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道德的兴衰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部分(第1页)

。想做到自制、中庸,这怒就不能产生。该怒而不怒,要有什么样的心理呢?理解。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讲求忠恕之道。别人背后挑拨离间了我跟朋友之间的关系,别人在上级领导面前无故告了我的状,给我穿了小鞋,受到了某人的蔑视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如此等等,莫名其妙之间受到如此不公待遇,谁都无法不愤怒,但这种人不会忍无可忍,立刻以同样方式回敬对方,而是会先检讨一下自己,俗语云:无风不起浪。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如果是自己无意中得罪了对方,才遭到对方的报复,这是可以理解的。人无完人,孰能无错,即使换了自己,也同样会挑礼。这就是厚到。如果对方是由于不如自己而产生的嫉妒,也可一笑置之,不与其一般见识。否则不就与其一般高低了吗?如果对方是成心想侮辱自己,这种行为就不能原谅,必须给以反击。但这反击的方式,不能是背后搞鬼,这是小人才会采取的手段,只能使问题没完没了的继续下去。必须当面锣对面鼓地向对方讨个公道,讲个明白。即使付出血的代价亦在所不惜。如果对方理屈,以后就不会再做这种小人之事了。如果另有原因,通过这种方式也能搞清楚,消除隔阂,冰释前嫌,和好如初。这就是坦率。不管怎样,这么做的人都会成为一个防火墙,矛盾终结者。理解别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是理智的事。能做到理解别人的人,你不教导他,他也能做到这一点,不能理解别人的人,你再教导他,他也做不到这一点,这是性格品德的事。不搞小动作,这也同样不是理智的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是最解气的方法,基于此,有的人就想,我就要用你最不喜欢的方法去对付你,只有这样才能解我满腔怒气。关键是,有的人这么做了之后,心情舒畅,兴高采烈,轻松又愉快,因“自己”心头这口恶气终于出去了。但心地善良的人如果也这么做了,就潇洒不起来了,也不会有任何轻松愉快的感觉。心上的石头不但没有搬掉,反而更沉重了,饭不香了,觉也睡不好了。自己最鄙视这种手段,也最恨被人背后捅刀子,只有小人才会这么做,而自己却这么做了,还能睡着觉吗?这种贱人大有人在,非理智所能左右,性格使然。

所以,你跟这种人相处,想跟他吵架都没有机会,想闹个矛盾都找不到缘由,想整他一下子,他也不跟你计较。再自私的人,也愿意跟这种人相处,即使跟他意见不合的人、被他骂了的人,也不会看他不顺眼,还是照样喜欢他。无它,他已赢得了众人的一致认同尊敬,已得到大家的十分信任,谁再说他是坏人,都没人会相信。有这样一个人,一个集体想不融洽相处都难了。

在漫长的日常家族生活中,只有出于本性的正义与善良,才能经受住考验。它们保证的团结和睦才可以持久。每一个家族的兴衰都是对这一道理的正反两方面的证明。

与其说,家族同盟是一个依靠,还不如说,道德才是为每个人每个家庭提供恒久保障的依靠。

2.结拜弟兄

古人云:在家靠兄弟,出门靠朋友。这透露了人的两种生存环境。第一种环境,最基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此渡过的,是家庭、家族,或由本家族人所组成的一个村落。第二种环境,就是离开家门之后进入的那个环境,这就是社会。人逃不出这两个环境。在第一种环境中,我们依靠的是家庭家族。在第二种环境中,远离了家庭亲人,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面对一些自己无法克服但不克服又不行的困难,在权、钱、血缘都指望不上的情形下,人们必须寻找一种新的援助手段,新的力量,以壮大自己的力量,摆脱个人的渺小。在这种种压力之下,人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个难题。那就是把陌生人变为自己的弟兄。

自古到今,流传着这种风尚,平生彼此素不相识,只要一见面义气相投、彼此对脾气、惺惺相惜的,便立马喝血酒,一起磕头,海势山盟(口中念念有词:不能同日同时生,但愿同日同时死。但违此势的,天打五雷轰,不得好死。),遂结为生死之交、异性兄弟。除了老婆外,一切不分彼此,更别说困难了。《三侠五义》、《隋唐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故事中随处可见这一招的巨大威力。在社会中闯,在陌生环境中混,想生活如意,想做点大事,这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迅速壮大自己实力的有效手段。这种友谊,往往是超越了出身,超越了贫富贵贱的,讲究的是“义”,看重的是情,其中一人有难,其他人都要各尽所能,誓死相帮。有钱的出钱即使倾家荡产亦在所不惜,有力的出力,什么都没有,什么能力都一般的,还有一条命吗………为朋友两肋插刀。这是一个互相施与的过程。这过程中,不能有一个人有私心,能享受的好处都享受了,什么困难朋友都帮你解决了,该自己贡献的时候就心不甘情不愿了,就讲条件了,那是绝对不允许的。即使,你得到的只是一些金钱物质上的帮助,而要付出的是生命,似乎不公平,那也不能退缩。否则的话,会受到弟兄的谴责和鄙弃,受到熟人的耻笑,名声传出去,再也别想交到朋友了。

结交弟兄容易,彼此见面,只要觉得彼此投缘,互相欣赏,对人对事的观点看法常常不谋而合,便可义结金兰。但想长期维持这种友谊,真像誓言所说,能一辈子患难与共同生共死的,难上加难。因为,时间太长,考验太多,要求太高。

朋友相处,刚开始是处事,时间长了,就是处心。异性兄弟之间的友谊能否维持长久,不在平时是否称兄道弟亲密无间,主要看关键时刻能否指望的上。朋友有难了,你又能帮的上,就是牺牲大,可能会让你冒危及生命或倾家荡产的危险,你能以情义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吗?在没有任何法律约束、没有任何硬性规定的情形下,在全凭自己自主自愿的情形下,能舍身忘我够哥们意思的,少之又少。现在这种现象已极难见到了,基本绝迹了。但在古代,还是比较普遍的。至于这种行为为什么在古代能较多,在后面会做进一步的论述。这里要探讨的是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

有势利心的人做不到这一点。自我看的太重,遇到事就要计较,就要盘算,就要考虑利益得失,在关键时刻就要掉链子,就指望不上。我结交朋友就是为了有用,而不是为了要毁了自己。一般的牺牲还说的过去,巨大的牺牲让我去冒,门都没有。我就不够意思了,顶多失去一个朋友,毫发无损。我也知道这种关头装熊,不够哥们意思,会被人笑话,但为了面子就要冒傻送命吗?能做到这一点的,都是性情中人。

计较利益得失的是理智的功能。人都是一样的,性情中人也是人,也有大脑,也会思考,自私的人想到的问题他们也一样想的到。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不利,却迎难而上,毫不退却,此无它,心地善良者也。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对的,自私也不例外。再自私的人,对自己心爱的崽都是无私的。处于热恋中的人,再自私,也会听对方的话,为对方做出牺牲。何也?自己的幸福、喜怒哀乐都息于彼身,自己在这个对象面前已经丧失了独立性…太爱对方了,把自己的感情毫无保留地全投入到对方身上了,以至于丧失了自己。只有在此种情形下,自私的人才能义无反顾地作出牺牲,绝不会计较得失。那些能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人,也是这样。他们犯傻,绝不是因为怕朋友说自己无情无义,也不是自己如何伟大,“愿意”做出巨大的牺牲,而是因为,唯有如此,才能心安理得,才能睡着觉,才能吃下饭。如果不这样做,是避免了危险,对自己有好处,但自己感觉不到一点快乐,反而会忧愁痛苦。何以如此?他们这种人总是把别人放在自己的心里,摆在第一位,不知不觉中,总是以别人的喜怒哀乐为标准,别人高兴自己才高兴得起来,因为自己令别人痛苦,自己永远高兴不起来。说到底,是自己的性格决定了这一点,是自己的感情毫无保留地全投入到对方身上的缘故,是爱左右了他。自己的崽比自己重,这很普遍很正常,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比自己重,这很难得,自己的朋友比自己重,这只能源于仁慈,源于善良的心地。只有经过这种考验的,才能真正成为患难之交,生死之交。你对我如此够意思,在你陷入困境的时候,我当然不会含糊。你真心对我好,我当然也要真心相待,你对我有恩,自己及自己的整个家人都要时刻牢记这一点,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只要彼此真心相待,真心为对方着想,俩好嘠一好,漫长岁月中碰到的误解、矛盾或由于其他人的挑唆而引起的不和,都难以拆散他们。乌云遮不住太阳,时间一长一切都将真相大白。这种关系,经得起任何考验,其它任何风风雨雨都难以动摇他们的友谊。并且,每经过一次血与火的考验,友谊就会增进一层。这样的朋友,是幸福快乐的支柱与源泉,早已超越了兄弟的情谊。物质利益在他们眼中是不值钱的。这样的结拜弟兄就会发展成为世交,这辈子感情没处完,由后代接着往下处。

对结拜兄弟要心眼好使,要真正为对方着想,对其他种类的朋友也是一样。像亲戚、邻居、战友、同学、同门师兄弟等等,本质上都是朋友的关系,彼此关系如何,能否共患难,是否能处长远,关键不在血缘上、不在是否具有共同利益上,更不在海誓山盟上,只在于彼此的德性。在漫长岁月中,任何事情都会遇到,任何矛盾都有可能发生,每一件事情每一个矛盾都是一个检验,这个检验像X光那样可以穿透你的外表,看出你的心为谁想、利为谁谋、情为谁系;经不起检验的,就纷纷出局,朋友关系也就到此为止。

朋友关系就是这样,有的友谊硬如磐石,坚不可摧,经得起日月的检验;有的友谊薄如脆纸,一捅就破,经不得一点风吹草动。谁都想有个好朋友,谁都想交个铁哥们,但这实在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从这一点上来说,道德品质重逾千斤,自私自利轻如鸿毛。

血缘家族、结拜兄弟、亲戚朋友邻居及其包括的各种各样的具体表现形式或者变种,都是特定条件下,获取这种自主自愿帮助的手段。但这种方式能否长期奏效,为自己和家庭的长治久安保架护航,取决于每个主体的道德品质。换句话说,现实中需要的,来自于别人的自主自愿的帮助,在威逼利诱无效的情况下,只有以披着各式各样理智外皮的道德手段得到,才能保证恒久性。任何手段离开了道德,只能是短时的偶尔的有效。

第三节  利他是怎样利己的

以上所述,都是从功利的角度去论述道德的必要性的。但我们又知道,一个为了有用而做的行为,是不可能获得道德好评的。道德首先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利他行为,这一点不能改变。否则,对道德的论述就失去了意义。但前文我们确实处处都是从有用的角度、功利的角度去考察的。虽然我们也阐述了一个分辨道德行为的原则,即如果一个人在漫长的实践生活中始终如一地坚持作出道德行为,那么,不论他口中念道的是上帝的旨意、我佛的慈悲,还是功利的目的,都可推知其本性善良,真心为他人着想,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但是,若想让人们去改变一个业已存在了数千年的观念,它的力量就太单薄、太微不足道了。老子是飞在天上的龙,孔子是地上一条平庸的虫,但地上的虫却光芒万丈,风采完全盖过了飞翔在天上的龙。何也?枯燥抽象的观念再正确,若不能为普天下大众所理解,也不过是一纸空谈。

当下的疑问就是:从功利的角度去解读道德的必然性,理由无论如何充分,都与道德搭不上边。道德与功利根本就是水火不相容的关系。也就是说,以上对道德的论述,都暗含着一个矛盾:一方面,道德是有目的的,不仅仅是为了行道德而行道德。这样看来,此主体是功于心计老谋深算的,是最自私自利的人。另一方面又说,想获得公众的道德好评,又绝对不能有任何自私的念头,要完全出自善心,否则,就不可能得到这种道德评价。这是这样一种矛盾体,有此无彼,有彼无此,此真彼假,此假彼真,绝不可能同时是真理。即如果行道德是有目的的,是有意识的行为,那么,这种人永远无法得到真正的道德好评;如果想获得真正的道德好评,他根本就不能有这种自私的目的与意识。

作为一种推理,这种矛盾必然存在。但世界是复杂的,现实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人类至今有多少未解之迷?当其一个个被解开的时候,人们会发现,原来在大自然面前,这一切显的多么简单。水是火的克星,但随着核技术的提高,在不久的将来,水将成为熊熊大火的不尽之源。你还能说二者是不相容的吗?

按照康德的观点,若想让利他与利己这相互矛盾的二者有机联系起来,就必须有一个中介。上帝就是其中之一。上帝要求我们行善,如果不按他要求的去做,就要受惩罚进地狱;按他要求的去做,就能进天堂永享福。于是人们为了进天堂享受幸福生活,就必须做好事当好人。这样无私与利己就有机结合起来了。上帝当然不存在,但这个中介确实存在,就是前面所述的圈内社会这个环境。这个环境很稳定,几十年上百年不变,人与人之间没有秘密可言,彼此的认识了解深入骨髓。你想获得公众的好评,赢得荣誉,干一件两件好事没有用,短期内持续不断地干好事也没有用,必须几十年如一日的只干好事不干坏事,才能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好评,受到人们的尊敬。几十年干好事不干坏事,靠理智是绝对做不到的,只能靠品质秉性。这种好的品质秉性在心理上的反映就是完全利他的动机、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想法。正由于每个人是自私的,你的无私才有了价值。在此环境中,只有那些真正善良的、动机纯正、无私利他、从不考虑自己的人,才能经受住各种各样的考验,才能赢得公众的一致好评。在这封建落后的社会中,在武力与金钱皆无用武之地的时候,所有的帮助全凭人们的自主自愿,而这种好评和称赞…个人荣誉又是能撬动人们心灵的唯一钥匙。换一个角度,这个道理还可以这样表述,由于环境的稳固性、长期性及人的自私性,使人的行为发生了折射,精明的行为不精明,傻冒的行为不傻冒了。为了不吃亏,每个人只愿意与“傻冒”来往,只会信任“傻冒”;时时处处为自己打算而不吃一点亏的,就没人愿意理睬了,因为跟这种人来往,很明显,对自己没什么好处。谁才是真正的傻冒呢?时间告诉我们,只有那些心地善良、何时何处总是先考虑别人的人,纯粹利他一心总为别人着想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经受住时间实践的考验,才能真正成为人们充分信任的“傻”。你赢得人们的充分信任,获得他们的好评和称赞,你再有什么困难时,人们会袖手旁观吗?你的事就是他们自己的事,对你好就是对他们自己好啊。无私与利己就是这样完美地统一起来了。

传统道德观认为,唯一有道德价值的是人的好的动机,或者说是好的意志:真心为他人着想,不考虑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