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大楚第一臣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9章 对未来的规划(第1页)

第169章对未来的规划“拿去吃吧。”

陈知山温柔的说道。小孩眨了眨眼,显得有些害怕,连忙躲在一个中年男人身后,只露出一个脑袋。那中年男人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小壮,这位陈大人不是坏人,而是我们的大恩人,恩人给你吃的东西,你就接着吧。”

这中年男人应该是小孩的长辈,他说完话之后,小孩果然就提起了勇气,然后小心翼翼地从陈知山手中接过饭碗。咽了几口唾沫后,就大口大口喝了起来。陈知山望着他那样子,轻轻笑了笑,向那中年男子问道:“这是你儿子?”

中年男子摇摇头,道:“不是,我是他二叔,他爹娘被大水给淹了,他还有个哥哥,也没能幸免于难,无奈之下,我就只能带着他一起逃难了。”

陈知山叹了口气,“天灾无情啊!”

中年男子也道:“是啊,这次河州遭遇洪水,死了数百人,还有三万多人家被大水冲垮,河州那边,几年之内肯定都不能再住人了。”

虽然幸灾乐祸很缺德,但不可否认的是,当陈知山听到河州几年内都不能住人的时候,心里还是松了口气。他就怕过一段时间河州就重建完成,那样这群灾民肯定会选择回去,因为那毕竟是他们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乡。而要过几年才重建的话,那情况就不一样了。一来他相信几年的时间能够让这些灾民对幽河县产生归属感,二来则是…几年后,陈知山觉得自己应该已经离开幽河县了,就算这些灾民要回去,那也是新任县令该担心的事,自己用不着操心。心里美滋滋,但陈知山脸上却带着沉痛之色,道:“还真是天灾无情啊,不过没事,以后幽河县就是你们的家了,你们想住多久都可以!”

“谢谢陈大人…”众人又开始感恩起来。陈知山笑道:“都别感谢本官了,感谢这粮食吧,毕竟现在能够帮助你们的不是本官而是这稀饭。”

“哈哈!”

一个小玩笑,让气氛顿时轻松下来。接着衙役们就开始分发稀饭,同时还端来几大盆咸菜。当然了,官盐很贵,所以这些咸菜只加了一点盐,其余大部分都是醋,说是咸菜,更像是酸菜,用来下稀饭简直是绝配。很快,第一批稀饭就分完了,不过只分了两百多人而已。然后又有衙役端来稀饭…直到所有人都吃到饭之后,才没有衙役送饭过来。陈知山望着他们的模样,转头对冯启道:“每天帮忙喂饭也不是办法,等会儿你去买几百口锅来,再给他们分几十斤粮食,以后就让他们自己煮饭吃吧。”

“好。”

冯启轻轻点头,将陈知山说的事情都认真记下。陈知山说话的时候,目光还是放在这些灾民身上,一群人都在认真的喝着粥,唯恐漏下一滴。其中,还有一百多个小孩子,这些孩子年龄最大也不超过十八岁,都是花样年华,此刻却吃尽了生活的苦。对了,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也该办一下了。陈知山将冯启单独拉到一边,说道:“冯县丞,这些日子事情太多,本官倒是忘了一件事,咱们幽河县之中,教育水平也很落后,读书人就更少了,这可不行,一个地方的兴盛,肯定和人才息息相关。”

“所以,在修路之前,要先把私塾书院给修好,城外官道是让外面的人走进来,城内书院是让里面的人走出去,两者都缺一不可啊。”

冯启皱了皱眉,“大人,一边修路,一边修书院,还要帮助灾民,这么多事情加在一起,就凭幽河县目前的财力,很难办到啊。”

陈知山豪气干云,免除全县百姓三年赋税,所以县衙现在已经没有收入了。之前抄了娄白家留下的钱,早就在买粮的时候用完了。还有刘老三,他家根本就没啥银子。至于九峰山,倒是有价值十万两银子的东西,不过陈知山大方,给黔州军和周公公送的银子前后加起来都超过了一万两。再加上府衙给的那两万两银子,县衙差不多还有十一万两。听起来好像很多,可这会儿多了一万灾民,他们吃的、住的、用的、穿的,各方各面都需要花钱。而且,这起码要预备两个月以上的银子,因为两个月之内,别想让这些灾民走上正轨。相比之下,这十一万两银子,怕是不够用啊。“放心,你是县丞,负责管账的,有多少用多少,你心里有数,但是有一点,无论是修路还是修书院,都必须要用最好的材料,不然用个两年就出问题,那还不如不修!”

陈知山道。冯启道:“大人,咱们起码得预留五万两银子左右,不然后续可能不够银子赈灾。”

“你尽管用就完了,银子不够,本官亲自上州衙去要!”

陈知山霸气十足的说道。…谁也没料到灾民会来这么快,不仅仅是衣食住行,还有教育问题。特别是教育,幽河县的教育本就落后,全县都没有一家书院,只有一些村落里面,由乡绅出钱修建了私塾。但是乡绅肯定不会无缘无故出钱,私塾之所以为私塾,肯定是以盈利为主。就像现代的民办学校一样,虽然能够上学,但是高昂的学费,可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够负担的。所以那些私塾,都是有钱人才能进去的。有些眼界长远的老百姓,也会倾尽全力让自己的子孙进入私塾读书,目的就是希望这些子孙能够有出息,他们就能一跃飞上枝头。陈知山的想法是,让所有小孩都能有学上,几十人里没有一个人有出息没关系,那就几百个人。几百个人里,总会有一个人有出息!这就相当于一个明星效应,某个地方要是有个读书人有了出息,那整个地方都会受到夸赞,然后会有很多人慕名而来,简而言之就是想吸吸读书人的“书气。”

私塾最多只能容纳二三十个人,而这里就有一百多个小孩,修私塾明显没有书院划算。目前,经过陈知山的规划,决定先在幽河县修建四所书院,分别建立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这样既能平均提高各个地方的教育,又能方便小孩上学,一举两得。而且,书院方圆数百米内,禁止有任何商铺,这样才能让学生安心学习。书院里面,还要再建几间学舍,因为不能光便利县里的小孩,对县外村子里的小孩,也要做到一视同仁。他们每天往返书院不方便,所以就干脆让他们住在书院里。嗯…这个规划,堪称完美啊!陈知山都能想像到自己一进入书院,所有学生齐刷刷向他躬身行礼,恭恭敬敬叫声“老大好。”

不对,画风歪了,应该是大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