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对夫妇男的叫什么女的叫什么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9部分(第1页)

析国内形势,然后向莒国借了兵车,日夜兼程回国。鲁庄公知道齐国无君后,也万分焦急,立即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管仲担心小白抢先回国,便自动请缨截杀小白,终于在即墨赶上公子小白,提箭就射,小白应声倒下。谁知道小白装死,只是射中了他的衣带勾子。蒙骗了管仲后,公子小白与鲍叔牙更加警惕,飞速向齐国挺进,终于赶在兄长公子纠之前。齐国正卿高氏和国氏护立公子小白为国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急需找到有才干的人来辅佐,因此就准备请鲍叔牙出来任齐相。鲍叔牙诚恳地对齐桓公说:“臣是个平庸之辈,现在国君施惠于我,使我如此享受厚育,那是国君的恩赐。若把齐国治理富强,我的能力不行,还得请管仲”。齐桓公惊讶地反问道:“你不知道他是我的仇人吗?”鲍叔牙回答道:“客观地说,管仲,天下奇才。他英明盖世,才能超众。”终于在几次交涉中说动了齐桓公。鲁庄公得知齐国已有新君后当即派兵进攻齐国,双方在乾时会战,结果鲁军大败,公子纠和管仲随鲁庄公败归鲁国。齐军乘胜追击,进入鲁国境内。齐桓公为绝后患,遣书给鲁庄公,叫鲁国杀公子纠,交出管仲和召忽。在齐国压力下,鲁国杀死公子纠,并将管仲和召忽擒住,准备将二人送还齐桓公发落,以期退兵。召忽为了表达对公子纠的忠诚而自杀,管仲平安到了齐国。经鲍叔牙的建议,齐桓公同意选择吉祥日子,以非常隆重的礼节,亲自去迎接管仲,以此来表示对管仲的重视和信任。经过几番讨论和实践,桓公认为管仲确是治国之奇材,不久就拜管仲为相,主持政事,为表示对管仲的尊崇,称管仲为仲父。 管仲为齐相后,根据当时形势,对齐国进行了了一系列改革。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对外,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

在管仲近30年的苦心经营辅佐下,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装会盟,六次和平会盟,还辅助王室一次,史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为齐桓公创立霸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齐桓公成为公认的霸主。

公元前645年,为齐桓公创立霸业呕心沥血的管仲患了重病,齐桓公去探望他,询问他谁可以接受相位。管仲说:“国君应该是最了解臣下的。”齐桓公欲任鲍叔牙,管仲诚恳地说:“鲍叔牙是君子,但他善恶过于分明,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这样是不可以为政的。”齐桓公问:“易牙怎样?”管仲说:“易牙为了满足国君的要求不惜烹了自己的儿子以讨好国君,没有人性,不宜为相。”齐桓公又问:“开方如何?”管仲答道:“卫公子开方舍弃了做千乘之国太子的机会,屈奉于国君15年,父亲去世都不回去奔丧,如此无情无义,没有父子情谊的人,如何能真心忠于国君?况且千乘之封地是人梦寐以求的,他放弃千乘之封地,俯就于国君,他心中所求的必定过于千乘之封。国君应疏远这种人,更不能任其为相了。”齐桓公又问:“易牙、开方都不行,那么竖刁怎样?他宁愿自残身肢来侍奉寡人,这样的人难道还会对我不忠吗?”管仲摇摇头,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是违反人情的,这样的人又怎么能真心忠于您呢?请国君务必疏远这三个人,宠信他们,国家必乱。”管仲说罢,见齐桓公面露难色,便向他推荐了为人忠厚,不耻下问、居家不忘公事的隰朋,遗憾的是,齐桓公并没有听管仲的话。 不久管仲病逝。

管仲死后,葬于临淄(今淄博市临淄区)牛山北麓,这就是著名的管仲墓。

管仲的一生,不仅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还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书中记录了他的治国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不为人知的鲁庄公

鲁庄公,即姬同,为春秋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十六任君主。鲁桓公儿子,在位32年(前693年-前662年)。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借报收纳公子纠之仇,出兵伐鲁。当时鲁国刚被齐国打败不久,元气尚未恢复,齐兵压境,举国上下一片恐慌。恰巧鲁国隐士曹刿出来为鲁庄公出谋献计,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把齐国打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曹刿论战”齐、鲁两军在长勺摆开了阵势后,齐主将鲍叔牙因一路进军顺利,有了轻敌之心,首先下令击鼓进军。齐军呐喊着向鲁军阵地冲来。庄公见状,也欲击鼓迎战。曹刿连忙制止,并要庄公传令全军严守阵地,不得乱动和喧哗,擅自出战者斩。鲁军纹丝不动,齐军冲不破阵势,只好退了回去。鲍叔牙又下令第二次击鼓进攻,齐军重振精神,再次向鲁军阵地冲来,鲁阵仍岿然不动,齐军又一次退了回去。鲍叔牙见鲁军两次不出动,以为是怯阵,下令第三次击鼓进攻。这时,曹刿果断地告诉庄公击鼓冲锋。随着鼓声,鲁阵中杀声骤起,士兵们像猛虎出笼般冲杀过去,其势如迅雷不及掩耳。齐军被杀得七零八落,丢盔卸甲,狼狈溃逃。庄公见齐军败退,欲下令立即追击。曹刿忙说:“别急。”他仔细察看了齐军逃走的车辙,又登上战车前横木向齐军逃跑方向瞭望了一阵,方要庄公下令全力追击。鲁军追杀了30余里,斩杀、俘虏了许多齐军,缴获辎重无数,全胜而回。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已消失殆尽了。而我军却是一鼓作气,勇气十足,当然就把对方打败了。”庄公又问:“为什么齐军逃走了,你不让马上追赶呢?”曹刿说:“大国之间交锋,虚虚实实,齐军虽退,也要特别提防有诈。我察看后击。”庄公十分佩服,说:“你是真正的军事家啊!”立即拜曹刿为大夫。这件事情不难看出庄公有胆有识,虚心纳谏的品质。

长勺之战后, 齐国与鲁国和好,在柯(今山东东阿西南)会盟。这次会盟很隆重,会场布置庄严。修筑高坛,两边大旗招展,甲士列士,十分威武。齐桓公和管仲正坐坛上。,就在这次会盟中,发生了著名的曹沫劫盟事件。会盟规定,只许鲁君一人登坛,其余随员在坛下等候。当鲁庄公与卫士曹沫来到会场,将要升阶入坛时,会盟宾相告诉他,不准曹沫升坛。曹沫戴盔披甲,手提短剑紧跟鲁庄公身后,对宾相瞪大圆眼,怒目而视,眼角几乎都要瞪裂了,吓得宾相后退几步,鲁庄公与曹沫就顺阶入坛。鲁庄公与齐桓公经过谈判,然后准备歃血为盟,正在这时,曹沫突然拔剑而起,左手抓住齐桓公的衣袖,右手持短剑直逼齐桓公。顿时齐桓公左右被吓的目瞪口呆。此时管仲沉着勇敢,急忙插进齐桓公与曹沫中间,用身体保护住齐桓公,然后问“将军要干什么?”曹沫正然道:“齐强鲁弱,大国侵略鲁国,欺人太甚。现在鲁国城破墙毁,几乎快要压到齐国。请考虑怎么办?”齐桓公见形势不妙,马上答应归还占领的鲁国土地。诺约草成,曹沫收剑徐步回位,平息如初,谈笑如故。会盟结束,鲁国君臣胜利回国。

党家有个美女叫孟任,庄公为了看到她,建起了高台。孟任只好躲起来,闭门不出。后来,庄公派人告诉她,答应立她为夫人,孟任于是同意嫁给庄公。二人破血盟誓,后来生公子般。就因为这样,庄公便想立孟任为夫人,公子般为太子,可是母亲文姜不同意,还命他娶她情人哥哥齐襄公诸儿之女哀姜为妻。庄公不敢拂逆,遂娶哀姜为夫人。哀姜无子,随行的妹妹叔姜生一子为公子开(即鲁闵公}。没过多久,孟任病死,庄公也不敢以夫人的礼节安葬她,当初盟誓的血算是白流了。

庄公的父亲鲁桓公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庆父、庄公、叔牙、季牙。因庄公乃夫人所生,遂立次子庄公。庆父和弟弟叔牙勾结图谋,而季牙忠心侍奉庄公。公元前662年,庄公病重,面临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他先是问叔牙,叔牙说庆父有能力。庄公又问季牙,季牙说以死侍公子般。庄公便派季牙鸩杀叔牙而立公子般。

庄公死后,庆父刺杀了公子般,立公子开为君,即鲁闵公。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富有谋略的先轸

先轸(?—前627年),因采邑在原(今河南济源西北),又称原轸。春秋中期晋国大夫,著名军事将领。

春秋初期,地处江汉之间的楚国日益强盛。它控制了西南和东面的许多部落和小国,到楚文王时,又北向黄河流域发展,攻占申、息、邓等地方,并使蔡国屈服。楚成王时,恰值齐桓公称霸中原,楚国难以再向北扩张,于是转向东方的淮河流域发展。到齐国势力衰落后,楚又转锋北向,控制了鲁、宋、郑、蔡、曹、卫等中小国家。周襄王十四年(前638年)楚军在泓水之战中重创与之争霸的宋襄公之后,便进而向中原发展。

这时地处山西西南部的晋国也逐渐强盛起来,晋献公、晋惠公时,都进行了一些社会改革,献公“作二军”(分成两军),惠公“作爰田”(促进生产)、“作州兵”(增大兵源),为以后晋国争霸中原准备了条件。公元前 636年,流亡在外十九年的晋公子重耳回国即位,称晋文公。文公深知,欲霸中原,必先抑楚;抑楚必先整顿内政与富国强兵,然后西联秦,东联齐。

公元前633年,楚国联合陈、蔡、郑、许四国攻打宋国,宋向晋求救。先轸认为宋曾在文公患难时给予厚待,理应报答。楚虽也有恩于文公,但当前唯有楚能与晋争霸,只有打败楚国,才能建立霸业,决不能放弃这个机会。晋文公和群臣均赞同,决定先发兵攻打新近与楚结盟的曹、卫二国,引楚来救,以解宋国之围。于是首“作三军”,使郤縠将中军,郤臻为佐;狐毛将上军,狐偃为佐;栾枝将下军,先轸为佐。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领兵伐曹,向卫国借道卫国不许,便绕路从卫国南面(今河南汲县南)渡过黄河,侵曹、伐卫。正月,先轸请求率本部军攻卫之五鹿(今河南濮阳东北)。他采取先声夺人之法,令军士在所过山林高阜之处遍设旗帜,使五鹿军民误以为晋军众多,吓得争相逃跑,一举攻占五鹿。二月,郤縠卒,先轸将中军,成为晋军主将。随后与齐侯联盟,占领全部卫地;三月灭曹,俘虏了曹共公,于是晋军逼临宋境。

晋军攻占曹、卫两国之后,楚军还用全力围攻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宋又向晋告急。文公对卿大夫说:“宋国告急,我如不救,宋必定降楚而与我绝交;想使楚不攻宋,楚又不肯;想同楚国一战,但齐、秦观望,不出兵相助,该怎么办?”这时作为中军元帅的先轸提出:最好的对策是要宋国去贿赂齐、秦,利用他们去劝楚撤兵;同时我们再扣留曹国的国君,把曹卫的一部分土地分给宋人,以坚定其抗楚的决心。楚国要保卫曹、卫,必定不会听齐、秦的劝告,齐、秦既接受宋国的贿赂,必定抱怨楚国不听劝告,因而就不能不参战。晋文公依此对策行事,楚成王果然拒绝了齐、秦两国的调停;齐、秦两国终于出兵参战。于是出现了晋、齐、秦三个强国联合攻楚的形势。

楚成王看到齐、秦与晋联合,形势不利,一方面令楚军撤退,一方面要统帅子玉(成得臣,字子玉)避免与晋交战。他告诫子玉说:晋侯流亡在外十九年,有丰富经验,又洞察民情,切不可轻举妄动。子玉以善战闻名于诸侯,但骄傲自负,不察晋军情况,仍然要求楚王允许他同晋军作战。楚王虽然答应了他的请求,但不肯多给他增加兵力,只派出西广、东宫与若敖的六卒去增援。子玉为寻找借口同晋军决战,派宛春向晋文公提出了一个“晋许曹、卫复国,楚解宋国之围”的休战条件。因为有“君取一,臣取二”之说; 所以狐偃认为子玉太无礼,主张抓住这个理由,向楚军进攻。先轸却认为,子玉的提议,“一言而定三国”,如果晋国不答应,就把三国都得罪了。晋国出兵是来救宋的,如果宋国灭亡,各国诸侯会责难晋国。楚国变成三国的恩人,而晋却与三国结怨。遂提出良策让晋文公扣留宛春,私下允许曹、卫两国复国。曹、卫两国遂都与楚绝交。这样一来,子玉果然被激怒,不顾楚王“无从晋师”的告诫,立即挥军向曹都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北)前进。晋文公见楚军逼进,下令“退避三舍”在城濮(今山东范县临濮集一带)扎下营寨。这既是信守诺言,又可占据有利地形,纵敌骄横,诱而歼之。子玉果然率兵追来。双方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

四月二日,晋军与齐、秦、宋各国的军队到达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四日在城濮以南的有莘与楚军对阵。决战开始,晋左翼下军佐将胥臣把驾车的马蒙上虎皮以助军威,首先向对面的楚右军的陈、蔡两军发起攻击,陈、蔡军战斗力很差,遭这一突然攻击,惊慌失措,退却溃败。晋右翼上军主将狐毛,竖起两面大旗伪装主将后退,引诱楚左军出击。下军主将栾枝也在阵后用车拖曳树枝,扬起尘土,佯示后面军队也在撤退,以诱楚右军,子玉不察实情,下令全军实施追击。子玉率左军迅速推进,以致—孤军突出,侧翼暴露。晋军主帅先轸见楚左军被诱出击,便指挥由晋国贵族子弟组成的精锐部队横击楚左军暴露的右翼。这时,伪装退的晋军也停止后退,配合中军夹击楚左军,楚左军遭到夹击,大部被歼。子玉看到左右两军都已失败,急急鸣金收军,退出战场,城濮之战至此结束。城濮决战当中,晋军针对楚军部署及其主帅骄躁轻敌的特点,采取避强击弱,佯退诱敌,各个击圾的战法,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子玉不久即引咎自尽身亡。

四月二十九日,晋文公在郑地践土(今河南原阳县西南)召集诸侯会盟,并向周襄王献上俘获的楚国步卒千人,兵车百乘。周襄王策命文公为候伯(诸侯之长),晋国的霸业自此确定,晋文公成为春秋时继齐桓公后的第二个霸主。

论城濮之战的功劳,实际上正象当时有人说的:“城濮之事,先轸之谋。”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逝世,晋襄公继位。秦国乘文公新逝,派孟明视为大将,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发兵偷越晋境袭击郑国。先轸对晋襄公说:“秦国违背蹇叔的谏言,由于贪婪而劳动百姓,这是上天给予我们的机会。机会不能丢失,敌人不能放走。放走敌人,就会留下祸患;违背天意,就不吉利。一定要进攻秦国军队。”栾枝提出:“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施而进攻它的军队,岂不是忘记了先君的遗命吗?”先轸回答:“秦不为我们的丧事悲伤,反而趁机攻打我们的同姓国家,这是他们的无礼,还讲什么恩施?我听说,‘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为子孙后代打算,怎么能说是忘了先君的遗命呢?”于是发布命令,紧急动员姜戎的军队,襄公把丧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