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暴君的特征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部分(第1页)

但是萧方智只有十三岁,毫无能力,梁朝安危的重任都在王僧辩、陈霸先的肩上,尤其是在握有重兵的王僧辩的肩上。然而北齐却乘危来抢江南的地盘,北齐文宣帝立梁武帝侄子萧渊明做梁朝皇帝,派上党王高涣领兵,送他回南方。文宣帝先派文官邢子才赶往建康,送一封信给王僧辩,要他迎接萧渊明,萧渊明本人也有信给王僧辩。王僧辩开头是拒绝的,北齐见劝说没有效果,便用武力恫吓。齐军南下一举占领东关,杀梁将裴之横。王僧辩害怕北齐势大,就改变初衷,答应接受萧渊明为帝。五月,萧渊明渡江进入建康,即皇帝位,改元天成,立晋安王做皇太子。这个梁国是北齐的属国。

对于这个局面同样握有重兵坐镇镇江的陈霸先不同意,就派人到建康跟王僧辩反复力争,被北齐吓怕了的王僧辩就是不肯听。于是九月,他召集侯安都、周文育、徐度、杜棱四将商议,决定袭击王僧辩。徐、侯二将走水路,陈霸先等走陆路,分头进军京都建康讨伐王僧辩,随后大获全胜。

陈霸先宣布王僧辩罪状,声明除王僧辩父子兄弟外,一无所问。萧渊明随即退位。十月,晋安王即皇帝位,改元绍泰。晋安王就是梁敬帝。为稳定局势,他向北齐通报:“杀王僧辩是因为阴谋篡位,新君仍对齐称臣,永为藩国。”。

拥立梁敬帝称帝的陈霸先自任尚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将军、扬、南徐二州刺史,成为梁朝的实际最高统治者。绍泰元年(555年)底和太平元年(556年)六月,先后击溃不甘的北齐两次大规模进犯,同时铲平了政敌王僧辩余党的叛乱,因功先被晋封为陈公,后来又被封为陈王,受封建王朝人臣最高礼仪的待遇,此时的陈霸先就像杨坚一样专政弄权,皇帝已成为他的傀儡,。

不满于江南半壁江山的陈霸在平定侯景之乱后,为收复梁国旧地,他亲自领兵三下广陵,皆取得一定的胜利。太平二年(557年)识趣的萧方智把皇位禅让给了陈霸先,陈霸先于是登基为帝建立陈,,仍都建康,建元永定。这或许是唯一一个用自己的姓做为国名的皇帝。陈霸先绝对有杨坚的才能与机遇,但是没有杨坚幸运。他接到手的后梁江山是千疮百孔的,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但他是有个好皇帝,在位期间,重用能人贤士,让政治上趋于缓和,江南局势得到了控制和初步发展,为以后的复兴打下了基础。还有陈霸先生活上节俭,政治上宽政廉平,爱育为本,收拢民心,受到后人景仰。

他主要功绩是:在军事上抵御北方异族的入侵和压迫,在经济上发展了长江流域的经济,使之成为南北战乱时期中华文明繁荣的中心,奠定了岭南及东南沿海经济腾飞的基础。历代史学家对于陈霸先都有着高度的评价,曾是《隋书》、《周书》、《北齐书》、《梁书》、《陈书》五部史书的总监修官的魏征分析并赞扬了陈霸先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而奋斗的一生,认为陈霸先效命旧王朝,立下丰功伟绩,功勋不下曹操、刘裕;三分天下,能够“决机百胜”,雄豪无愧刘备、孙权;后来的宋代编有《资治通鉴》一书的司马光用“临戎制胜,英谋独运”、“为政务崇宽简”、“性俭素”分别概括了陈霸先治军、从政、为人的鲜明个性。

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陈霸先在抵御落后势力摧残,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没有陈霸先,中国南方势必分崩离析,中华民族将受到更大的摧残。而且,就陈霸先治国、治军、从政、为人的自身品格来讲,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所以,我们伟大的领袖**也曾经要求人们读读《陈书》,了解陈霸先的身世经历。是因为陈霸先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是一代开国皇帝,还在于他具有彪炳千古的贤明人格。

第十四章 南陈三代

据记载陈霸先有六个儿子,但是大都夭折没有长大成人,最后只有第六个儿子陈昌。按照道理来说作为陈霸先的唯一儿子陈昌是应该继承他的皇位的人,可是最后成为陈霸先皇位继承人的却不是陈昌,因为在陈霸先死时,作为儿子的陈昌不在他身边甚至不在陈国。

原来这个陈昌早年在江陵的时候,被攻陷江陵带到北方去了,后来转辗到了北周手里。陈霸先做了皇帝后,派使者前往希望迎回唯一的儿子,可是北周嘴上答应放人实际上却一直不放,所以直到陈霸先死时都一直没有回到陈国。英雄一世的陈霸先多么希望自己唯一存活的儿子从北周回来,继承自己的事业与皇位,为此纵然在病重时都没有明确确立自己百年后的皇位继承人,就是希望自己唯一的儿子有一天能回来继承自己的伟业。然而公元559年6月连继承人都没有确立陈霸先还是在等待儿子的回来中带着遗憾病逝,享年56岁。

陈霸先病逝后,因其没有立继承人,但是陈国不可一日无主,于是他的妻子宣皇后与中书舍人蔡景历等定计秘不发丧,暗地里召回在南皖驻扎的陈霸先的侄子临川王陈茜回京;立为皇帝。这陈茜就是南陈第二代皇帝史称陈文帝,他虽然也曾为了保住帝位把北周放回来抢他皇位的的陈昌暗杀掉了,但在位七年也励精图治、整顿吏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平定湘州王琳、临川周迪、豫章熊昙朗、东阳留异、建安陈宝应之乱;使江南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也使得陈国的统治更为稳定。他让陈朝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国势也一度强盛。

陈文帝于公元566年病死,即位的是太子陈伯宗,但朝政大权都掌握在陈文帝的弟弟安成王陈顼手中。这陈顼经过头两年的血洗朝廷政敌与反对者后,于公元569年以陈霸先妻子宣太后名义宣称文帝遗志废皇帝陈伯宗为临海王,自立为帝,是为陈宣帝。陈宣帝继承哥哥陈文帝的政策兴修水利,开垦荒地,鼓励农民生产;于此同时陈宣帝在公元573年三月乘北齐国势下降,“分命众军北伐,以阵前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明彻都督征讨诸军事”,拉开其扩张疆土的北伐战争。总计十余万的吴明彻北伐军,过江之后即兵分两路征战江北齐地秦郡(江苏**县)历阳(安徽和县)二镇。秦郡、历阳均为北方南进迫压江左之要地,亦即南陈捍卫京都建康的重镇,北齐在梁朝末占临这里并藉此临江而望建康宫阙。南陈大军进击齐地,北齐理应驰援接战。但此时北齐国势下降,论北则受制于突厥,论西则受制于北周,兵疲于两线且内政渐坏,故不能全力接战南陈北伐之师。史云:“齐人议御陈师,开府仪同三司王纮曰:‘官军比屡失利,人情骚动。若出顿江、淮,恐北狄、西寇,乘敝而来’。”南陈大军因此形势先后顺利克降历阳、秦郡,并进占皖中重镇合肥;继而兵锋直逼淮水南岸重镇寿阳。吴明彻进逼寿阳,北齐派遣王琳领兵拒守。吴明彻因王琳刚到寿阳,众心未服,于是决定乘夜攻之,北齐兵一击便溃,齐兵退拒相国城及金城。南陈北齐交争寿阳,北齐丢失寿阳外城后无奈退保内城。陈军完成寿阳内城合围,吴明彻再一次抓住机会用堰肥水来灌城,让城中多病肿泄,死者十六七。吴明彻以水代兵初战告捷,寿阳孤城势紧,北齐遂集军30万驰援寿阳。但是北齐领军主将怯战,“去寿阳三十里,顿军不进”。吴明彻审其情怯,决意速战,于是亲自上阵,领兵四面进攻,城中震恐,一鼓而克,生擒了王琳;北齐援军“惶惧遁走”,吴明“尽收其驰马辎重”。公元574年南这陈北伐寿阳获胜,陈宣帝复立豫州,诏以吴明为都督豫、合六州诸军事,豫州刺史镇寿阳。至此,陈宣帝顺利完成其收复淮南的北伐第一步目标。

本来按当时的陈国国力与北齐的衰乱,如果陈宣帝乘胜进军有很大的可能灭掉北齐。但是出于国内的反对北伐者的反对,以及他本人也没有很强的继续北伐心思。在拿到了淮南之后,便停兵在淮南,没有继续向北推进,坐失灭掉北齐强大陈国的最佳时机。当时的北周却抓住了机会,趁机把北齐给灭了,以至于北周统一北方后,成为了南北朝时的一大强国。

没有了北齐作为陈与北周的缓冲地带,陈与北周的冲突就直接对上了。地居黄淮的彭城,北周居之则可以南进淮南而去东南守江之屏障,南陈朝居之则可以藩屏京师建康而挥兵北上以争中原。所以对于彭城掌握在南陈的手里,北周就想抢过来。于是周武帝派梁士彦领兵攻打彭城,在577年九月南陈在北周的强力进攻下一败再败,最后在彭城的陈军将士三万余人及主帅吴明彻并及所有军械辎重“并就俘获”,南陈全军被逼返归淮南,只有骑将萧摩诃二千余骑及任忠一部逃回了陈国。至此,陈周彭城之争结束,南陈三战吕梁不能收复彭城,强争黄淮以为北伐之资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宣告失败,而陈宣帝扩张疆土的北伐亦宣告结束。

公元579年北境粗安的北周,便与南陈的战争又迅速在江淮间广泛展开,而新败于吕梁的南陈却几乎是在没有对抗力的状态下进行这场战争的。被北周军队数月之间即相继攻占黄城、广陵、寿阳等州镇,尽取陈国江北之地。南陈与北周在淮南经过若干战役以后,长江以北的地盘全部丢失,自此南北大致以长江为线。虽然后来在公元581年的时候,陈宣帝在杨坚取代北周的政局混乱时候,命令大将萧摩诃率军进攻江北,但是反应快的杨坚并没有让他讨到好处,随即命令大军对于陈宣帝的军队迎头痛击,所以这一次的战争没有改变陈国只能偏居江南的现实。事实上陈国在陈宣帝的手中无论是疆土还是国力都达到了巅峰,但是陈国也是在他的手上开始走向衰落偏居江南的命运。而接替他皇位的儿子陈叔宝陈后主更是把陈国连偏居江南的机会都葬送了。

太建十四年(582年)正月初十(2月17日),陈宣帝在宣福殿去世,终年五十三岁,遗诏让皇太子陈叔宝继位。陈叔宝虽然身为太子且有遗诏让其继承皇位,但是其皇位却来得十分不易。陈宣帝的次子—即陈叔宝的弟弟陈叔陵一直有篡位之心,谋划刺杀陈叔宝。宣帝崩后,陈叔宝在宣帝灵柩前大哭,陈叔陵趁机用磨好的刀砍击叔宝,击中颈部,可惜没有造成致命伤害,陈叔宝在左右的护卫下逃出,后派大将萧摩诃讨伐陈叔陵。最后陈叔陵被杀。

陈叔宝即南陈皇帝位,就是南陈末代皇帝史称陈后主。接替陈宣帝的这位陈后主没有一点陈国前代君主的风范,即位后封张丽华为贵妃,大建宫室,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日夜与妃嫔、文臣游宴,认为有长江之险根本不把北边的强隋放在眼里。而与此同时;北方有削平四海之志的隋帝杨坚正磨刀霍霍准备灭掉南陈统一天下。

第十五章 南征筹谋

开皇六年(586年),杨坚在北方突厥威胁的消除后,即全力做灭陈统一天下的准备。其实早在杨坚登基做皇帝的当年三月,就任命贺若弼为吴州总管,镇守广陵(扬州);任命韩擒虎为庐州总管,镇守庐江(合肥);让他们在那里避开陈国的耳目的做一些灭陈的准备。在当年的九月份杨坚还把想乘乱讨便宜的陈宣帝给打的郁闷的要死,那时的杨坚本也想乘机灭掉陈国统一南方,但是前文我提到隋初的时候突厥进犯让杨坚已经有点措手不及了,所以杨坚只好放弃自己先南后北的最初打算,把准备攻陈的兵力与财力都用来防备突厥、消灭突厥了,因此这个到了陈后主手里已经摇摇欲坠的南朝最后一个政权陈在美丽的南方依然在延续它的存在。

在历史的车轮留下的痕迹里,不难发现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记载的那几千年的历史中,政治上的南北分裂在不同的时期都存在过,南北对峙的时间也有长有短,但总会在某一个时刻的战争中得到统一。如果去细细的看我们的南北分裂与统一的历史,会发现在南北两个政权对峙后一般都是北方统一南方。像隋前的晋灭三国,以及后来的北宋灭南唐、蒙古灭南宋、明初时的燕藩灭掉南京的中央朝廷、清灭南明,甚至后来的中国**政权灭掉国民党政权都是历史上不同时期南北出现不同政权后的一种最后对峙结果。对于为什么一般都是北方统一南方,我个人认为除后来的国共内战以外,在冷兵器时代的北方人的彪悍上有很大的优势,而这在冷兵器时代是取得战争胜利的绝对保证。虽然在南边的朱元璋政权也曾灭掉过北方的大元政权以及后来的蒋介石的北伐取得过胜利,但是这都是一个新兴的政权灭掉一个已经摇摇欲坠或者是一个已经过时了的政权。所以说似乎南方的政权都有一种被北方政权消灭统一的宿命。而在公元六世纪的中国大地的南北两个政权隋陈也没有逃出这种历史安排的宿命。

虽然在开皇六年(586年)之后隋在北边的战事已经基本上结束了,但是杨坚却也没有马上对南陈动手,而是开始全面的做战前准备,力求一战定南方天下。对于灭陈统一天下,先后有尚书左仆射高颎、虢州刺史崔仲方等献灭陈之策,杨坚采纳并实施了一些建议,即在江南收获季节时,调兵佯攻,误其农时,并不断迷惑麻痹陈军;在长江上游速造战船,准备水战;派人潜入陈境,破坏其储备物资;待陈疲惫懈怠时,突然渡江,东西呼应,一举击破。

同时动员数十万人修缮朔方、灵武(宁夏灵武)一带长城,并于朔方以东缘边险要,筑城数十,以加强北部边防,保障南进时后方无忧。杨坚耐心地推动着统一大业的步伐。

因攻陈的需要,在开皇七年(587年)八月,杨坚下诏把夹在隋陈之间的后梁皇帝萧琮召到长安来,并把他软禁在长安。这萧琮就是杨广的大舅子,前文提到的后梁皇帝萧岿的儿子。萧琮颇有乃祖、父遗风,博学有文采,且弓马娴熟,百发百中,可谓文武双全。在开皇五年(585年)四月的时候因为在位的父亲萧岿病逝而继承了后梁的帝位,这萧琮即位的时候刚好赶上宗主国的杨坚正在手忙脚乱地面对北方的突厥,对南方的陈和后梁都温柔的像是兄弟一样,这时在叔父、太傅、安平王萧岩一些后梁“独立派”的劝导下,萧琮年轻人的热血一下子给燃烧了起来。于是本应该在登基后要去宗主国的长安朝拜大皇帝杨坚的政治大事在他看来不是什么大事了,最后也就懒得去了。更严重的是这萧琮在登基的没几天后就单方面派大将戚昕攻打南陈的公安,结果大败。这下就把这宗主国皇帝杨坚给气的火大,作为对后梁的惩戒,杨坚随即下诏把后梁的太尉、萧琮的叔父吴王萧岑叫到长安来臭骂了一顿,随后扣留不放。同时下诏恢复于开皇二年(582年)因儿子杨广娶了萧琮妹妹而取消的江陵总管府,以加强对后梁的监督。

到了开皇七年(587)时,杨坚的南征大业在即,后梁已经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了。所以一张诏书就把萧琮召到长安来,这时的萧琮也知道自己前去长安肯定是有去无回的,但在实力的面前他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让叔父、太傅、安平王萧岩留守江陵,自己率领公卿百官去长安。到了长安后杨坚就把萧琮留在了长安,并以后梁皇帝不再国内为由派遣大将崔弘度率军前往江陵戍守,打算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