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道德的兴衰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部分(第1页)

第二节  道德产生的环境

1.血缘家族

这种种自主自愿的帮助,人们依靠什么才可以得到呢?又是依靠什么使困难的解决有长期的可靠的保证呢?

一个人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首先依赖的是血缘关系。这种种自主自愿的帮助首先来自于自己的家庭成员,父母,兄弟姐妹,祖父祖母,嫂子,叔叔等等,他们出于血缘关系,组成一个家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活在这个稳定的环境中,彼此抱成团,团结互助,一人有难,其他全体成员相帮,且不计得失,不惜代价,不讲条件,同舟共济,生死与共。它是古代国家的基础,军事力量的象征,也是刘邦、项羽、李世民之流雄霸天下的基础。对每个人来说,家庭就是一个保护伞,就是一个强大的团队。它让一个弱小的人变得神通广大,顺风顺水,它让那些对个人来说无法克服的困难消弥于无形,血亲复仇的可怕能让一个人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安然无恙。依靠它可以从大自然中获取足够的满足吃穿用等需要的财富。依靠它,一个人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困难:当你有病时,会有人服侍你照顾你,供你好吃好喝;当你不会做衣服、做饭时,会有人为你提供优质服务;当你身陷险境时,会有人解救你;等等。依靠它一个能力有限的人可以生活安定、衣食无忧:也许你是一个年老体弱的老人,没有力气出外打拼了,但可在家看护小孩,教育后代,发挥自己经验丰富的长处,在关键时刻为家庭出谋划策;也许你是一名弱不禁风的妇女,出外种地干力气活胜任不了,但可在家养儿育女,操持家务,保证一个温暖的家,解除在外打拼男人的后顾之忧。总之,在生产力如此落后、自然界赐给我们的苦难如此之多如此之巨的情形下,它使每一个弱小的人的生存由不可能变成可能,它增强了每个成员的力量,为每个人提供了生活保障。在封建社会及以前的历史中,家庭越大,家庭人员越多尤其是男人越多,意味着力量越大,难处越少,生活越有保障,每个家庭成员越有安稳感、幸福感。古代的家庭功能是全面的,太平时是生产单位,当天下大乱、受到侵略时它就是军队,遇到纠纷遭遇不公时,它就是找回公平的保障,它又是每个成员在外获得尊严获得自由不被欺凌的强大后盾,所以古代家庭没有分家的概念,人们都千方百计想办法让家庭变大,都以家大业大为荣。顺理成章,一个家庭变成一个家族,一个家族再大一些就是一个氏族,一个氏族再发展壮大为胞族,一个胞族再进而发展为一个部落,若能再进一步,那就是一统天下或成为一方诸侯。这应该是古代每一个家族的理想,但能否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就不是主观愿望所能决定的了,也不是老祖宗所能保佑的了的。极少的家庭可以发展到雄霸一方的地步,并最终成长为一个民族。绝大部分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到顶了,很难再向前发展了,开始衰退了,分崩离析了,最终被别人消灭或被别的民族吞并了,此无它,乃离心力超过了向心力的必然结果。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家族越大,人口越多,力量越大,困难越少。一般来说,当这个家族是团结的时候,这句话是正确的。当家族内部矛盾重重、内耗严重的时候,这句话就是错误的。此时家族越大,人口越多,则力量越小,困难越多,就像一个体积庞大的朽木一样,微风一吹,就能使它轰然倒塌。家族当然是越大越好,但一个不团结的家族再大也没用。想让自己的家族一路走好,在持续壮大的同时保持团结,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难点一。矛盾无法避免且会随着家族的壮大而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众多的成员由于秉性不同、性格不同,观点看法迥异,所以发生误解、产生罅隙、爆发冲突都是在所难免的。另外,在劳动的时候,避重就轻还是任劳任怨?在与敌人拼杀的时候,冲在前还是躲在后?众多的人在分享有限的胜利果实时,给谁多给谁少?当父母双亡争夺遗产时,当父母无用需子女养活时,当父母有利是派发却无法兼顾时,当父母对某一个孩子过分偏爱时,等等类似的关头,站在各自的角度,就容易发生冲突,产生矛盾。此时,如果彼此可以分开,再不见面,那么彼此有矛盾或性格上和不来,也不会产生严重后果。但可怕的是,大家都是一个家族的,彼此低头不见抬头见,能分开吗?想都别想,从哪个角度看都没有这个可能。既然分不开,矛盾又不可避免,就必须妥善解决问题,把出现的矛盾消灭于萌芽状态。否则,小矛盾就会变成大矛盾,大矛盾就会变成不可调和的矛盾。到那时,家族的分崩离析就不可避免了。

既然是家族,靠血缘亲情能否解决出现的矛盾呢?可以暂时压制住矛盾,延缓它的爆发,但却不能解决矛盾。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亲兄弟,明算帐”。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其一,在牵涉到利益的问题上,一定要公平合理,不能因为是兄弟就不计较利益得失的事情,吃亏一次是小事,看在兄弟的情份上忍了,如果次数多了呢?谁能受得了?即使自己愿意、家里其他人还不愿意呢,无法避免就要发生矛盾。其二,这句话说明,亲情薄如纸,利益才是真。当大家一致对外的时候,当大家没有矛盾的时候,当大家互帮互助的时候,亲情是有的,一旦发生了利益上的争执,亲情就没了。亲情在根本上无法与利益相抗衡。所以,为了保护亲情,就要尽量避免发生矛盾,任事都要“明算帐”。

长辈的话不能不听,自己尊敬的热爱的人的话当然要服从,但若他们处理事情不能一碗水端平,有私心,偏袒某一方,令自己心里不服,他们的话,第一次忍了,第二次忍了,如果再三再四地发生呢?谁也无法忍受。现实中,也许一次都忍受不了。

当一个家族庞大的时候,兄弟姐妹数量就众多,彼此之间亲密相处就成了一件奢谈。与其中几个情投意合相处甚好有感情是可能的,全部彼此之间感情融洽是不可能的。感情淡漠,意见不和倒成了常态。在此基础上再生息繁衍到下一代,血缘亲情就更靠不上了。

总而言之,在没有亲情的族人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却不容易解决矛盾,靠有威望人的调解,可暂息一时之怒,但仍非长久之计;在有亲情的族人之间,偶尔靠亲情,可以平息一场争斗,但是,这种平息不是解决,而是压住。火种还在,只要亲情不在,时机一到,还会死灰复燃。靠威胁,靠外来压力,可以暂时化干戈为玉帛,待危机一过,立马会继续争斗下去。靠欺骗,也许会消弥矛盾于一时,但时间一长,骗局一旦被识破,后果将更加严重。

靠以上方法解决矛盾,只是权益之计,只能一人一时一事暂时起作用,无法真正消除矛盾,更不具有普遍性。从根本上解决矛盾的唯一正确方法就是正义。亲情不是没有用;但必须以正义为基础。

正义的原则就是维护公平、公正,以理服人。它适用于各种矛盾,具有普遍性,它解决的矛盾没有后遗症,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它能让受惩罚的人说不出什么怨言,让受委屈的人心情舒畅,让所有的人心服口服。它占的是一个理字。这种正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家规族法,另外就是家族首领。作为一种制度性的东西,家规族法是死的,是一种理性的东西,具有一般性,只能是一些基本原则。实践是千变万化的,在现实中,如何理解、如何应用都大有学问。一个公正的制度只有掌握在一个公正无私融于血液中的德高望重的首领手中,才能发挥正面作用,维护家族的团结。所以,公正能否在家族内始终得到贯彻执行,关键就是这个领头人,族长的人品如何直接决定了公正的能否实现。一个有私心拉帮结伙的首领,就不可能令人信服地自始致终做事公正,制度也就任其取舍任其解释,成为摆设。每个受到不公待遇的人只能自己追求公正,矛盾势必越闹越大。

一个人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利益,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家人、亲人、朋友,不可能没有自己尊敬、热爱的人,不可能没有偏私之情,不可能没有七情六欲,不渴望爱情、幸福、家人的温暖,任何人不能例外。首领也是人,活生生的人,当然不能超凡脱俗。任何一个首领,都生活在这个大家族中,与自己的小家庭相比,族内其他人的地位就没有那么重要,与自己的关系就没有那么近,感情上就没有那么亲密;与自己尊敬热爱的人相比,其他的人的苦乐变化对自己的影响就没有那么大。。。。。。在这种环境中主持正义,确实不易。为那些与自己没什么关系的当事者主持正义不是什么难事,一时一刻在某一件事上主持正义也不是太难的事,难的是在敌我之间、亲疏之间、好坏之间等等类似的情形下主持正义,难的是一以贯之、几十年如一日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主持正义为自己及家人朋友赢得荣誉利益这并不难,难的是为了正义要牺牲自己的利益。就事论事时可以滔滔不绝、什么事都明白,但一牵涉到自己头上,就极少有人能从容不迫坚持真理了。牺牲自我利益若说难做到的话,牺牲家人、朋友、自己尊敬热爱的人的利益时,那就更难了。轻了说,会受到埋怨、责怪,怨你不近人情,白眼狼,什么难听又解气的话都会递给你,重了说,会产生仇恨、离你而去。为了什么劳什子正义,与朋友情断义绝、被家人抛弃、令自己尊重热爱的人失望、痛苦,这是何苦呢?这是什么样的失败呀,谁能承受这种打击呢?稍有私心的人,都过不了这一关,靠理智也过不了这一关。想做到这一点,只能依靠品德了。

如何做到正义不是这里要关注的焦点,我们要强调的是,一个集体,一个大家族,必须要有一个坚持正义的首领。这是家族团结协作、发展壮大的前提,没有这个保证,家族的衰落也就指日可待。试想想,有这样一个首领,在其地位稳固后,就大肆拉帮结伙,公然偏袒一方,或树立正义形象时专找软柿子捏,遇到势力大惹不起的就打哈哈,遇到与自己关系好的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遇到不服自己的人就找机会打击报复。。。。。。这样的首领能把家族带向繁荣吗?人多诸种事情就复杂,矛盾就少不了,矛盾出现后,首领要一视同仁,坚持正义,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将其消灭于萌芽状态。而如此行事的首领,不但解决不了矛盾,反而只能激化矛盾,让越来越多的人被卷进去,让小矛盾转化为大矛盾,大矛盾就发展成为不可收拾的矛盾。团结的家族就会分裂,就会陷于内斗,一报还一报,报复的力量一轮更比一轮猛,于是陷入恶性循环。所有的力量、精神、财力、智慧都消耗在这上面了,正事没人干了,这家族还能好吗?时间一长,内耗空了,只剩一个空壳了,一遇到危机,就毫无反抗之力,就会分崩离析,家族也就轰然倒塌了。

一个家族的首领能坚持正义并持之以恒,在本族内,不正义的行为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种崇尚正义之风。坚持正义不畏强权的人最终都能成为胜利者,并受到人们一致赞扬。有句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当坚持正义会受到排挤,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会得到好处时,想扬正义之风就难了。

正义可以解决重大矛盾,但不能解决全部矛盾。有些矛盾争执是不能从正义角度去衡量的,如夫妻吵架、背后使坏、飞短流长、鸡毛蒜皮之类的事。只有面临明显的不公正,如大欺小、强凌弱、胜利时的利益分配不均、执行标准不一等等关系着每个家庭根本利益的事情,才需要正义去维护。对这些不公正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必然要导致内讧纷争联合体的消亡。所以,有了正义,可以保证有机体的气血通畅,不出现大问题。有些矛盾,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如上面例举的,与正义与否挨不上边,或者行为本身不公正但事情太小数量太多,当官的管不过来,法规制度也就干涉不到。旁人只能进行一些劝解,矛盾最后还要靠当事双方自己去解决。这种矛盾多而杂,普遍存在于各个家庭内部、亲戚乡邻、朋友之间。这些小矛盾或误解不能及时解决,就会伤害彼此感情,小怨就会积成大仇,到一定程度就会总爆发,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与损失。这同样会严重影响家族的安定团结,不利于集体的发展壮大。

怎样才能妥善处理这些小矛盾呢?

这要分两种情况。第一种,矛盾未出现时,如何能避免或减少它的出现。第二种,矛盾出现之后如何有效解决。

对第一种情况,最好的杀着就是互相信任。常言到,无风不起浪,疑心生暗鬼,只要互相不信任,相互猜忌,没矛盾是偶然的,有矛盾就是常态,没矛盾也得整出矛盾来。同样一个言行,没有信任,就会想得多,且专会向坏处想,理所当然,就能推理出好多不利自己的结论,就能猜出许多对方的险恶用心。最后必然就是满腔气愤、忍无可忍、奋起反击了。而对方莫名其妙受到猜疑、误解,就等于受到了侮辱与伤害,就会还击。一环扣一环,矛盾就平地产生向前发展了。没有信任,利益上的差异,性格上的不同,意见上的相左,等等任何一点小的争端都可能成为矛盾的源头。

怎样才能让别人对你产生信任呢?勿庸置疑,只有那些诚实善良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一般地说,靠能说会道和欺骗在短期内能赢得这种信任,但时间一长,经历的一多,这一套就要露馅。在这种24小时全接触式的环境中长期相处,任何人都无法掩饰自己的真正意图。你的一言一行是什么意思,出于好心还是歹意,熟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有句话叫“革命是分水岭,是试金石”。把“革命”换成“时间”,这句话照样有效。时间是分水岭是试金石,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就等于经受住了所有诱惑、所有恐惧、所有欲望的考验,有任何企图有任何不纯杂念的都走不完这座断魂桥,都将被无情淘汰出局。不论你开始长征时打的是什么旗号最后能跨过时间隧道活着出来的,都只能是那个唯一的真我,其它的伪装都变成灰烬了。想在这种环境中经受住考验,赢得众人信任的,惟有真心善良。谁都不傻,谁都不想吃亏,所以谁都喜欢那些心地善良的人。彼此刚认识,互不了解,容易闹矛盾,这不可避免。但只要是心地善良,即使被误解了,时间一长,别人总会品出你的真性情,体会到你的良苦用心。了解你的那一刻,就是人们对你产生信任之时。

第二种情况,矛盾出现之后,如何才能有效解决呢?还是要靠善良的心地、优秀的品质。

在矛盾来临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站在自我的立场上,大部分人都会针锋相对,你一拳我一脚互不相让地斗起来,力量越来越强,伤害越来越深,鸿沟便越来越宽,最后势不两立,非分出个你死我活不可。若想避免形势恶化,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必须有一方作出牺牲,成为绝缘体。矛盾到此为止,不再一报还一报了。想做到这一点,太不容易了。儒家强调中庸,喜怒哀乐不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西方把这种表现称为自制。感情情绪已经产生了变化,就是一种物质力量,能靠理智憋回去吗?不可能。想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