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南明悲歌之力挽狂澜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4章 淮安府城(第1页)

然而,这些士卒的军纪却让人堪忧。一些手持长矛和腰刀的士卒懒散地靠在桥上的栏杆边晒着太阳,甚至还有几个人在树荫下耍着博戏赌博。赌博的声响此起彼伏,传到了杨文远的耳朵里。

杨文远眉头微皱,对着身边的张大牛说道:“这就是大明朝的军队吗?他们还有一点点军纪吗?”

张大牛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他苦笑着回答道:“老爷有所不知啊!大明朝的军队大多都是这副德性。也不知道九边精锐会不会好一点,听说辽东军里有一支关宁铁骑,威名远扬。但就是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也是这副德行。”

杨文远听了张大牛的话,无奈地摇了摇头。他心中感叹着这些军队的军纪如此松散,战斗力可想而知。

靠他们来保家卫国,确实不如指望母猪会上树。这样的军队,难怪一年后会集体投降满清。

杨文远交了过桥费,步履稳健地跨过石桥,终于来到了淮安府城。

站在城门前,高大的城楼和渺小的行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感叹这座城市的宏伟与壮观。

他抬眼望去,只见城楼上悬挂着一块巨大的匾额,上面书写着“庆城门”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显得庄严而肃穆。

这是淮安府的西门,也是这座城市的重要门户之一。城楼之下,三个巨大的门洞并排而立,中间的门洞紧紧关闭着,仿佛在守护着城市的安宁。行人只能从两边的门洞穿过,走进这座繁华的城市。

走过护城河上的吊桥,穿过门洞,杨文远顿时感到眼前一亮。

淮安府的街道宽阔而平坦,宛如一条巨龙蜿蜒伸展。斑驳的青石板路面历经风雨洗礼,却依然坚固耐用,述说着这座城市的兴衰历程。

街道两旁,古色古香的建筑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徐徐展开。

沿街的小贩们纷纷叫卖着各种商品,声音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糖葫芦嘞,又甜又脆的糖葫芦!”

“包子馒头,热乎乎的包子馒头来啦!”

“客官,来看看我这上好的丝绸吧!”

这些叫卖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独特的市井交响曲。

突然,一个清脆的童声打破了这和谐的氛围:“阿娘,我饿了!”

只见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拉着母亲的衣袖,眨巴着大眼睛可怜巴巴地望着她。

他的目光被一家面摊吸引住了,那热气腾腾的面条散发着诱人的香味,让他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母亲轻轻拍了拍男孩的手背,柔声说道:“孩子忍一忍,我们马上就到家了。回家阿娘给你做好吃的。”

然而男孩却倔强地摇了摇头:“不嘛!我现在就要吃面。”说着他又眼巴巴地望向了面摊。

母亲叹了口气,语气加重了几分:“家中银钱紧张,我们要节省一些。听话,我们回家去。”男孩虽然不情愿,但也只好乖乖地跟着母亲离开了。

这一幕被杨文远看在眼里,他不禁微微一笑。这座古代繁华的街市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人间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