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人在三国,开局召唤猛将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十七章 拚生巾帼(第1页)

天色渐昏,夕阳斑斓了一场火烧云,把半边天镀得似锦如缎。远方的秋原在视线中缓缓地蔓延铺陈开来,尽头是隐隐可见的长安城的灰色城郭,天际有归巢的鸟雀成群列队地振翅而过。

在宣政殿的应试结束后,刘协便回到上书房之中,批阅起了各县呈上来的的奏章,忙碌了一天的刘协,此时此刻却是像软泥一样,瘫坐在屋内,疲惫的深呼一口气。

谁说当皇帝是一件好差事,差点没把自己给累死,怪不得历史上明朝的嘉靖皇帝,情愿宠幸宦官,将奏章批红这么大的权利,交由一群宦官,实在是这些政务处理起来,没完没了,刚刚处理完一堆,又送过来一堆。

后宫的佳丽,刘协倒是一个都没有见到,奏章倒是批复了一摞又一摞。

这可不行!这才只是长安与南阳郡两地的政务,以自己的精力就已经如此的吃力,今后随着自己地盘的扩张,到那时,自己一天就算是忙成陀螺,恐怕也处理不完。

自己必须要想一个办法,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但作为一名君主,如果将手中的权利下放,必须慎之又慎、细之又细。

虽然知道明朝嘉靖皇帝的司礼监批红和内阁票拟制度是一个不错的好办法,凭借这两种制度,嘉靖帝能够二十年不上朝,依旧可以牢牢把控朝政。

但刘协的心里其实并不十分认同,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君主,都能够拥有嘉靖帝这样炉火纯青的帝王之术,能够牢牢的掌控朝廷。

更何况前有十常侍之乱,作为前车之鉴,刘协可不放心,将处理奏折的权利,交给一群宦官。

但东汉的丞相制度,权利实在太大,其总领百官,权力更是仅次于皇帝,可以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思来想去刘协的脑海中,慢慢形成一个雏形,自己可以照搬明朝的内阁,将丞相的权利分化,如此既能有效的处理政务,更有利于自己将大权牢牢集中于手上。

想通之后,刘协缓缓提起毫笔,脑子思虑片刻之后,在面前的左伯纸上写上杨彪,马腾、李善长,姚广孝四人的名字,自己如果组建内阁,那这四个人必不可少。

至于朝堂之上的九卿,刘协都甚至想过替换掉,因为九卿在地位、职责和权利都处于互不相属,互相牵制的状态,虽说任何人都无法大权独揽,但又相互掣肘,职权不清,从而导致内耗严重,无法有效率的处理政务。

而六部制度,不仅可以加强中央集权,而且朝廷各项权力的划分更加明确了,分管官员职能划分也比较清晰。

如果朝廷需要搞工程,那么,首先想的就是工部,朝廷的官吏需要考察和任免,那么,首先想到的就是吏部。

通过将朝廷的大事小事职能划分仔细后,朝廷运作起来就节省了许多时间,并且极大地减轻了皇帝的负担,也更加不容易出错。

并且随着自己的人才越来越多,重要的职位,必须要有能力的人担任。

对于哪些既有资历,又有大功,但能力又略显不足的老臣,例如段煨,马腾,自己可以加封品阶高,听起来很厉害,实际上却是虚职的官职,给他们养老,以示尊宠。

六部制度虽好,但此时此刻朝堂刚刚才稳定下来,牵一发而动全身,此时还不适合做出改革,如果非要这样做,势必会造成朝堂的动荡。

但内阁不同,因为只有区区几个人,船小好调头,既不会对原先的官职进行调动,只需要加封一个内阁的官衔即可,相信朝堂之上也不会起太大的反应。

想通之后的刘协朝着身旁的宦官,缓缓开口说道:“传朕的旨意,加封太尉杨彪为内阁首辅,马腾、李善长、姚广孝为内阁次辅,即日起,每日辰时到上书房议政。”

虽然不知道内阁首辅与内阁次辅是什么官职,但刘协身旁的宦官深深明白不该问的不要问,这样才能活的长久。陛下既然下旨,自己只需要安心等待御前待诏官记录完毕后,再派遣小黄门前往宣旨即可。

“陛下,天色不早,此时是否移驾后宫歇息。”刘协身旁的宦官俯身低头说道。

刘协闻言放下手中的公文,微微的抬起头,今天自己累了一整天了,确实想休息一下,这些天一直待在前殿处理政务,累了就在上书房中休息一晚,可把自己累的够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