们穿着红色的抗辐射服,在洞区里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就完事大吉。他对这种情况无能为力。工作人员的工资已经多次降低,这些人之所以未抬腿走人,只是因为在经济大衰退的年代里,他们没把握找到一份比这好的工作。

有时汤姆逊先生倒能自慰,多亏他负责看管的是这么一大堆文明的粪便,是人人憎厌的核废料。如果是沙丁鱼罐头、配给汽油甚至卫生纸的话,他这个主管就更难当啦。这班大爷一定会对监视系统做手脚,然后把库房地板挖出一个大洞。

他把屏幕调到AD区。这儿明显与别处不同。AD区管理员,那个满头白发、沉默寡言的怪老头子迈克·斯特金仍像往常一样,正一丝不苟地进行着例检程序。在巨大的洞穴中,2250个不锈钢圆柱巨大、整齐而洁净,显露出一种无言的威势。

迈克是公认的怪老头,他对这些核废料筒有着常人不能理解的热忱。即使身为主管,汤姆逊先生也认为这种热忱有点过头。它们不过是一堆铀235和钚239的废料,是文明社会的粪便。汤姆逊对大学普通物理记得最牢的,便是那条无所不在的熵增定律。整个宇宙缓慢但无可挽回地走向无序,只有文明发展是逆流而上的有序化过程。就像一群数量庞大的家蚕,吃着桑叶,织出美丽的茧壳,也留下大量的粪便——而且从总体上讲,留下的粪便肯定多于蚕茧。总有一天,这些粪便将淹没所有的文明成果。

现在的温室效应就是报应啊。

汤姆逊对老迈克很尊敬,但基本是敬而远之。老迈克是一个很有来头的人。20年前,当核弹头遍布于B-2战略轰炸机、民兵导弹发射井和三叉戟潜艇时,迈克是这个行当中最权威的人物。战神——别人曾给他起过这样的外号。在核武器这个领域,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行家里手。人们都说,虽然核按钮是处在万无一失的安全保障系统里,除了握有核钥匙的人,别人不必妄想破译,但这个“别人”不包括战神。正是他参与设计了这些保障系统,只要愿意,他可以用一台便携式计算机打开导弹发射井,把一颗多弹头导弹随意射到任何地方。

当然他不会这样做。这是基于一条保障社会安全的潜规律:越是掌握了巨大权力的人,在使用权力时越是谨慎,因为他们非常清楚肩上担子的分量。迈克掌握着巨大的权力——使用核弹的技术秘密,所以他十分谨慎持重。他的人格已与核弹密不可分。

正因为如此,2022年全世界销毁核武器的联合国决议使迈克崩溃了。他当然知道对人类而言这是件天大的好事,但是——你想想吧!他为这项技术秘密耗尽了大半个人生,连妻子和女儿也离他而去;尽管他没有显赫的职位,但至少能时刻体味握有无形权力的快感,他在走马灯似的历届总统、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面前是一株不动的巨树——现在忽然成了可有可无的小人物,他能忍受这么大的精神落差吗?

从那以后,迈克·斯特金被安排在尤卡山废料堆放场,战神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老头子。他一直在堆放区的AD区工作,似乎与AD区结下了生死之缘。汤姆逊的历届前任都接到过高层的传话,告诫他们对老迈克客气一点,让他随时能自由行事。不过,汤姆逊上任后,那也是温室效应造成严重的经济衰退之后,他一直没有听到过这样的告诫。

恐怕政府已经乱套了,他们有太多太多的难题需要解决,早已把荒凉闭塞的尤卡山堆放场置于脑后了。

他叹口气,草草结束了这次例检程序,然后呷着咖啡,从网络中调出当日的《纽约时报》开始浏览。总的印象是好消息不多坏消息不少,似乎温室效应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

——荷兰哈灵根邪教集体自杀案后,又有39名天国之路信徒通过律师领走了比埃特先生的遗产。律师赫曼先生无奈地说:“我们知道他们将用这些款项制造另一起集体自杀事件,但在法院颁布禁令之前,我只能执行当事人留下的遗嘱。”

——地球在10年内年平均气温升高2。2℃,北纬30°以北有大片针叶林死亡。高温造成中亚高气压带扩大,哈萨克斯坦、中国的新疆和甘肃发生近百年来最严重的尘暴。

——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平原的良田大面积盐碱化且速度惊人,今年预计粮食缺口要继续扩大,估计至少有7000万人在饥饿线上挣扎。

——南太平洋海底的第四界生物(以硫化氢为能量的巨型管状蠕虫)爆炸性增殖。(报道该消息的记者在文末来了一段黑色幽默。他说:如果人类文明自此不能复兴,也许这些蠕虫会成为地球的新主人。)

——西藏雪水成灾。

他移动鼠标快速翻阅,想找出几条令人畅快一点的消息,但他的目光又定在一个不祥的黑色标题上——“地球的地震带重新分布”。文中列举了发生在印度北部、巴西中部等地的地震,说南极冰冠融化后,相当于34亿亿吨的重量在地壳上重新分布,曾在冰冠重压下深深凹陷的南极岩层逐渐抬升。这些变化改变了原有地震带的活动状况,对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来说趋向于加剧,对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尼地震带来说趋向于减缓,还在全世界造成了一些新的地震带。不过对于新地震带的分布及变化趋势,科学界还缺乏足够的资料。

汤姆逊满腹懊丧地结束了这次晨读。值得庆幸的是,离尤卡山较近的西雅图——洛杉矶地震带(它也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倒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呢,也许来一次地震,掀翻这具活棺材倒是好事,至少他不用再在这里耗费生命了。那时他绝没有想到,一个魔鬼正在他脚下咬牙切齿地攒劲。

下午4时20分,他无意中向窗外看去,正好看到了天际一闪即逝的蓝光。蓝光非常强烈,带着几分狞厉。他不解地想,这道蓝光是哪里来的?天朗气清,不会是闪电,不会是北极光,也不会是弧焊光芒。方圆百里都是深山,绝不会有一个繁忙的工地。

随后他又看见一团巨大的火球,颜色蓝中带白,它沿着地平线翻滚着,飘忽不定,忽然又腾空而起。也许是飞碟送来了心怀叵测的外星人?接着他听见了一阵哼哼声,声音不大,但清晰可闻,那是一种发自地下的不堪重负的呻吟声。等到“地震”二字蹦出他的脑际时,天地已经完全翻转了。

在那几分钟里他徒劳地企图逃命,但剧烈颠簸的地板使他根本无法迈步,让他活像一颗在炒锅里来回颠簸的豆子。几分钟后,地震停止了,他仍大致留在原处。朝窗外望去,他震惊地发现眼前不再是往日看到的绿色树冠,而是褐色的树干。原来窗户已与地面齐平,而他的办公室却是在三楼!他恍然意识到,强烈的地震造成了土壤的瞬时液化,大楼因此下沉了。

办公室通外间的橡木门已经崩开,门框扭斜着。娇小的雷切尔小姐像只皮球一样蹦进来,惊恐地尖叫着:“汤姆逊先生!汤姆逊先生!”她面色惨白,目光惊恐,像是被猎豹按到爪下的羚羊。汤姆逊忙从倾斜的、遍布裂缝的地板上小心地走过去,把雷切尔小姐揽在怀里。

屋里已经停电,监视系统自然也失灵了。汤姆逊知道一次大震后很可能还有余震,几十名困在地下库区的工作人员必须尽快撤离——如果他们还活着的话。他把雷切尔拉到窗边,命令她快往下跳。窗户外边是歪倒的树木和坑坑洼洼的土地,窗户离地面只有两米,但雷切尔却尖叫着不敢往下跳,她不知道大楼已经下沉了。“这是幻景!这一定是幻景!”汤姆逊没有时间与她纠缠,硬把尖叫的雷切尔从窗户推下去,自己也随即翻过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