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我靠农业系统在古代当国师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8节(第1页)

&esp;&esp;不过太后还是极为舍不得这几个孩子,尤其是其中最为天真乖巧的宣瑶,因此一番商议之后,最终他们还是决定让宣瑶留下来住段时间,好陪陪太后。

&esp;&esp;世子对此也没什么想法,毕竟瑶瑶也挺喜欢京城的,这些时日与太后相处得也不错。

&esp;&esp;他们几人平常也没有什么与祖父母这样年长的长辈相处的经验,这一回下来,宣瑶倒是切实感受到了对方对她的关怀。

&esp;&esp;因此她自己考虑过后,虽然有些不舍得兄长他们,但是又觉得太后对她这样好,自己只不过是留在这里陪她一段时间,应该也不是什么大事。

&esp;&esp;这一决定商议好之后,世子便去了信,告知母亲自己即将回来的消息,以及宣瑶会暂时留在京城的事。

&esp;&esp;至于带回去的那两样东西,他准备等回到了昭地再细说。

&esp;&esp;宣文帝则在朝堂上宣告了早就准备好的诏令,由世子宣泽继任昭王之位。

&esp;&esp;这件事本就是板上钉钉的事,现在这么一遭不过是在明面上大肆宣告一番,昭告天下而已,自然也不有什么不长眼的家伙出来搞事。

&esp;&esp;因此新任的昭王,便顺利地带着皇帝盖着印玺的旨意,准备踏上回程的路了。

&esp;&esp;他原本初来京城的时候,心中还带着几分忐忑不安,毕竟父亲去了,他便要成为支撑这个家的人了,虽然有母亲和明先生帮忙,但是他还是会忍不住质疑,自己能不能做得像父亲那样好,昭地的百姓,会在自己死后,也像那日一样来为自己送行吗?

&esp;&esp;而且昭地虽然这些年来已经改善了许多,但是见识过京城的繁华之后,他也深深意识到了,昭地还是太过苦寒,与京城相比简直是天差地别,他真的能有办法,让昭地的百姓过得更好吗?

&esp;&esp;但是这次回程,他心中却是又有了几分自信。

&esp;&esp;原本他还想着,自己与皇伯父及太子堂哥搞好关系,继续联系着两边,不致于太过生疏,日后若是想要建设昭地,总是要向京中求援的。

&esp;&esp;但这毕竟是打秋风的事,很容易消耗两边的情分,而且对于昭地来说其实也不是什么好事。

&esp;&esp;毕竟总是靠着京中帮助,自己没能立起来,若是日后遇上了什么灾祸,便很难抵御了。

&esp;&esp;只有自身富足起来,昭地才能建设得更好。

&esp;&esp;但是这实在是太难了,昭地简直可说得上是穷山恶水了,便是最简单的温饱问题,便很难解决了。

&esp;&esp;毕竟这里种植的很多粮食都难以成活,每年的收获也极少,连一家人的口粮都不够。

&esp;&esp;如今他手中有了从国师那里得来的两种奇异作物,这不由得让他的心也安了几分。

&esp;&esp;虽然宣泽只是听国师讲述了大致的产量,并没有亲眼目睹,但是既有了之前那么多神异事情的佐证,以及自己的亲眼所见,他确实相信了这位国师确实是有大本领的。

&esp;&esp;更何况,还有之前稻谷丰收的记载,他对于这两样东西就更加信任了。

&esp;&esp;稻子虽然亩产更高,但是也确实不适合在昭地种植,即便是播下种子,也很容易因为缺水少肥而死。

&esp;&esp;但是这土豆和玉米,却是最适合他们昭地种植的好东西了,有了这两样,或许昭地便能吸引来更多的百姓,更让昭地不再是那样贫瘠荒凉的地方。

&esp;&esp;因此,与妹妹告别之后,他便带着人踏上了回程的路,这一回,他心中不再忐忑,反倒是充满了信心。

&esp;&esp;他看着已经被处理好,仔细放在箱子里储藏着的两样作物,眼神明亮,它们,或许便是昭地可活千人万人的救命宝贝。

&esp;&esp;宣泽离开之后,宣文帝倒是苦恼起该如何向国师表达谢意了,苏联这两样东西是国师送给宣瑶的,但是这东西实在有用得很,太过珍贵,他们总不能就这么收下没有却任何表示。

&esp;&esp;但是国师如今也不缺东西,宣泽之前送去的礼物,对方退了大半回来,只留下了一些不是很值钱,但是胜在稀奇有趣的小玩意儿。

&esp;&esp;想着想着,他像是想起了什么,召了人前来问话,“城外的庙宇修建的如何了?”

&esp;&esp;“回禀陛下,两日前已经落成。”

&esp;&esp;那庙宇是京中富户自发出钱修建的,因为国师从前便说,不愿大兴土木,因此宣文帝原本心中想修建的豪华殿宇的念头,也被打消了。

&esp;&esp;但是这回既然是百姓自愿自发修建,那么想必国师也不会拒绝了,宣文帝私下里还拿了自己私库里的钱捐了出去,还派了人去查看。

&esp;&esp;虽然不是朝廷监造,但是这毕竟是为国师所建,自然要极为重视,可不能偷工减料,得好好认真地办才行。

&esp;&esp;里面的塑像,也是寻了城中最好的石刻师傅,用上好的石料,花了数个月功夫才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