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破解中国经济之谜的方法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9部分(第1页)

笔者始终认为,中国经济到了结构调整和消费升级的关键时刻,住宅、汽车工业是这一时期的重重之重,政府可以去集中财力发展道路建设和其它方面,有必要把汽车生产的市场开放,让出一些滩头,提供更多的机会,让那些有优势的跨国公司来发展。这方面以及连带产生的事业和机会同时也会给民族工业提供无限商机。中国赶超美国虽然还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但超级大国的地位将从此奠基。

美国一直在国际事务中扮演国际警察的角色,不时的拳打各路英雄,一方面美国在经济上捞到了许多好处,另一方面也使其树敌太多。有人认为,中国的落后是近几百年的事,其实不然,回顾中国历史,你会发现,春秋的诸子百家,为中国的雄汉盛唐奠定了政治基础,汉唐的发达为宋奠定了科学技术的基础。公元751年,中国同阿拉伯的穆斯林在塔拉斯河大会战,唐朝的残败使中国再也没有回归强大,相反,败军们给阿拉伯人、西方人带去了技术,接着四大发明在那里石破惊天。盛极而衰,物极必反,这是东方文化的内涵哲理。同样,9。11事件将导致全球的势力均衡出现重大变化,有人认为美国会更强大,笔者认为美国的强大象征将从此在世人心目中消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看到一个以美国为主宰的单极世界秩序,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看到一个傲慢的、霸道的、为富不仁的美国。世界各国所希望的美国,似乎应当是这样的:富而有仁,强而不霸,公正而有亲和力。民主和文明是一个普遍性法则,对美国来说,仅仅把它用于国内是不够的,还应把它运用于国际关系。

2。霸权兴衰的辩证分析著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曾写了一本轰动一时的书《大国的兴衰》,认为美国的力量不可避免地衰落了,书中写道:“当代社会所经历的困难是军费负担过于沉重,这些困难过去也曾困扰过菲力浦二世的西班牙,尼古拉二世的俄国和希特勒的德国”。作为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的思维逻辑是历史类比。美国的衰落与历史上循环出现的兴衰模式一样,其中必有一种一脉相承的内因在起作用。世界体系论者沃勒斯坦指出,帝国的过度扩张是一种有规律的现象。一个崛起的强国扩充其军力以保卫日益广泛的经济利益,寻求扩大领土的控制权并扩展对国际经济的控制,最后它所付出的成本超过了从其掌握的资源中的获利,进而削弱了它的实力,沦于衰落。其实这种现象在企业中也表现为过度的扩张,其成本超过了扩张过程中所获得的利益,企业则难以支撑而溃落。还有一些学者断言,美国的衰落源于政治的因素,那就是美国的权势阶层和政治利益集团已形成气候,其政治影响往往是负值,它们一味追求财富的再分配,而不再关心增长。在这些集团的影响下,国内消费大大超过了投资和生产;对外领导作用的负担特别是军费负担加大,技术创新的利益正转移到其他国家。不管承认与否,美国面临着历史上帝国最终都面临过的困境。历史上,大国往往在其经济无法承受其负担时,会作出许多影响历史进程的反应,具有创造意义的变革也会随之发生。这种“衰落的逻辑”会在多大程度上进一步损害美国,将取决于它将来的经济增长率和奉行何种政策,取决于它的物质制度和精神制度会不会继续有效。总之,将取决于它新的“治理国家的艺术”。曾在里根政府供职的亨利·R·诺认为:“美国未来的主要问题并不是它的力量是否已经衰落,而是它在国际社会中追求什么样的目的和它打算奉行何种经济政策”。这一断言不仅旨在转变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悲观的思维方式”,更在于它提示了另一种霸权形式,因而更值得人们注意。西方学术界对“衰落的逻辑”的反对尚不止于此。1989年,苏联瓦解后,美国兰德公司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提出了另一种轰动一时的“逻辑”即“历史终结论”。福山对苏联的崩溃额手称庆,断言西方的自由民主已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今后西方文化将要单独谱写历史篇章了,西方价值和制度的胜利标志着“历史的终结”。这种黑格尔式的历史法则又颇有些尼采味道的论点,虽然在气势上使充满没落气氛的西方社会感受到一点刺激,但仍不免流露出解释这种深刻历史剧变的浅薄。福山抱持黑格尔的历史演进的单一法则,认为再也看不到某种意识形态可以挑战西方的自由民主,却不知道西方的自由民主正经受自身的挑战。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认为,简单地断言美国力量的衰落是缺乏根据的,而使用历史类比法来论证这种衰落更是不足凭信。他指出:“早在公元前154年,即一般人认为罗马帝国灭亡前的6个世纪,人们就听说过有关罗马衰落的预言了。在罗马衰落的主要年份里,即从公元300年至450年,罗马经济一直是健康的”。约瑟夫·奈是国际关系专家,对历史学家视为法宝的历史类比法就不以为然。著名政治学家享廷顿的观点较为持中,他认为美国现在是唯一可以被称为超级大国的国家,但其经济力量已相对下降,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论证美国是否已衰落,而在于美国应清楚地看到冷战后国际关系体系的变化、力量分布的变化及大国关系性质的变化,及时调整美国战略以应对危险四伏的世界。

在世界政治中,衰落是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它可能是绝对的,即是对自身的衡量结果;也可能是相对的,它是与外部力量比较的结果。一个国家的衰落,既可能是其外部力量不断强大导致的,也可能是其自身不断腐败造成的。中国的清王朝从盛极一时到衰败,更多的原因是自身的腐朽。按照历史学家沃波尔的看法,英国“从一个强大的帝国衰弱成一个像丹麦或撒丁那样无足轻重的小国”,是因为外部力量特别是美国的崛起和殖民地民族主义兴起造成的。但是不管怎么说,衰落总是相对于别国优势地位的丧失。“衰落现象”往往会造成国际秩序的变化,进而导致新秩序的产生。它一般而言是“无序—…有序—…无序”辩证循环的先决条件。然而,判断一个国家的“衰落”与认定一个国家的“崛起”一样是相当复杂的。除了衡量“衰落”、“崛起”的各种指标以外,这两个概念还包含着“相关的心理预期”,这种预期往往造成负面的结果。

在西方学术界,有几种流行理论正被用来解释这种历史现象。霸权周期理论:这一理论是莫德尔斯基提出的,认为历史上一场大的全球战争开始一个长周期即霸权周期。经过战争,一个国家取得霸权并利用战后的和平协议使其获得的优势合法化。新产生的霸权国家提供安全和国防秩序,而当这个国家失去了权力优势的合法性的时候,就导致了另一场全球战争,战争中产生一个新霸权者。霸权转移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兴衰无常,循环不已,但霸权的转移会导致不稳定和危险。所以,这种理论真正关心的是霸权下的稳定。一些学者认为,经济力量是霸权控制的源泉,经济霸权就是在原材料、资本、市场、生产上占据优势。另一些学者认为,霸权就是一国有能力为全球经济建立规则的秩序安排。历史上:“英国统治下的和平”和“美国统治下的和平”就是这样的时期,即英国和美国分别在19世纪和20世纪强大到足以创造和加强自由国际经济秩序和规则。

约瑟夫·奈认为,历史学家们习惯于使用僵化的“历史类比法”,而经济学家则目光短浅地盯着几个数目字。在21世纪,“行为上和无形的”权力资源对美国发挥领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行为上”的权力显然是指军事力量,而“无形的”权力是指“软权力”即价值观的力量。从过去500年历史看,不同的权力资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有人认为,思想力、感召力、信仰力能够使权力增值。因此,美国的权力资源并未像经济权力论者说的那样将流失殆尽。美国仍有能力制订一个全球价值日程。当今,产生世界大国的种种条件已在变化,历史上循环往复争夺霸权的冲突以及随之而来的世界大战也许不会再次出现了。美国所拥有的传统实力资源在目前仍是举世无双的,美国还拥有意识形态和体制方面的资源在国际相互依赖的新领域继续保持其领导地位。可以看出美国正在寻找在信息经济和国际相互依赖的时代,继续维护美国霸权的新形式。

分析了解近些年美国学术界流行的几种理论。从中可以发现,不管是支持“衰落论”还是不支持“衰落论”的,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美国霸业的忧虑。衰落与崛起是相对的,是比较而言的。但是衰落与崛起的事实对国家政策有着重要的影响,政策选择反过来又直接影响国家实力。

经过40多年的冷战,西方瓦解了苏联。当然,苏联自己的政策也是其瓦解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西方为了瓦解苏联也付出了代价。苏联垮了,东欧、华约也相继垮了。然而,历史并未终结。作为原苏联最重要和最大组成部分的俄罗斯仍旧是一个不确定因素,它依然拥有无穷的潜力。俄罗斯的生存空间达1710万平方公里,它的面积大约比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领土总和大一半。俄罗斯有1。5亿人口,几乎是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人口的总和。俄罗斯民族构成单一,82%以上是俄罗斯人,劳动力资源为8700万人,其中70%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俄罗斯拥有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各种自然资源。此外,俄罗斯拥有大量的科学和创新潜力,科学家人数超过100万,它拥有的庞大军事工业体系及居世界第二位的军事力量和战略核力量仍然令世界刮目。

进入80年代,中国开始进行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与重建,经济和社会恢复了增长与活力。中国的经济增长和体制变革是相互关联、彼此促进的过程。一方面,中国已对明显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社会体制进行了坚定的变革和制度创新,另一方面逐步冲破自我满足的思想文化体系,摆脱了冷战意识形态思维,为适应体制转型的文化创新准备了条件。中国十多年来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实力的增强令西方忧心。主张“围堵中国”的理论成为报章杂志的抢手货。许多现实主义战略家则主张西方应加速促进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尽量使中国成为“全球强国”而不是“全球问题”。新自由主义战略家如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等则看到美国“实力霸权”大势已去,转而暗示政府注意掌控国际经济秩序的新规则,以控制国际经济的“规则枢扭”,促进合作,重建优势,再塑霸权。21世纪已经来临,中国正在进行社会转型而国际环境相对严峻的历史时期,应该选择怎样的国际战略?

按照霸权的周期理论和转移理论,在相当一段时期,美国仍具有绝对的优势,但不断的霸权扩张将使美国树敌过多并不断受到对抗;另一方面中国的强大是必然的,中国一旦强大,美国的许多优势将不断消失,霸权的衰落将是无疑的。布什总统为了改变父子的龌龊形象,采取的强硬外交给美国带来了沉重灾难,但普京总统的干练率直却使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开始重新树起大国形象。我们理解中国领导人多年来采取积极的、和平的外交政策,埋头发展经济。中国正在强大起来,从此以后,中国需要在国际事务中不断树立强大的形象,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需要赋予新内涵。

2。欧盟都为‘盟’吗?

风水轮着转,如果说,在第一个千年里,东方这块黄土地上曾经孕育过古老的华夏农业文明,那么,第二个千年中后期却在欧洲诞生了近代的工业文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发达、最强大的国家,公元8世纪,唐朝的残败给阿拉伯人、西方人带去了技术,四大发明催生了工业文明,这个过程在古代的繁衍发展需要很长的周期。按说德意志的日尔曼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由于法英的长期奴役使得他们久久不能抬起头来,战争恶魔引爆的战争使得民众遭受了沉重的灾难,但又催生了现代文明,这并不是说人类的进步就要不停的发动战争。人类已经进入了相对和平的时期,由于欧洲各国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利益的差异性,不可能也不会有美国的扩张力,因此美国与他们之间保持一种互盟的关系。总体上他们也愿意与中国保持一种这样的关系,我们赞同中国政府对他们的外交政策,以期在适当的时候,偶尔制约一下美国的疯狂扩张。但是有一个建议,那就是从战略上要赶超美国,必须寻求一种相互的融合,最好的办法是尽力向这些地区输送中国留学生。

前苏联是可以和美国对抗的强大国家,为了消除对手,美国政府费尽心机。十年前,它的解体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脱变,使得俄罗斯象一个从遭遇困境的大型企业集团中剥离出来的核心企业,始终摆脱不了大国落下的阴影。普京总统的当政再度使美国政府对俄罗斯刮目相看。俄罗斯的复苏会使美国这个军事大国受到威胁,中国的强大是美国的心头大患。但是两个相临大国任何一方的强大都会使对方感到受到的威胁大于第三者。在国际事务中中国要树立起大国形象,敢于同美国说‘不’,在经济贸易中中国不但要同东盟加强往来,而且要同东欧加强合作,两翼要比一边好。前苏联不是帮助中国发展并培训过大量人才吗!

亚西亚——太阳升起的地方

亚西亚,古闪米特语,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亚洲曾是人类文明创始的地方,文明的曙光就象太阳从这里升起一样。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亚洲又重新开始显现出勃勃生机,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新加坡、香港、台湾、南韩‘四小龙’的崛起,紧接着东方巨龙再振雄风。经济全球化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如同一个国家的市场化,需要先形成不同的板块,逐梯逐级发展。亚洲板块有巨大的潜力再次面临着机遇、挑战。按照目前的各种态势,中国加强同亚洲国家的合作比其他更有利。

1。日本经济真的不行了吗?

据日本政府2001年12月7日公布的数据,经济连续两个季度下跌,最终经济预测显示,2001年度(2001年4月至2002年3月)的实际增长率为负0。9%。日本经济在进一步恶化再次陷入衰退已毋庸置疑,但如何看待它面临的困难,如何评价其实力,以及如何利用它,仍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

综观日本经济的现状,确实问题成堆。首先,工矿业生产下降,企业收益减少,破产企业增加,失业率创历史记录。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统计,2001年10月份的工矿业生产指数为92。5(1995年为100),连续9个月下降,为1988年3月以来最低水平。由于信息技术产业需求不旺,出口减少等因素,日本企业经营状况恶化,销售额和利润双双减少。日本财务省的统计表明,2001年第三季度日本全行业销售额和税前利润分别比上年同期减少2。6%和32%,为近3年来的最低点。与信息通讯业有关的企业的经营状况更为严峻。伴随企业收益恶化和破产增加而来的是失业率不断更新历史最高记录。日本2001年4月至9月的破产企业达9665家,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2%,10月份的完全失业率达5。4%,再次更新历史最高记录。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