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中国经济崛起的背后:了不起的中国人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部分(第1页)

第一章 引子(2)

因此挂在我们嘴边的永远是日本人工作认真,日本货质量好,日本人的技术就是比我们强。许多人都认为,中国人没日本人精细,没日本人聪明。有些自日本归来的人更是强化了这种观点。他们都会诉说日本的繁荣发达,日本的洁净,什么皮鞋穿一个礼拜不用擦,衬衣穿三天领子也不会黑。所有的这些都让我们自愧弗如。因此我们更加自卑了。

这种观点发展到最顶峰的时候,一个有关日本孩子与中国孩子的报道也在中国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篇报道,名为《夏令营中的较量》。报道讲述了在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次草原探险夏令营。据称在这次活动中,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反差: 中国孩子大都娇生惯养、怕吃苦、身体弱、没有拼劲和闯劲,而家长也是过多呵护,很多人都在暗地里偷懒耍滑;而日本孩子却相对都坚强独立、能吃苦、坚忍,并且少说多做。

当时这一报道发出后立即成为举国热议的话题。人们纷纷议论: 难道连孩子我们也都输在了起跑线上?中国孩子也比日本孩子差?

越来越多的事实让我相信,这些认识和观点都是十分偏颇的。英国教育家伊迪斯在目睹了中国少年在世界上屡获数学、音乐大奖,并多次访问中国后,不由自主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中国孩子是最辛苦的一族。而一位在美国的中国母亲在比较了中国孩子与美国孩子之后,得出了一个这样的结论: 中国孩子比美国孩子用功。她注意到,在书面学习上,中国孩子几乎总是要比同龄的美国孩子成绩更好一些。除此之外中国孩子还总是比美国孩子更忙。除了一大堆的功课要完成之外,课后时间还有大量的课外功课和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导致孩子独立玩耍的时间很少。当然,她也注意到,美国孩子在口头表达方面要大大优于中国孩子。

关于中国孩子的用功,我们从一名英国记者的文章中也看到了相似的例证。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他在映秀镇看到遇难孩子留下的作业本,上面都是孩子密密麻麻抄写的方块字,他感慨地说: 中国一个落后村庄孩子的作业可以使英国所有的同龄孩子感到惭愧。

无数的事例都告诉我们,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甚至在经济发展中我们往往能够比其他国家的国民取得更大更突出的成绩。

研究一下美国和东南亚地区不同文化族群的生态位,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 同等制度背景下,不同的文化族群在竞争时取得的成就差别很大。以美国为例,犹太人和华人同属少数族群,都有与美国主流社会不同的文化或习俗,都是公认的两个相对成功的文化族群,但都不是主流。

而在东南亚,在同样的制度环境下,华人取得的经济成就甚至文化成就往往要高于当地人。华人更多从事城市工商业,也从事金融业、娱乐业等。在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华人几乎控制了整个城市经济,成为上层族群。当然由此也产生一个问题: 为什么华人在东南亚取得的成就高于本地人呢?我们会发现制度以外的其他因素,可以笼而统之地归之于文化因素。

也许有人说,可能是人种因素。但这很容易找到反例,比如犹太人与阿拉伯人都是闪米特人的后裔,具有共同的血脉。但是无论在哪个方面,犹太人与阿拉伯人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我更相信那是文化的力量。

关于中国人发展经济的能力,还有一个事实可以用来证明: 在东南亚诸经济体中,凡是华人占人口比例大的经济都发展得很好,甚至显示出华人所占比例越大,该经济体经济发展就越好的现象(依靠资源致富的文莱除外)。

要知道在20世纪50年代,东南亚诸经济体,包括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基本都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而如今,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经济体之间已经有了巨大的差距。最发达的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恰恰都是华人占主体的地方。而在其余的东南亚诸经济体中,如马来西亚华人占当地人口比例最高,而恰恰马来西亚也是其中最发达的。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被夸大的廉价劳动力

曾经在《香港商报》上看到过一篇文章,称在“金砖四国”金砖四国: 指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这四个国家的首字母合在一起组成“BRICs”一词,发音与“bricks”(砖块)一词相似,故称“金砖四国”。——编者注中,中国的劳动力素质最差。文中称:“与印度相比,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相形见绌。虽然罗兵咸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在2007年的估计,在未来10年,中国20~34岁的年轻人口将会增多7 700万人;但从联合国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识字率、教育和入学率等指标,在人类发展指数中却排全球94位,远远落后其余三国,甚至比突尼西亚(内地称突尼斯)、阿塞拜疆等第三世界国家还要差,这反映了中国未来大部分的劳动力仍只能从事低技术、人口密集的工业。”文章还称,“中国在天然资源和人力素质上皆有不足,这正是中国经济崛起的绊脚石”。

很明显,该文章只是收集到了纸面上的一些数据,即所谓的硬件方面的条件,然后为取得眼球效应便匆忙将结论推出了。但这一结论是错误的。因为它忽视了人的能动性、主动性、积极性等方面的因素。实际上,如果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之后,中国的劳动力素质在全球或许谈不上最高,比如与日本、美国以及西欧等部分国家相比,在劳动力的素质方面确实还存在一些差距。但是与全世界其他更多的国家相比,特别是与同等经济水平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劳动力素质都是遥遥领先的。

而这也是中国能够创造出经济奇迹的真正原因!

迄今为止,社会各界对中国的经济、中国的产业一直存在诸多担心。因为制造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包括进出口的主导力量。而几乎没有人否认,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是与拥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密不可分的。长期以来有种说法:“廉价劳动力是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一旦这个‘动力’丧失,中国经济还会高速运行吗?”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关报告就一直宣称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人口13,即约有“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报告更表示,在1978—1998年间,中国持续20年经济高速增长,资本的贡献率为28%,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的贡献率仅为3%,其余全部是劳动力的贡献。

但自2004年出现全国性的民工荒以来,大量使用农民工的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如制鞋、服装、玩具等)的工资大幅度上升,这引起了一些人的忧虑。有学者担心,如果劳动力成本上升30%~50%,中国还有多少企业能够挺过去?

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在一些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尤其是大城市更为明显。

很多外资企业已经有了这样的抱怨。关于这方面的事例,我们已看到了大量类似的报道。比如有媒体报道,日本的优尼电子公司1992年就在中国的深圳投资设厂。最初公司给予工人的平均工资差不多相当于8 000日元的水平,即便这样,招收一个工人也至少有五六个人一起竞争;而到2009年尽管工资翻了一番多,达到了万日元,但却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了。

这绝不是孤例。有经验的企业管理者的工资甚至上涨得更加迅猛。据称,德国埃德瓦机械设备公司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雇用一名有经验的经理人,月薪为人民币5 000元左右,而如今,雇佣一个类似的人员的价格已经涨到最低万元,并且还要再加年薪的40%作为奖金。

据德国《财经时报》报道,1998—2004年,中国平均工资的年增长率在8%~12%之间,高于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同期水平。关于这一点并没有准确的数据。因为另一份报告宣称,1998—2004年,中国人工成本(包括劳动报酬、社会保险费用、职工福利费用及其他人工费用)平均每年递增,而同期国内人均GDP增幅为平均每年。

不管怎么说,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确实上升了,同其他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差距也在逐年缩小。目前我国的劳动者相对工资水平已经超过了相当一些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