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左手智慧右手爱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部分(第1页)

周末,为写一篇杂志特约的文章,我如约去拜访那位心仪已久的老作家。

走进靠近市郊的那个爬满青青葡萄藤的古朴小院,老人正坐在一把古色古香的藤椅上,悠然地听着一曲民乐,微闭着双眼沉浸在遐思之中,面前的茶几上摆着一杯酽酽的绿茶。

老人已经年逾八十,依然身体健朗,耳聪目明,有着叫人如沐春风的笑容。她先是赞叹我写的那些小品文,说是有真情在里面。我连忙谦逊着说都过于简单了,不够深刻。她却不同不意地认真道:“复杂的未必就等于深刻,你的文章朴素得清新,相信你做人也是如此。”我感激她的勉励,连连点头,又说了一些不是闲话的闲话,我怀揣的那份拘谨便在不觉间烟消云散了。于是,我索性扔掉了临来之前悉心准备的采访提纲,且随老人飘逸的思绪,轻松而愉快地倾听她关于写作和人生的真知灼见。

那日,老人谈兴极高,好多奇言妙语让我应接不暇,心中更添一份敬佩,须知:老人只读过6年书,而今却完全可以用“著作等身”来形容她创作上的成功,尤其是近年来,她激情奔涌,文笔更可谓是炉火纯青了。

聊着聊着,就聊到了那个“是什么使你走上了创作之路”的似乎永远新鲜的老话题上面。这时,我发现老人的脸上竟掠过一抹幸福的羞涩,她微笑着看着我欲言又止。我的好奇心立刻便被调动起来,忙追问她一定有什么秘密吧?

老人呷了一口茶,将目光投向天空悠悠的白云。仿佛经过了一番激烈的心灵的辩论,她忽然盯住我的眼睛,让我承诺一定保密部分内容。然后,她才将珍藏于心底的秘密和盘托出――

她和他曾是青梅竹马的玩伴。15岁那年,情窦初开的两个少年,便把爱的誓言刻在了村头那棵老槐树上面。然而,那个多雨的秋天,他在上海的一位远房叔叔要领他去大都市,听说依了算命先生的指点,他得迎娶那位漂亮的表妹。他虽是拼命地反抗,但最终没能拗过父母,还是流着泪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那个僻远的小山村。

仿佛天塌地陷般的骤然打击,她一个人关在小屋里不吃不喝,呆傻地坐了两天两夜,而后,给父母留下一张纸条,一路乞讨着追到了上海。茫茫人海中,自然是找不到他的踪影了。其实,就算是找到了他,她又能怎么样呢?她在黄浦江畔徘徊了几天后,决定就留在这座城市里,因为她最爱的人在这里。从那以后,她当保姆、做小餐馆的服务员、卖报纸、扫大街……很多苦活累活都做过,但她从没有想过要离开那里,因为一想到自己爱着的人就在这座城市里,所有的艰辛便都被一种含泪的幸福冲淡了。

在大上海漂泊的那些日子里,她遇到了一位在报社工作的热心雇主,帮她找了一份较稳定的校对工作。忙碌之余,她开始把自己满怀的思绪倾泻到稿纸上面,不知不觉间,她竟成了一位作家。虽然后来有很多人追求过她,可她从未动心过,一直孑身一人。

她说她已在内心里嫁给了他,是因为爱他,她才来到这座繁华的城市,才拿起笔来,才成了作家……

原来如此!

我惊诧地望着饱经沧桑的老人,不禁为她的那份特别的爱而肃然起敬。

“那你后来找到他了吗?”我很想知道那个他后来怎样。

“听说他后来娶了他的表妹,在这座城市里过得很幸福,但他不知道我在这座城市里,因为我改了名字,也从没有去找过他。”老人平静地告诉我。

“为什么不去见他?”我不禁有些困惑。

“知道他过得幸福就行了,何必再去惊扰他呢?”老人似乎很满意这样的结局。

就因为一份爱,一个农家少女远走他乡,最终成为一位著名作家,就因为一份爱,她一直守在这座繁华的城市里,因为她始终感觉到她和他离得很近很近……

炎炎夏日,我在整理老人的采访记录时,眼前又一再浮现出老人那爱意充盈的面庞,似有一缕缕清爽的风拂面而来,柔柔的心立刻被撩拨起阵阵涟漪――哦,穿过滚滚红尘,世间有些真爱,原来可以是这样的简单而清纯啊,就像那些不知名的小花小草,虽罕为人所关注,但卓然绽开的自是一份独特的美丽,自有一份弥漫岁月的馨香……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擦肩而过的感动

谢谢你能够坐下来,听我把藏了许久的心里的话都掏了出来,这也是我第一次跟陌生人讲这么多的话。

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在人流涌动的一家超市门口,一身粗衣的他正坐在那里,手里拿着一本破旧的书,很认真地教一个大约三四岁的小男孩识字。在他们面前的一个铁盒里,散着可怜的几枚角币。

我不禁好奇地走近那对年轻的父子,冲那位正旁若无人地教儿子识字的父亲微微一笑,算是打了招呼。这时,我才发现他失去了一条腿,那只空荡荡的裤管,似在无言地诉说着他的不幸。

“为什么不把孩子放在家里呢?”我蹲下身来,眼里充满了关切。

“只有这样,我才放心。”年轻父亲很低的声音里透着坚定。

“那要跟着你多久才是头啊?”我指了指他面前的乞讨的铁盒。

“那可说不准了,如果你愿意,我可以给你讲讲我和我的儿子……”他把书交给那个小男孩,从身后拿过来一个马扎递给我,看着我很爽快地坐了上去,他显得十分激动,眼里闪着晶莹,开始讲述他和他的儿子。

在他不平静的叙述中,我知道了他这样的遭遇:那年秋天,他去北京打工,在建筑工地上被一块预制板砸断了腿,包工头只给了他一千块钱的医疗费,便不管不问了。他卖了房子,又借了不少债,也没保住腿。后来,妻子也离他而去了。无奈之中,他行乞来到这座城市……

“我就是吃了没文化的苦,我希望我的儿子将来不再像我,这小子挺聪明的,现在都能认识好几百个字了。”说起儿子,难以掩饰的幸福立刻洋溢在他的脸上,似乎生活中的诸多苦难都无所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