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道德的兴衰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0部分(第1页)

是这样,即使他将来翅膀硬了,风筝的线断了,自己仍能遥控得了,以威以情服他。如若才干上不如他,德又不能令其心服口服,将来就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不管什么样的领导,都想用能人,但对这种自己心里没底、知道对方对自己不是打心眼里佩服的人来说,还敢用吗?他品德好,不背叛自己,这有可能,他品德要是变坏了,背叛了自己,这也同样有可能啊?只要重用他,这两种可能的主动性就都操在他的手里了。他若始终忠诚还好,若真背叛自己了,那自己的下场不是惨了吗?自己是个能令所有人都心服口服的人吗?既然不是,自己一旦大权旁落,还有谁会听自己的呢?都说小人物任人惟亲,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呀。能做到任人惟贤,选贤用能的,自己就必须是一个贤人,是一个能人,至少是一个德高望重能令所有人都从心里臣服的贤德之辈。自己不是这样的料,选贤用能就是一句空话。

想在漫长的日复一日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凝聚人心,老板与员工同心同德和谐共处,全体人员把心思、精力都用在企业发展上,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矛盾的永不可避免,利益纷争的不断出现,一桩桩一件件,每一个处理不好,都要冲刷老板与员工之间的信任,使员工离心离德。对老板的要求,无论如何高度概括,在丰富多彩的现实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但是,只要是关于人之间的矛盾,要解决人之间的问题,追求的是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那么会做人就是必须的。心地不真正善良,为人不正直、诚实、忠厚,想始终如一地摆平所有出现的矛盾、问题,是不可能的。这些躲也躲不掉、永远没有结束的集团内部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纷争,是试金石,是分水岭,试的是,在良心的天平上在老板内心的那杆称上,是自己重,还是员工重,是自己重,还是别人重;是分水岭,是得人心还是失人心,是同心同德,还是离心离德,是威望日增,感情弥诚,还是信任日减,怨恨日增?自私的老板对员工好,是想起来的,对员工轻视、不尊重是在不知不觉间做出来的;心地善良的老板对员工尊重是在不知不觉中显露出来的,对员工冷漠不理睬是故意做出来的。一个老板想把企业做大做强,想持久发展,为人处事当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不会做人,做事不公正厚道,员工心气不顺,就不会有积极主动性,有才之人就不会蚁聚,没来的不想来,来了的都想走,企业能有光明前途吗?不可能。人不可能样样都行,老板也是一样,必须用人,用能人,而想驾驭这些人,想让这些人心甘情愿为你卖命,不会做人,那是绝对不行的。一个老板,不论你有什么缺点,多么平庸,还是多么有才,这都不是关键的问题,关键的是,你一定要有一颗善良正直的心,否则,就处理不好各种内部关系,就摆不平人心,想如自己所愿就是痴心妄想了。为什么要屡屡强调老板要心地善良呢?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雇佣制下,所有的员工都是雇佣来的,进来的时候是劳动力而不是人,在工作上是为别人干的,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无论如何,是不会有主人翁精神的。在这种情况下,想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从劳动力变成人,让工作变成一件享受,只能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人心换人心,才能让他们心热、情升,心甘情愿地为你卖命,而你所追求的一切不就是你事业的蓬勃的发展吗?没有善良的心地做保证,以自私的商人胸怀,是断断达不到这个预期目的的。善良不是主观的,善良不是理智的问题,善良要靠秉性作保证,否则就是假善良。靠假善良,总有一天会露馅,是无法保证企业事业长久发展壮大的。当你明知自己犯了错,但面对的是一个自己花钱雇来的员工,且你知道在门外虎视眈眈等待这个位置的侯选人才无以计数时,你还会在乎他吗?你还会不顾自己的自尊向这样的人道歉吗?门都没有。

说一个人善良,有仁心,有好心肠,总是指这个人有一个好品性,而不是指他有好的愿望。一个人自私,不会为人处事,看再多的书,再明白这个道理,也无济于事;会为人处事,即使不明白这些道理,也照样能做到这些。遇到一件事,心如何想,似乎是主观的,其实这种自由是非常小的。当你所想违反本性要求的时候,自我意识这个奴才立马就会见风使舵,按你的意愿去找理由。自我意识独断专行专干自己本性不喜欢的事,专干令自己痛苦万分的事,它能做到吗?天下有几人有这种坚强意志呢?心如何想是自由的,但这种自由是一定范围内的自由,是建立在不自由的基础上的,犹如一个鱼缸内的游鱼,再自由遨游,也出不了缸外。是否会为人处事,在性格形成之后,就不会有根本的改观了。有钱的人就可以当老板,但当大老板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的。宋江这样一个平庸无能的人,却能统领各式各样的英雄豪杰,吴用如此聪明才智,却只能做军师,这绝非偶然。吴用有军事谋略之才,这些能耐在打仗时管用,但对为人处事没用,用这个服不了人,宋江心眼好,会做人,这是他唯一的长处,能摆平所有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经受住各种考验,令每个人都心服口服,衷心佩服,从而保证了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不派别林立、内斗不已,而是团结一致,凝聚在宋江的周围。这样的例子在现实中不胜枚举,有的人天生就是当官的料,到哪里过一段时间都是个头,有的人天生只能做军师,做总工,在技术上或某一方面独当一面,但无论如何干不了一把手。做总工做帮手,对为人处事要求不太高,可以不忍让,可以自私些,可以不厚道,可以趾高气扬一些,大部分人容易做到,但想当头当领袖,要求就高了,道行浅是不行的,世上有什么事比让人心服口服更难的?奉劝每个想当老板想管人的人,在实现梦想之前,先掂量掂量自己的份量,会不会为人处事,如果不是那块料,你就趁早打消这个念头吧,否则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的。缺才缺钱缺帮手缺能人,可以凭借别人之力来解决,缺德则万事皆休,一事无成。

在国营单位若想做官,大家都知道一个标准,那就是要上得官心,下得民心。没有两方面的认可,那是当不上这个官的,当上了也干不长。想当官的都知道这个道理,都向这个方向努力,但又有几人能做到呢?在几年几十年如一日的固定环境中,想得到上下的共同认可,实在不是主观的事情。心地不好,私心太重,哄得了别人一时,哄骗不了一世,骗得了上面,骗不了下面,能经得起这种考验而能上下通吃的,没有一颗正直善良的心是不行的,没有一个真正优秀的品德做保证是做不到的。达到这个标准,基本上可以说,这个人的品德,心肠是过关的,是堪当大任的。他当官,大家都会高兴,不管什么人都不必担心打击报复,都不必费尽心机、勾心斗角、拉帮结派、结党营私,都不必谨小慎微、阴一套阳一套,不用担心有才不被用,多干不多得的事情,不用气愤自己不会献媚、不会干表面工作,不用痛恨自己没有关系。。。。。。当然了,上司也就不必担心企业是否会在你手中垮掉的事情了。

一个企业集团有若干的规章制度、管理理念,公司越大,这种东西就越多。但是,这一切,基本上都是没用的。所有的一切制度、理念性的东西,都是纸上的死东西,观念而已,如何去理解被使用,完全因人而异。再好的制度理念在一个不配此制度不配此理念的头脑那里,都会被念歪。所以说,一个企业、公司靠制度靠理念是不能保证企业公司永远走在康庄大道上的,也就是说,所有制度理念上的东西是承担不起人的重托的。但是,有一条却是个例外,那就是用人原则。选拔人才的标准,尤其是接班人的标准,这个原则是不受继任者左右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只有选对了人,选的人配得上这制度、理念的要求,这些制度、理念已融化在了这个人的骨子里,以后的经才能保证不被念歪,企业才不会走上歧途。海尔应该做的,不是挂起那柄大锤,而是如何才能保证下一个继任者还是张瑞敏。想发展壮大,想做百年老店,不解决好这个问题,一切都是妄谈。

第四节   道德滑坡的实情

一个商人,如何对待自己的消费者,需不需要重义轻利?这确是一个很难说清的问题。一方面有共识,认为顾客就是上帝,应讲求诚信;一方面有与之矛盾的行动:打着诚信的幌子专干不诚信的事,商业经济中的道德堕落现象,如坑蒙拐骗、欺诈、弄虚作假等现象,比比皆是,随处可见。在这一矛盾中,诚信总是虚的,少的,不普遍的,道德堕落却是实的,随处可见的,非常普遍的,无论哪一行,何种人,一不小心就会上当受骗。这一混乱局面在中国大肆盛行始自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自实行市场经济以来,讲究重义轻利的儒商精神遭到彻底颠覆,商人唯利是图,越来越多的人撕去仁义道德的假面具,露出自私贪婪的丑恶嘴脸,人心不古,人情冷漠,一个礼仪之邦没落了,道德遭遇了沉重打击,彻底滑坡了。对此现象的解释无奇不有,但所有的解释都是各家各派的一家之言,除了能说服自己之外,很难说服别人。老百姓感到的只是茫然、绝望。道德滑坡的绝大部分现象都表现在消费领域,表现在商人如何对待消费者这个环节上。

要想厘清这滑坡过程的脉络,透过鱼龙混杂的混乱局面看清道德存亡的真实面目,有必要先回首远望,先探讨一下古代经商的情况。

任何生意,都要有足够的需求做保证。这种能让生意人维持生意且能赚钱的需求古往今来只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在同一时间内无数人每人一点需求构成的大需求;另一种是固定消费群体 X 每人某段时间内的固定需求量 X  N年构成的大需求。封建时代的商人面临的就只有后一种需求。

交通的缓慢使每个人的生活圈子在空间上变得狭小,超过一定距离,浪费太多时间去采购一样东西就不划算了。这就决定了,在一定距离之外的某一城市,就会出现另一个做同样生意的商人。生产力和交通的落后一方面造成生意辐射范围的狭小,另一方面,在如此狭小的范围内,人口又太疏散,即使在“大城市”里………若大一片地一个大宅院才住几十口上百口人,情况也没有多少不同。彼时又没有任何媒介,除了口碑之外,没有任何宣传手段,不可能形成一人对千千万万人,一家生意对千千万万顾客的局面。即使某人聪明,想出一个法子让全天下的用户都知道自己的产品了,又能怎么样?运输能力如此之低之慢,成本如此之高,待你把一物美价廉的商品运到千里之外时,它还能有竞争力吗?除了不可仿制的特产或紧需之物外,这种行销模式根本不具现实性。凡此种种决定了,消费群体是有限的固定的,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太大的变化,每个顾客的需求也基本上是稳固的,唯一的变项是时间。在此情形之下,商人的赚钱模式,只能是细水长流式,商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不可能是多大多强,只能是百年老店式。这种情形也决定了,做生意赚钱,只能靠回头客。没有回头客,来一个得罪一个,根本就是自杀。一个店的名声、信誉、口碑,意味着什么呢?就意味着几十年几代人积累的回头客,就意味着生与死。此时此刻,一个商人的好名声,千金万金难买,甚至比生命都重要。为了不亏本,为了挽回败局,为了保住生意,为了多赚钱,就开始昧良心,不守诺言,不讲信用,假冒伪劣、短斤少两、以次充好,行欺诈之实,不讲做人的原则,结果会怎么样呢?彼时每个人每个家庭是如此的稳固,几十年上百年也挪动不了多远,通过亲戚、朋友、老乡、结拜弟兄等等关系天下之人结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消息之网,这张网具有可怕的威力。古语有云: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种天下密不透风的情形,导致任何坏人坏事都躲无可躲、藏无可藏。一个人吃了亏,周围的亲戚朋友乡邻很快就都知道了,他们中任一个走到哪里说到哪里,像播种机一样,把你这点丑事传扬出去,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雪球越滚越大,用不了多久,天下人中能与你的生意搭上关系的人就都知道了你不讲信用的缺德之事了。你做的又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细水长流式,所以,当天下人都知道你的所作所为之后,你失去的就是未来。做坏事恶事的代价就是丧失几十年上百年几代人积累下来的无形资产——好名声。好名声是什么东西呢?想获得它,难上加难,要几代人的点点滴滴的积累,做一千件事一万件好事也不一定就能得到它,但要毁掉它,太容易了,顷刻之间就可做到。失去顾客的信任,没了好名声,生意即使救活了,也等于死掉了,你的后代你的家族还要将这个恶名这个黑锅继续背下去——不论干什么生意你的信誉都会有瑕疵,说永世不得翻身可能言过其实,但若想再彻底改变人们的观点再竖起好名声,将要付出比原来大几倍的努力,比原来长几倍的时间,付出比原来大的多的代价,则是肯定无疑的了。在生意陷入困境时,不是狗急跳墙,没了人味,而是还能坚持重信守诺,坚持做人原则,即使生意垮掉了,只要名声还在,老主顾还在,财富的源泉还在,就不愁不能东山再起,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事实是最好的明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随处可见的正反两方面的实例面前,已经成为商人的人,想成为商人的人,谁还敢漠视重义轻利?谁还会以唯利是图为荣?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说,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可不是唱高调,实在是说出了千千万万人的心声啊!

工业革命以后,社会化大生产的浪潮席卷全球,科技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汽车、火车、飞机的相继出现及运输速度运输能力的日益提高,将越来越多的人联系到一起,促进了现代化大城市的出现,城市人口动辄几百万上千万,几十万人口的城市几乎到处都是。大城市统带中小城市,中小城市辐射广大农村地区,地球上的人口逐渐向城市靠拢集中,并呈现加速度的趋势。这一切为媒介的出现及迅猛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各式各样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甚至也包括了手机,越来越多的媒介平台充斥于生活之中,挤进每个人的眼帘,将远隔千里万里的不搭边的人们聚集在同一个虚拟的世界里。通过它,可让一个卖者与无数的潜在买者联系起来,可使一个人对千千万万人,一个商家对千千万万顾客,媒介跨越时空,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整个地球几十亿人口联系到了一起。需求是无限倍地扩大了。以前,人人都需要的东西才有可能成为商人谋生的手段,现在,一年之内千人有一、万人有一的需求对一个商人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庞大了。所以,各种媒介平台价值万金,对商人具有神奇的效果,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可以让一个商人瞬间上天入地。。。。。。任一商品都会有无尽的市场,真正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原来生意人一百年挣到的利润可能不及现在一年挣到的多。这导致媒介的种类、规模、数量都在变得日益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