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大楚第一臣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0章 第一家书院(第1页)

第170章第一家书院在陈知山的据理力争之下,县衙众官才一致同意,将其他事情暂时搁置在一边,着重于修建书院。政令一出,全县热情高涨!以前幽河县没钱没资源,百姓民不聊生,大家都忙着赚钱养家,哪里顾得上什么学习。而现在不一样了,幽河县蒸蒸日上,百姓的口腹之欲已经满足了,接下来肯定就是往精神方面发展。建书院、招学生,出人头地!每一个老百姓,都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出人头地,这样他们就能飞上枝头变凤凰,从此受人敬仰。县衙下了这个决定之后,就全员动了起来。冯启他们分别去幽河县的四个方向考察有利地形,只要确定下来后,就能马上开始动工!啥都不能慢,就是教育不能慢。当然了,筹建书院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除了学生之外,老师也很重要。这才是最大的难题,因为幽河县的读书人并不多,之前陈知山组建县衙的时候,找了那么久才找到了几个能用的书吏。让他们去当夫子的话,简直就是误人子弟。没办法,陈知山就只能让葛回去一趟黔州,他以前在黔州做过官,应该认识几个读书人,只要能说服这些人来黔州教书,那工钱不是问题。葛回去请夫子,冯启他们在勘察地形,那陈知山就负责去宣传。十岁以下的孩子,必须要到书院读书学习,十一岁到十五岁的,可以不去,也可以去。之所以对十一岁以上的小孩要求比较松,就是因为在一个家庭中,十岁以上的男孩,已经算得上一个家庭的顶梁柱,能帮助家里减轻负担,那些家人哪里舍得让他们出来干活啊。再说了,在这个封建社会里,男子十五六岁很多都已经结婚,并且成了一家之主,让他们来读书,明显不太可能。所以陈知山只能退而求其次,让十一岁以下的小孩读书。第二天一早,冯启就带着个外出勘察的人回到县衙,然后兴冲冲地告诉陈知山,说他已经找到了合适的地方建书院。为此,陈知山还专门跑去看了一趟,地理位置还不错,四处地方都是鸟语花香,十分幽静。说动工就动工,由于时间太仓促,陈知山并没有打算让灾民动手,而是将被俘虏的土匪召集到一起,让衙役和百姓盯着,让这些土匪盖书院。有近百土匪因为作恶多端,已经被陈知山给下令砍了,剩下这些人,还算比较老实,没做出什么天怒人怨的坏事,所以留下他们戴罪立功也挺不错。建房子主要材料就是石头和木头,这两样东西,幽河县都不缺。县外的九峰山上,那可是要石头有石头,要木头有木头。至于其他工具之类的东西,如今幽河县有许多黔州来的商人,他们都在幽河县开设了商铺,所以常见的工具并不难买。四百多土匪,再加上两百多个自告奋勇,并且有建筑经验的百姓,在六百多人的努力下,仅仅花了四天左右,就完成了第一座书院。怎么说也是第一座,身为县令的陈知山肯定是要到现场亲自举行“揭幕仪式”。第一座在幽河县东北方向,因为这边距离九峰山比较近,材料也容易运,所以速度相对要快一些。原本偏僻的郊区,此刻已经是红墙绿瓦,在院子外面,还栽种着两排树木,地上也是鹅卵石铺成,将这书院衬托的十分清幽。在书院里面,是一栋栋砖瓦结构得房屋。在陈知山的命令下,建造书院用的都是最好的材料。之后还有桌椅这些,也着手让人去准备了。书院已经差不多建好了,接下来就等着学生上门!但是,到了学生这个环节,还是出了点问题。十岁以下的孩子,并没有几个,而十一岁以上的孩子,大部分都成家立业,成了顶梁柱,家里根本离不开他们。要是他们去上学,一个家兴许就垮了!更何况,上学还需要纸笔墨砚,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陈知山听冯启他们说完百姓的难处之后,当即就咬了咬牙,道:“那咱们就免学费,还有书院里提供一日三餐,保证让每个孩子都能吃饱。”

妈蛋,书院已经建了,老师也在找了,这个时候总不能放弃吧?反正学生再多也就几百人,现在他连一万灾民都资助了,就算再多几百个又咋样?所以,陈知山只能忍着痛,一定要让这些百姓同意让孩子上学!不然这幽河县就像是一个用沙子堆积而成的摩天大楼,随时都会坍塌。现在,他就当是提前投资,只要有学生出头,那就是百倍的回报啊!冯启咽了口唾沫,道:“大人,真要这样吗?”

书院免除学费,还包一日三餐,这特么哪里是书院啊,简直就是善堂!陈知山道:“以后幽河县肯定会迅速发展,如果一个地方少了人才,那也只是昙花一现,所以,无论付出什么代价,这个书院必须开,同时还得让孩子们有学上!”

冯启沉默了一下,这才拱了拱手道:“下官知道了。”

…于是,又一条政令张贴在了县衙门口的告示栏上。路过的百姓看到这政令时,一个两个顿时就惊呆了。然后在第二天,去书院报名的百姓就多了起来。当然了,还是十一岁以下的孩子居多,十一岁以上的小孩也有,只不过都是没成家的,像那些成家的小孩,迫于家庭压力,还是没能来读书。还有一些更加奇葩的家伙,居然给几岁的小孩子也报名了,最小的一个甚至还不会走路,只能被他爹娘给抱着。陈知山看到那些涕泗横流,连路都走不好的小孩,这脑瓜子顿时就开始嗡嗡作响了。这些孩子,也太小了吧…不收吧,有点打脸,毕竟他之前还说全县小孩都有上学的机会。但是收嘛,这些小孩子都才几岁,虽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但也不是这么抓的嘛。“算了,老子忍!”

万事开头难,陈知山还是决定让忍下来。大不了自己再额外整个幼儿部,把这些小孩单独集中管理。但是,看他们这态度,这些小孩没个几年肯定是离不开书院了,一想到未来几年自己要替别人养孩子,他这心里就感觉乖乖的。这大概就是冤大头吧,头疼,心也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