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道德的兴衰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9部分(第1页)

容易了。他们地位越来越高,财势越来越大,笑脸相迎、阿谀奉承的人越来越多,求人的地方越来越少,整日春风得意,越想越觉得自己了不起,于是,无法遏制地信心高涨,豪情满怀,动不动就自我陶醉,此时此情,别说对自己手下的员工,就是对社会上各色重要人物,还能有几人入自己的法眼的?此时,真是骄横淫奢易,平易近人难。对这些高高在上的老板来说,尊重他人,心不随财势见涨而见涨,仍能保持在低处,仍能毫无架子的,已经变成一件可望不可及的事情了。只有那些孔子的忠实信徒,那些将“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几个干巴巴的字融入自己的身心,变成自己的信念,并深入骨髓的人,他们才能做到。他们最鄙视的最痛恨的就是那些有了权有了势有了财就立马不可一世的浅薄之徒,所以,无论财势如何见涨,地位如何日重,他们也横不起来,狂不起来,每当那种志得意满的念头一闪,或在不自觉中露出一些托大的举动时,都会让他们立即感到心灵不安,自责不已。所以,他们的表现应该是这样的:财势越涨,地位越高,他们会变得越谦卑有礼,越不会瞧不起人。因为他们深知,这种骄狂的行为最伤对方的自尊,除了自己痛快外,没人会喜欢它。

任何人做事,都愿意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即都想获得快乐、幸福的感觉。在这一点上,这两种人没什么区别。如果站在自己的观点上,财势见涨,心气变高,瞧不起人,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了,你处处都不能与我比,这是现实吧?无法改变,这怎么能视而不见?能当老板不当老板,能耍派头不耍派头,偏要当孙子,无论如何低贱,都能不耻下问,显得亲密无间,虚伪,只能是虚伪!否则的话,这种事怎么能干的出来?这么掉价有损尊严的事,即使想的出来也做不到呀。是的,这种人是无法理解另外那种人的言行举止的。另一种老板也同样不理解他们这种老板的做法。骄狂、自大、趾高气扬,这些词汇是贬义的,是行为施与对象的心里感受和评价,骄狂的人没一个人会意识到自己的言行是骄狂的;睥睨一世、目中无人的人也不会将这个词与自己的言行联系起来。能将这些词与自己的言行联系起来,感到自己在骄傲在趾高气扬的,是不会骄傲、不会趾高气扬的。也就是说,如果自己想的自己意愿的总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跟对方想的相一致,那是没法骄狂起来的。

话又说回来,何事总是先考虑到别人怎么想怎么看,总是不由自主地先注重别人反应的,这又绝对不是理智的问题,而是性格的问题,秉性的问题。这才是造成“沟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真正原因。一个不能平易近人、谦卑有礼的人,是不能与员工处在同一档次上的,既然有高低不同,感情、观念相距甚远,也就失去了互通的基础,无法避免要产生隔阂。老板在高处,每日大事都忙不过来,员工建议这类小事如何顾得过来,如果每人有意见都认真对待的话,那还能干别的了吗?还怎么当老板呢?岂不是本末倒置?员工这方面,对老板充满敬畏,时刻都小心翼翼,高山仰止,心怀恐惧,怎么敢把想说的话对你说?该说的不说,该做的不做,气瘀血滞,能不生病?

一个老板如果能与员工打成一片,没有一点架子,互相平等,没什么忌讳,心灵自然相通。有什么意见建议敢提,因为他知道,即使自己错了,老板也不会计较,如果对了,他会接受。如果错了,或暂时做不到,他会坦白地说出原因,绝不会不理不睬,或断言拒绝,伤你的脸面。员工在他面前,没有压抑感,能获得人格上的平等,工作再轻微,再不重要,也同样能获得他的尊重,在举手投足之间不知不觉间真情流露,透出他的关心和爱护。他与每个人之间都会有一种亲密无间的感觉,能体谅任何人的难处,能看到别人的情绪变化:某人工作不积极了,情绪低落了,他会放在心里,寻机与你聊天,解开你的心里疙瘩。员工提意见提建议他会高兴,他知道这表明员工的心与他的心在一起,心里会感到踏实,他绝不会因为事情太多而置之不理,也从不会认为这是小事,无论能否采纳,他都会给出一个理由…这是起码的对人的尊重而不只是沟通的问题。总之,员工得到了人的待遇,而不是会说话的工具,只有这时,这种沟通才会无处不在,谁都敢说出自己的意见自己的心里话。还会有隔阂吗?人人情绪顺畅,心情愉快,上下同心,自然就达到了。对的想法都能被采纳,不被采纳的自尊心也得到了满足,积极性自然就上来了。什么叫主人?主人不就是能按自己的意愿去行事吗?每个人都受到老板足够重视,公司的发展,基本上按大家的意愿或按大家一致赞同的方向走的。做不到的,不完美的地方,公司有公司的限制,老板有老板的难处,大家都能理解,还有什么太大奢望?在这种状态下干活,不累了,有意思了,主人翁精神自然就出来了,干劲自然就上来了。(大家平等是心灵里的,并不等于没有纪律,没有严格,没有原则。)

我们强调的上下同心、团结一致、积极主动工作的团队精神,不是一时的,而是长期的。企业只要不灭亡,就需要它的存在,不能有一刻的破坏。取得这个大好局面当然不容易,但只是一个开始,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长期保持住这一局面才难上加难,只靠平易近人远远不够。重诺守信,就是万里长征中必须遵守的又一原则。

重诺守信,在许愿阶段是理智的事,在履行的时候,就是性格的事。不履行诺言,往往都是因为舍不得到手的白花花的银子拱手相送,理由尽管有千条万条,但万变不离其宗:要求别人理解他体谅他的难处,而不是要求自己去理解别人的感受。不履行诺言,也不一定就是致命的,只要诚恳相待,说出暂不能实践承诺的真实原因,承认自己的过错,也能获得别人的谅解。可怕的是,也是最不能令人谅解的是:不履行诺言的老板往往保持沉默,好象忘掉了还有承诺这一回事,你不问,他死活不会主动跟你谈这事。可能因为这毕竟是丢脸的事,只要一谈,就是丧失自尊,无论如何解释,也都不光彩。你堂堂大老板说话不算数,还一声不吱,给员工的是什么感受?这种伤害首先不是利益上的,而是自尊心的伤害,老板根本就没把自己当人看。作为老板,何等聪明,能不知道不守信誉的后果吗?为何信誉重要而不守呢?不就是因为员工在他眼中太不重要了吗?可有可无吗?如果我被认为是不可缺少的人才,会是可有可无的吗?只有花钱就能买来的劳动力才是可有可无的。“中小企业招人难,留人更难,留住优秀的人才难上加难”,如果真把人才当人才,人才是不会走的。也许这些老板会不承认,我对他们也挺好的呀,也没有瞧不起呀。为几两白银,就能把自己的话当屁放,为了自己不丧失尊严,连当面承认一下错,解释一下缘由的打算都没有,这也算重视人才吗?如果重视人才的话,能不重视别人的感受而只想着自己吗?如果这些老板是真心想留住人才,而又干出这种不守信用的事,那只能说明,这种人根本就不够格当老板,成不了大器。

履行诺言时,要先考虑别人的感受,不要先考虑自己的感受。只有心地善良,不履行诺言就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的人,只有觉得诺言重逾千斤的人,才能无论如何舍不得也能坚决履行诺言。如果任何事情都先从自我角度出发,认为履行诺言就是吃亏就是痛苦,把白花花的银子拱手相送就心如刀绞,那就根本无法实践任何诺言,尤其是当自己的企业经营不如意、没有预想的好甚或陷入困境时,或当把人才骗到手,完成了某项重大攻关任务对方已没有了原来的重要性时,能否履行诺言,最能考验一个人的品性,更能看出员工在他眼中的重要性。当企业遇上困境,即使不能履行诺言,员工也能理解,但总把别人放在首位的人,不实践承诺,说话不算数,他会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心里不安,所以,宁可自己吃亏,也要照顾大家的利益。对员工来说,不是得利的问题,而是受人尊重被人放在心中的那份满足和感动。患难见真情,总说战场上最考验人,因为只有这些场合才能看出别人在你心中的真正位置。一个老板,能发自内心地关心员工爱护员工胜过自己,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幸福!领导都希望员工能忠心耿耿,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可员工作为打工者,凭什么对老板要如此忠诚呢?老板都知道留人要先留心,只有这样,才能有愿意来的,没愿意走的,企业才能人才济济,蒸蒸日上,但怎样才能留住人心呢?只有经过类似的血与火的考验,让员工看到自己在你心中占据着如此重要的位置,也只有如此,才能赢得员工的心,才能自然而然地达到这种每一个老板都梦寐以求的最佳状态。

做老板的总结用人之道时都会强调知人善任,惟才是举。这看起来又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道理不难明白,但执行起来却因人而异,大相径庭。什么样的人是人才?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人,也有各自不同的观点。

善任就要先知人。这知人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知人就是要认准人,认识他的本质,不走眼。这确实不容易。古人云:知人知面不知心。在古代,在二十四个小时全接触的情况下,想认识一个人的真面目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现代了呢。8小时之内,在一起工作,8小时之外,谁了解谁呀。现在用人,都选用广告招聘的形式广招人才,这有好处,就是选择面广,也有坏处,就是难认清一个人的真实品德和才干。所以,招聘进来的人一般来说只适合不太重要的位置。这不是因为企业文化的问题,而是风险太大。人总有好坏之分,应聘进来的人抱着什么目的很难一下子就看清楚,再谨慎,奸诈阴险的小人野心勃勃的家伙也可能会遇到。即使不存在这个问题,也还有个信任的问题。对一个没有信任的员工委以重任,是对自己不负责,也是对对方不负责。重要的人手里都掌握着人财物的指挥大权,没有充分信任,就会放心不下,不疑神疑鬼那是不可能的,对方怎么做他都会觉得对方不怀好意…净往坏处想,满眼看到的,都是缺点毛病,新人若是个能人,什么都坚持己见,不听自己的,那就更没有好下场了,用不了几天就会找茬把这个人给扫地出门了。想重用招聘进来的人,就必须有信任,想产生信任就必须经过充分的了解。了解就需要时间,需要经过各种各样的考验,就要将一个人从圈外人变成圈内人,不能八小时之外的事什么都不知道,除了工作之外,其它什么事都与公司无关,都不予理睬。否则,多长时间,你也难真正了解一个人的心地、品性、意图。家庭情况如何,夫妻感情怎样,与孩子的关系,与他的朋友的关系,与他的同事的关系,尤其是那些地位不如他的人有求于他的人,他对待这样的人的态度怎样?这些方面的表现决不是毫无用处的,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真面目。待朋友忠诚,对家庭有责任感,对别人讲良心,从来不看不起不如自己的人,这样的人,将来与自己有感情以后会做出忘恩负义的事儿吗?这一切,理所当然要花精力时间。对一般人来说,可以顺其自然,但对想重用的人才来说,这是必须的。现在企业招聘人,不太注意以前工作单位的评价,这是大错特错的。凭面试凭感觉能看出什么呢?什么都可以是假的。与应聘的人以前的工作单位联系上,了解他的过去,这是了解一个人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也许对方会故意为他说好话,似乎不可信,但这至少说明,这个人原来在那个单位没什么大错,人缘还不错,否则,怎么会人人为他说好话呢?再有就是一个人的档案。档案也可能会做假,不同的单位负责人都为他说好话而不说坏话,但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这说的是了解一个人应下的工夫。只有经过几年以上的紧密相处,历经了各种考验,才能看清一个人的品性、才干。在时间面前,在充分的实践面前,任何伪装都是徒劳的。重用一个人之前,对其进行充分的考验,可以避免用错人,将来后悔莫及。

了解是信任的基础,但从了解到信任,还有一段遥远的距离。什么叫人才?皆曰:有德无才是庸人,可以用,但只能做保镖之类的事;有才无德是枭雄,不能用;只有德才兼备才是真正可重用之才。泛泛而谈,这么说没什么大错。但什么是才?什么是德?什么样的人是德才兼备的人才?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答案。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从自己的爱好、兴趣、品格、志向、价值观出发,人才就会表现的五花八门。想知道老板是什么样的人吗?看他重用的员工就清楚了。自己看中的是否是栋梁之材,还取决于自己是否是栋梁之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费尔巴哈说过,别人是自己的镜子。你自己不是一个成大事的人,大将之才在你眼中就只能是一块丑石,怎么看怎么不顺眼。水泊梁山如果一直掌握在王伦手中,肯定不会有后来的天大局面。两人脾气相投,价值观相近,当然会看什么都顺眼,处处都满意,惺惺相惜,相见恨晚,对方当然就会有才又有德了。某人尽管能办事,有能力,从公司发展的角度看,应该重用,但他的“毛病”比他的优点多,他不听话,不好摆弄,恃才傲物,狂妄自大,无组织无纪律,胆子大,不顾集体利益,等等,只要看不顺眼,诸如此类的理由应有尽有,哪一条都是致命的,都能得出有才也不能用的结局。总之,一个人想跳出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喜好完全站在公正的立场看待一个人实在是太难了,天下没几个人能做到。所以说,像韦小宝那样,自己是个流氓混混却能推荐有才有德之人的人,实在太少了。故事就是故事,可以随便编造,如果现实中存在这样的事例,那只能说明,这个“韦小宝”的“混混形象”绝不是他的真面目。说服自己,让自己喜欢一个自己看不上的人,实在超出了一个人的能力。

以上说的是知人的工夫。对一个人的德才有了了解之后,下一步就是善任的问题了。当一个人的才能远在自己之下,当自己能牢牢掌控对方时,不求全责备,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一定程度上容人之短,用人之长,还是容易做到的。这是善任的基本涵义。善任难以做到的,是下面这种情况:面对能力比自己强同时又坚持原则自己控制不住的人才时(绝大部分情况下,有才的人都是这样)。如何使用这种人确实反映了一个人的胸怀。知道这个人做这个职位合适,就是不敢用,怕他翘尾巴不好管,怕他瞧不起自己,不听使唤,更怕将来被取而代之。用一个能人,有没有这种风险呢?有,有才的人都是特立独行有主见之人,缺点跟优点都同样明显的人,自尊心自信心优越感爆棚的人,他服什么人?只服比他更有才更有胸怀气量的人,一个才、德都在他之下的人他会从心眼里钦佩吗?他的上司即使在才干上技术上办事能力上不如他,但在德上,在气度上,在胸怀上,为人处事上,必须胜过他,令其从内心折服。如果是这样,即使他将来翅膀硬了,风筝的线断了,自己仍能遥控得了,以威以情服他。如若才干上不如他,德又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