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道德的兴衰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部分(第1页)

内容简介

——道德薄如脆纸还是厚若城墙?——给你一个不讲道德不行的理由

仅以此书献给那些价值迷失者、道德绝望者

既然是探求道德的兴衰,首先就是要探求道德的起源。

几千年来,人类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探索,有许多理论。有主张性善的,有认为道德行为源于同情感的,有的从功利方面对其解释。这诸多观点并不是一致的,有些观点之间甚至是矛盾的。对同一个问题,不可能有两个相互矛盾的答案,道德的迷底只能有一个。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哪一种是貌似正确的,要有一个客观的标准。首先,对过去的事实能解释的通,不但要解释通道德现象,更要解释通过去的观点主张;其次,要能适用于未来。这句话有两层涵义:第一层,被理论界所认同,理智智慧都是经验教训的结晶,经得起理智推敲的,就等于经受住了时间实践的检验;第二层,能为芸芸众生主动地弃恶从善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不能让自私自利之徒幡然悔悟、痛恨自己的可恶品行的,不能说发现了道德的真理,不能让天下众人持之以恒地追求善良品行的理论,也不能说揭开了道德的迷底。至目前为止,对后代有影响的道德主张,对过去都还解释得通,也能获得当时大众的认可,但却不能适用于未来,让人们变得道德高尚的动力不足。我们应该承认,每个人都喜欢成为高尚的人,都希望受人赞扬,但人们不会单纯为了这个而去行善积德;每个人都会有同情感,但同情感不足以让每个人放弃到口的肥肉不吃而让给别人,只要心硬一下,得到的就是实打实的好处,没一个傻瓜会在虚无缥缈的好处与实在的利益之间犹豫一秒钟。想让你的理论能为每个人提供弃恶扬善的澎湃动力,你就必须让道德成为每个人的追求,像追求发家致富那样去追求道德。只有如此,才能说,你发现了道德的真谛。换句话说,我们要让每个人都认识到,拥有优秀道德品质的人在行善方面,不但要施之则乐,而且更要乐之有理,乐之有据,没有不乐的道理。想让一个人施之则乐不难,只要家长等亲人从小认真培养就可做到。难就难在,行好事做好人怎样才能乐之有理,乐之有据,没有不乐的道理。

马克思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道德观念当然是上层建筑的一分子,想让这个道德观念具有正确性,成为人人的追求,就必须具有它得以滋生发展的环境,这就是道德环境。

人人都知道,钱是好东西,它几乎可以买到你想要的任何东西,钱就是物质化身。让钱得以万能的环境就是现代化的商品经济社会,没有这个社会的存在,钱就不可能有如此的荣光。道德环境也是如此,有了这个环境,道德就像金钱一样披上了神圣的霞光,它能为人提供各种好处,满足人的各种需要,没有道德的人在那个环境中,就像在今天的社会中没有钱一样,寸步难行,根本没法过。只有如此,道德才能成为每个人的自主追求。

人活于世,有无尽的需求,吃穿住行,这只是需求的常规方面,除此之外,人还有无尽的其它需求,比如天灾人祸、有病闹灾、盖房搬家、应急挪借、心灵沟通、死人发丧等等大事小情。遇上这些难事,都不是自己能解决的,必须有外人的帮助。来自外人的帮助怎样才能得到呢?自古以来不外乎三种手段。第一种,强迫,比如奴隶主对待奴隶,当官的对待手下的(当然这种强迫是隐蔽的),农奴主对待农奴家奴,等,强迫别人帮自己解决难题。第三种,靠金钱来解决。在现而今的社会里,社会分工彻底化,商品经济发达,使金钱变得万能,你的需要,就是别人挣钱的机会。什么商品都有提供,什么需要都可满足,这些困难当然也就不在话下了。靠强权,这主要是奴隶主阶级所使用的手段,靠金钱,这是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人都在使用的手段,在奴隶制社会之后商品经济社会之前的封建自给自足经济社会中,在金钱无能、强权无效的情形下,这些不可缺少的需求如何解决呢?只有一种办法:赢得别人的好感,让他们自主自愿来帮助我,除此之外,别无它法。

这是道德环境的第一个特征:强权无效,金钱无能。

大家都知道,为了想让别人帮助自己而对别人示好,谁有用就巴结谁,这绝对不是道德,这时做再多的好人好事也是功利的,也是自私自利的变种。因为他的动机不纯。为了自己去做好事,怎么也跟道德挨不上边。但是,现实又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行为动机纯不纯,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一件事两件事也品不出来,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相处才能洞悉。想将这些势利的做法剔除出去,使得那些运用势利手段的人达不到目的,获得不了别人的认可,这个环境还必须要有另外一个特征:封闭稳固长久。在这里,众人彼此生活在一起,几年几十年上百年不变,彼此之间是24小时 X 365天 X  N年的完全式接触,你要跟这些人在一起,要在一起,你不想跟这些人在一起,还要在一起,你没有选择。在这种环境中彼此之间非常熟悉、了解透彻,对一个人的认识深入骨髓,这使虚伪、欺骗、夸夸其谈失去了存在空间,使诚和信有了价值。在此,每个人为了获得别人的好感而去做好事,这个目的是不可能得逞的,因为你的动机不纯。既然你是为了自己而做好事,那么,自然而然,就会有用时朝前,没用时朝后,谁有权有势就拼命巴结,谁没用就不会理睬,自己有求于人时就赶快笑脸相迎,不求人时就冷若冰霜,自己求人的地方多时就对谁都好,自己一旦强大起来别人都求自己时,他立马变得高不可攀、谁也不搭理了。。。。。。总之,在漫长岁月中,一个人若不是出于真心的善良,做好人好事是坚持不了长久的,理智一疏忽,就会露出本来面目。一旦露馅,被别人发现真相,你做好事不是真正为别人而是为了自己时,就没人会喜欢你了,以后你再努力,也是白搭。人们对你的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再改变了。你有困难时,对你这样的势利小人,别人就不会真心实意主动去帮助你了,你的目的也就达不到了。反过来就是说,想达到让别人自觉自愿地来帮助你的目的,惟有真心善良之人。在漫长的封闭的环境中,什么事都会发生,想始终如一地行好事做好人,就必须经受住权势地位、金钱、威逼利诱等严酷考验,做到如孟子所说: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一切假为别人真为自己的,都经不起这时间实践的检验,都经不起这完全式接触的考验,都跨不过一道道由权势财富亲情荣誉等考验架起的鬼门关。惟有真心向善,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做保证,你才能经受住这一道道考验,才能最终获得公众这种一致的好评,才能在困难时刻获得众人主动的帮助,才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一顺百顺,生活事业越来越如意。惟有此时此境,一个人心为别人而想,情为别人而系,利为别人而谋,才有了无上的价值,才不是唱高调,才会成为人人的追求。道德就不得不产生并茁壮成长了。也惟有在此时,有道德的人行道德之事时,才能不但施之则乐,而且是乐之有理乐之有据,没有不乐的道理。

道德环境必须具有这两个条件且要同时存在,缺少哪一个,都产生不了道德。

这两个条件同时存在的环境,在现实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封建经济时代的农村村落。由于法律上的平等,强权不存在了;由于村庄人口稀少,有钱也买不到任何需要的东西,有难事就要找街坊邻居亲戚朋友。由于生产力落后,财富的有形化,运输手段的落后,使每一个小村庄都是封闭的稳固的且是相处久远的,是几十年上百年多少代人之间的完全式接触,这导致彼此之间知根知底,毫无虚假可言,你的心思若与你的言行有矛盾,别人立刻就能从你的眼神、反常的一个小动作看出来,根本不必等到事情败露。“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就是这个环境中人们发自内心的感叹。这导致对人的认识是深入骨髓的,你想对人行好事却不是出自真心,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你原来什么样谁不知道?现在忽然对我亲热了,肯定是又有什么事要求我了,你不就是这个秉性吗?在这里,想赢得别人一致的好评,必须经过血与火的考验,惟有经过时间实践的考验,惟有真心善良,才能顺理成章地达到这个目的。

农村村落是道德环境中最典型的一个,当然不是唯一的一个。

不管到了何时,古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也好,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也好,在彼此了解透彻的熟人之间,你如果使用不了强权,金钱又帮不上忙,你又有求于人时,你的名声,你的道德品德,别人对你的评价就会发挥作用,不讲道德就不行。比如在家庭中,你自私自利就达不到目的,你一切为自己,只想享受家庭的好处而不想承担一点责任就不行,不顾这个家就不行,想一边搂着老婆一边抱着情人就不行,否则,就要妻离子散,家就要变成围城,就不可能和睦幸福。再比如一个企业,想让客户买你的东西,不能使用强迫(强买强卖毕竟是少数),只能让别人出于自主自愿才能达到目的。想让别人主动来买你的东西,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骗,像假广告、夸大其词,靠假烟假酒假名牌,另一种是真正的物美价廉。靠骗的办法让人来买你的东西,有第一次就不会有第二次,这种办法只对那些想骗一把就跑的小企业有效,因为他胃口小,每人骗一次他就发大财了,他根本不需要回头客,也根本没想干长久,所以,这类小企业缺德有大好处。但这一招对大企业就行不通,因为对他们而言,每个顾客只买一次已经不行了,必须要有回头客,要靠回头客,否则,这做大做强做长久就是一句空话。既然是让顾客回头,就要让其满意,靠骗就不行了,时间一长,被其发现,他们不恨死你了?还会再主动买你的东西吗?你又离不开他们,靠坑蒙拐骗就根本长久不了。想长久靠这些熟人生存,就必须真心为顾客着想,搞真正的物美价廉了,你心为谁想,情为谁系,利为谁谋,就有了无上的价值。一个真心为顾客着想的企业是不可能卖回槽奶的,是不可能在奶粉中加三聚氰胺的,是不可能用假劣猪腿做金华火腿的,是不可能用回收的月饼馅再做月饼的,。。。。。。事实胜于雄辩,在强权无效、金钱帮不上忙的时候,想让这些屡次上你的当受你的害的消费者信任你认同你,自觉自愿买你的东西,保你长命百岁,门都没有。你不死也要扒层皮,即使你靠表演、公关赢得了大众的谅解,过了这一关,但也长不了,也过了下一关,因为你的本质改变不了。下次遇到能挣暴利又神不知鬼不觉的妙法你又会忍不住诱惑而故伎重演,什么叫“神不知鬼不觉”?在熟人圈子里,在时间面前,一切虚假都是徒劳的,这种损招在不久的将来又将大白于天下。到那时还想求得别人的再谅解吗?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狗改不了吃屎,没人再会相信你了,做长久是不可能了,只有死路一条了。

想提倡道德,就要让道德成为每个人的追求。想让每个人主动追求道德,就不能用高尚去勾引人,不能用值得不值得、应该不应该去劝导人,就不能把讲道德与追求自己的美好前程割裂开来,否则,这道德堕落的趋势就无法改变。

这就是本文要做的事情。你想事业有成吗?你想官运亨通吗?你的企业想做大做强做长久吗?你想有个和睦幸福的家庭吗?你想赢得美人的芳心吗?修炼一个优秀的道德品质吧!

套用一句对金钱的评价作为此序的结束语吧:

道德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道德是万万不能的!

前言

道德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正如其他无数的令人迷惑的自然现象一样,道德现象也是一种急需解释的客观存在。

现代人都知道,人也是一种动物,一刻不停地要进行新陈代谢,要一日三餐,要有充足的睡眠,养精蓄锐之后,还要有发泄能量的对象,发泄完之后,立马就要进行再一次补充,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总之,作为一个消费主体,在吃穿住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人需要的东西太多了,若再考虑到欲望的永无止境,人简直就是一个永远也填不满的黑洞。所需之物,哪一样可以不劳而获呢?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除了空气之外,还有什么东西不是短缺的呢?所有的东西都有了价值。想获得这些必需的东西,无论采取何种手段,都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人活着是多么不容易。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无论你有病没病,有能耐没能耐,你都必须一刻不停地打拼、谋生,挣来一日三餐,挣来维持生活的一切需用,你有选择逍遥的权利吗?这一切决定了人是有利益倾向的,人是一个终生处于重压之下的债务人(你没有压力,就要有人替你抗)。利益取舍成为行动的根本准绳,人的自私自利也就不可避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话说的有点太冷酷,但也是实情。也许这话不符合某些人的胃口,但你有反抗的资本吗?

人们没有反抗的资本,但人们有反抗的理由,这就是道德现象。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一种现象,总是与这个基本常识相悖:人应该自私自利,但有些人在行为中总是透露出一种无私利他的精神。这种甘愿牺牲的精神,是真心实意的,没有一点虚假,是发自内心的,与自私自利无论如何也靠不上边。这实在令人费解。这些高尚的人难道不需要为生存拼挣吗?难道不食人间烟火吗?有自己的利益却能不顾,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这个难题的难点就是:是什么原因让一个自私的人做出无私利他的事情来,换句话说,利己与利他是如何有机地统一在一个人的行动中的。

几千年来,智者先人给了我们很多种解释,每一种解释似乎都有道理,但通览一下就会发现,这其中有很多观点是相互矛盾的。道德的迷底只能有一个,不可能有两个,更不可能有无数种。如何判断某种观点是真是假呢?有一个客观的标准:首先,对过去的事实能解释的通。不但要解释通道德现象,更要解释通过去的观点主张,这才能说服每一个人,被普天下大众所认同。其次,能适用于未来。这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层,被理论界所认同。理智都是经验教训的结晶,经得起理智推敲的,就等于经受住了时间实践的检验;第二层,能为芸芸众生主动地弃恶从善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不能让自私自利之徒幡然悔悟、痛恨自己的可恶品性的,不能说发现了道德的真理;不能让天下众人持之以恒地追求善良品性的观点、理论,也不能说揭开了道德的迷底。至目前为止,对后代有影响的道德主张,对过去都还解释得通,也能获得当时大众的认可,但却不能适用于未来,让人们变得道德高尚的动力不足。在这方面,力量最大的是宗教。宗教一般采取的都是恐吓加引诱,典型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在人们没看穿宗教的虚伪本质之前,它的力道还是比较强的。除此以外的劝导,如同情的企求、幸福的勾引、快乐的引诱等,都无法对普通大众真正发挥作用,不足以让每一个人放弃到口的肥肉不吃而让给别人。只要心硬一下,得到的就是实打实的好处,没一个傻瓜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