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解读湘人:湖南人是天下的胆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部分(第1页)

于斯湖湘,继往开来。更多的血加入红色湘水洪流,黄兴、陈天华、禹之谟、宋教仁、蒋翊武、焦达峰、蔡锷……他们终于把清王朝玩下去了。虽然湖南还是贫穷,还是苦难,还是落寞,毕竟给湘江岸畔后来的汉子,开辟了一条大红大红的血色之路。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来了,他携着邓中夏、蔡和生、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浏阳河九曲回肠的坚忍不拔,潇湘百折不挠的荡气回肠,练达了红色湘江抽刀断水水更流的韧性。1916年暑假,寄居江边的毛泽东主编《湘江评论》,创办《新湖南》,进行革命宣传。邓中夏、蔡和森等先后集囿于此。红色湘江,燃烧着湖湘文化智者的风采,炽热了湖湘文化积极入世的儒家风范,从宋代岳麓书院的朱张会讲,到近代毛泽东的《湘江评论》,其间的名士巨匠在湘江岸畔,风云际会,炳烛高悬。湘江这股红墨水,注定着更改整个华夏历史的命运,注定如火炬一般气宇轩昂,从容大度,恢弘有力。湖湘男人在燃着的水边,拥有“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气度与大略,有“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胸襟与情怀,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远大志向与崇高目标。

湘江有着一条深沉的情感线,深入华夏沃土,网四方云动,在历史的进程中扮演着母亲般慈爱与血色共存的角色。红军长征中的湘江战役,就是一种明证。

湘江之战,浴血惊魂,凄切人寰。

敌机走了又来,贴着江面,连驾驶员都能看清楚,重炮轰炸、高射机关炮扫射,落水的骡马高扬着头颅,发出绝望的惨叫,血色里漂浮着无数红军的尸体……

这是冰寒彻骨的1934年12月,没有冲过湘江的红34师师长陈树湘,率余部突围至湘江支流,湘南永明沱水畔,强渡沱水时再次遭袭,不幸受伤被俘。在敌人的担架上,陈树湘乘敌人不备毅然绞断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随后师政委程翠林、政治部主任蔡中和各团的指挥员都相继牺牲,全师只剩下几百人退回山里,准备打游击,又被敌人团团困住,最后,全师指战员几乎无一幸存。

7天7夜,中央红军由万锐减至3万,衡岳哀婉,潇湘悲歌。湖湘百姓说,“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吃湘江鱼”。

如今,湘江滔滔南来,汩汩北去,过昭山而入长沙城,经三汊矶转西北,至乔口出望城,再过岳阳入洞庭。流经长沙市境25公里,湘江两岸赤壁如霞,白沙如雪,垂柳如丝,樯帆如云。

关于水:隐逸性灵显智慧(7)

蜿蜒曲折的红色湘水,不仅给予湖湘儿女以宁静、富饶与殷实,更以其精髓哺育湘人之脑,赋予无以匹敌的灵气。她领衔着资水、沅水与澧水,书写传奇,开创伟业,与长江黄河一起奔流。

桃花江是美人窝

“桃花江是个美人窝,桃花千万朵,比不上美人多。”这是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歌者为湖南湘潭人黎锦晖(1891—1967)。黎锦晖字均荃,毛泽东的老乡,毛泽东常以均荃老兄相称。这首歌沾桃花江的光,还是歌让江出了名,只有均荃老兄说得清楚。

1928年5月的黄昏,降临在新加坡椰树成荫的海滩上。夕阳,大海,海风,柔浪,沙滩。歌舞的青年男女……“多像家乡的桃花江!”礁石上有对青年男女窃窃私语。女人叫徐来,男人就是黎锦晖。如画的桃花江,如诗的桃江美女,浓浓的乡愁,一时让黎锦晖灵感乍现。黎锦晖唱一句,徐来记一句,一首叫《桃花江是美人窝》的歌就这么成了。当年的黎锦晖,应南洋商人刘雨的邀请,组建了“中华歌舞团”,在东南亚巡回演出。于是,《桃花江是美人窝》很快在境外流传开来,30年代初传到大陆,传到黎锦晖的家乡湖南。

黎锦晖说,这首歌与3个人有关,一位桃花江畔的少女,一位随父浪迹天涯品貌双全的才女,一位网“四方云动”的清廷重臣。

千里资水,如长青藤蔓,源自广西资源县越城岭,滔滔向北,经新邵、冷水江、新化、安化后进入桃花港。

春暖桃红时节,黎锦晖与同桌的你,一位喝桃花江水长大,就读长沙的少女,随船荡入桃花港。古木参天,苍翠欲滴的浮邱与羞女两山,相挟着一湾绿水,桃花夹岸,落英缤纷,蜿蜒南去。少女双目含情,浅笑微露,姿容苗条,衣饰打扮和仪态十分可人。她手里拿着一枝桃花,对水梳妆,桃花朵朵,飘落江心,随水粼粼而去……“我每天都到那桃花江边坐,来来往往的都见过……全是伶伶俐俐,小小巧巧,婷婷袅袅,多媚多娇……多么称,多么润,多么俊俏,多么筠……”“我也不爱瘦,我也不爱肥,我要爱一位像你这样美,不瘦也不肥,百年成匹配。”这就是桃花江水沐浴出来的桃花美女!

桃江合水桥人郭纯贞就是桃花江的绝色美女,称诗、书、画“三绝才女”。郭纯贞为明末贤臣,江西巡抚郭都贤之女。清代文人夏鼎在《郭贞女梅节古笔筒歌》里赞她,“谢家道蕴左家芬,元红朱落嫣兰薰。二八含悉写黄娟,春风掩映梨花面……”桃江美女,脸应呈“桃花色”,怎么是“梨花面”?细细想来,这“梨花面”也许在理——“再见是夭桃枝上的黄手帕,苍白(梨花色)是颠沛流离的雪花膏(‘雀斑’)。”现代诗人如是说。郭纯贞自幼随父浪迹北京、江西等地。李自成、张献忠揭竿后,郭纯贞跟随父兄折回故里泗里河乡石门村。谢纯贞善水墨工笔,山水人物,绘画“秀而雄”,名震湖湘,“收藏者,珍如拱璧”。她绘景题诗,诗画相映成趣,令人赞叹。纯贞10岁时,由父亲许婚黔国公沐天波的儿子沐忠亮。两人相爱至深,但还没来得及完婚,战火便烧到湖南。沐忠亮效忠唐王,率残兵经广东入缅甸,后客死异乡。纯贞空守着那份爱情,誓不婚嫁,后落发为尼,法名联本,每日青灯黄卷,老死在高桥黑石村。“驿梅惊别意,堤柳暗伤情”,这是她当时的心境。郭纯贞的字画真迹一无幸存,但诗多有传承。她的文字再现了国亡家破的背景下,一位女人的哀怨与不幸。她把朴实的美,纯真的爱存留人间。她与他父亲在诗画上自成一派,史称“西风学派”。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关于水:隐逸性灵显智慧(8)

清廷重臣陶澍(1779—1839)耕读在桃花江畔,其人生如桃花万朵飞。陶澍随教先生的父亲就读桃花江畔10余年,后随父同在岳麓书院进修,全靠书院山长的助学,以及陶家母亲为人家磨豆腐挣来的钱维持生计。这般穷酸,陶澍酒照喝,牌照打,桃花运照样来,真让人一头雾水。

陶澍的初恋是位黄姓少女。黄姑娘是桃花江有名的美女。正在热恋中,半路上却杀出个吴员外。吴员外想黄姑娘作“继室”,于是重金开路,取得了黄姑娘父亲的支持,接着又做过了黄姑娘母亲的工作。起始黄姑娘还犹豫了一阵,眼下现实让她作出理智的决策——退婚。对此,陶澍颇像局外人,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末了说上一句:“再美的秀色,吃到肚里,排出来的还是大便!”

身处“美人窝”,不愁没芳草。黄姑娘前脚出门,崔氏姑娘后脚跟上了,而且是地道的“桃花美煞”。这次陶公速战速决,草草拜堂成亲。成功“升级”后的陶公,理应打住自己嘴馋手痒的坏习。然死不改悔,一如其初,俟到了年底,人家都置了年货准备过年,他却整天困在牌桌上。崔氏不愿与老公一起喝西北风,流着泪恳求放她一马,让她另谋生路。陶澍劝崔氏忍着点,说自己鸿运就在跟前,说不定还是一品呢。老婆说她命中只有八个米,这诰命夫人还是让人家好了。于是两人好说好散。

贵人自有天相。靠占星术发家的吕员外,为人尚侠仗义。吕员外有个家仆戴氏,因赌酒结识了陶公。经戴氏牵线,陶澍被引见给吕员外。初遇陶公,员外眼一亮,说陶澍耳薄,早年贫穷,印堂大红大紫,中年运交桃花,“木形人”,官运亨通,为辅国之材。这话不久,桃花运再次光临陶澍,他与一窦姓少女好上了,就差口袋里没银子。吕员外闻陶澍如此这般,便让戴氏充当媒人,俸上“50金”,权作聘礼。窦姑娘家靠卖豆浆致富,年已30,当属超大龄姑娘,脸上也雀斑点点,但决非“豆腐西施”。陶澍重手一出,3天后窦姑娘就进了陶家门。

说来也怪,婚后第二年,陶澍与父亲同场竞技,陶父仍旧落榜,陶澍中举。举人后的陶澍,在湖北谋了一份知县候补的公差,算是生活有了保障。其后半工半读,4年后进士及第,官至江苏巡抚,兼两江总督与盐运使,主宰清廷半壁江山。陶公任上诗书画样样精通,留有《印心石屋诗集》、《印心石屋文集》等。

陶澍原名含雨,字子霖,号云汀。澍、雨、霖、云、汀,名字扔得水出水,家人祈盼他为民造福,润泽苍生。陶澍做到了,其一生以范公“先忧后乐”为执政理念,抗洪救灾,兴修水利,治理漕运,倡办海运,一切与“水”有关。

女儿是水做的。桃花江遍地青山秀水,温暖湿润,水土含有矿高强物质,对补充人体微量元素有益。江畔矿泉含氡,氡泉能使女性光泽灵动,皮肤白皙,色若桃花。这样的水做的女人,不是美女就怪了。

陶澍亲水,桃花运接踵而至,也就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