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开局给秦始皇直播网课笔趣阁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0章(第1页)

嬴政想到这里,发送了一条弹幕说出自己的答案:【新的阶层】。

林老师看到了嬴政的回答,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说道:“这位同学找的角度很好,正是我们接下来要强调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一个重要背景:新兴士阶层的活跃。”

林老师说着,切换了课件页面,页面上出现了西周分封制下形成的等级秩序: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我们已经知道,西周时期,传统的分封制所建立起来的这套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在这样的体系中是无法实现阶层的流动的,再加上礼乐制对人们日常行为规范的约束,使得各阶层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要遵循周礼的等级要求。”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对人们的约束逐渐被打破,《论语八佾篇》记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就是在在说当时鲁国的卿大夫季氏把持了鲁国政权,在观看舞乐的时候,用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的乐舞队进行表演。”

“而跟据周礼的要求,只有天子可以观看六十四人规模的舞乐,卿大夫只能看三十二人的舞乐队,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因此谴责季氏的这种行为,说他做出这种事情都可以被容忍,还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容忍的。”

林老师用一个历史事件简单解释了西周时期礼乐制度对人的要求,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周礼被破坏,引入了孔子的思想。

讲完了背景,林老师切入到了这个环节的重点:“了解了这些,我们就会发现,从西周到春秋战国,从森严的礼乐制度到‘八佾舞于庭’,社会阶层从固定的世袭走向了上下流动,而在这个流动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就是新兴的士阶层。”

听到这里,蒙毅发现林老师讲的内容他都很熟悉,但是一讲到阶层流动这样的概念他却有一点疑惑,他转头问嬴政:“王上,林老师讲的这个阶层流动和之前孔子的例子有什么关系吗?是不是说季氏僭越,就体现出他的身份从大夫到天子的流动?”

嬴政听到蒙毅问自己,回道:“我觉得可能没有这么简单,林老师所说的阶层流动,很有可能是一个更宏观的概念,需要站在整个社会变革的角度上来看,那个例子应该只是为了解释阶层流动的背景,并不是在说流动本身。”

两人讨论的时候,林老师继续点了一下课件,开始解释起“战国士阶层”这个概念。

“战国的士阶层,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那个士有些不太一样,春秋之后,这个阶层逐渐成为了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群体的统称,是一个介于贵族阶层和庶民阶层之间的一个群体,因此像孔孟等人都可以称之为士阶层,那么这个阶层是如何发展壮大起来的呢?我们可一起来看一下。”

“一方面,传统等级秩序的失落诞生了一批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层,这个阶层的代表人物就是儒家的孔子和道家的老子,以及一些旧贵族领主,在地位下降之后演变成了士阶层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战国时期有一些平民中有文化有思想的人,以及一些依靠军功而晋升的人,也是这个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著书立说、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

林老师讲到这里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讲到这里不知道同学们发现没有,我们之前说商周时期的教育是被贵族阶级所垄断的,所谓‘学在官府’,为什么到了这时却会出现一些掌握知识文化的平民呢?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嬴政略一思索就得出了答案,只是他发弹幕次数已经用完,因此就没有回答,而是看着其他学生陆续发出了答案。

林老师一眼扫到了一条弹幕,开口说道:“我看到有同学找的角度很好,就是教育的变革,因为这一时期私学兴起,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从‘学在官府’变成了‘学在民间’,因此一部分平民有机会依靠教育掌握知识,利用自身的思想和才华收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赏识,实现阶层的上升。”

嬴政听到这里,想到秦国目前最缺的东西,他认为一是人口,二就是人才,人口需要依靠生产力的发展,而人才很明显需要依靠教育,此时虽然私学已经有所发展,但是最底层的大量黔首依然还是没有办法接受教育,嬴政想到自己之前比较欣赏的科举制,明显需要教育的普及才能推广下去。

想起前世秦朝的教育,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无论是教育主体还是教育内容都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想要产生大量的人才,肯定还是不行的。

只是,嬴政还是担心一件事,就是一旦让这些黔首接受教育,那么会不会影响到国家的统治。

《商君书》有言:“无以外权爵任与官,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国安而不殆。民不贱农,则农勉而不偷。国安不殆,勉农勉而不偷,则草必垦矣。”

民不贵学则愚,让民众不接触外界的事物,不去大量的了解与自身本业无关的东西,就能使他们专心务农,而不是投机取巧,钻营末业,动摇国本。

这在前期变法时的确起到了作用,推动了秦国农业的发展,成功将农人固定在了土地上。

只是如今秦国的各项经济都已经发展的十分迅速,农业、手工业、商业,各行各业都涌现出许多专业化的人才,可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依然不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