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不良人之开局十万大军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5章 军队改革(第1页)

李嗣源和李存礼看着陈武志,目光里充满了期待的眼神:“陈先生,究竟是何等办法?还能够免费执行,快快请说。”

陈武志建议道:“现在晋国自从世家被灭后,闲置的土地不是很多吗?就把他们分发给军人,把他们化为成一个户,叫军户,借鉴唐朝的府兵制,成立一套专门管理军户的制度,搞搞兵农合一,让士兵自给自足。

同时把他们划分到某一个地区,建立卫所,也就是军事基地,免得这些士兵到处乱跑,惹事生非。

每次上战场都要他们自己掏钱买武器,去往场的路费也是自己掏,一来不就是变相的解决军费的问题,朝廷不花一分钱,就可以养活着百万雄兵,岂不美哉。”

李嗣源闻言后,苦笑的一声,问道:“陈先生,军户制度,自给自足,这想法确实是很不错,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有一个李明提出来的致命问题晋国,乃至全天下的所有诸侯国是逃避不了的。

那就是土地越来越多集中在于少数人的手里,大部分的百姓包括府兵无田可种,大量府兵逃亡,最后朝廷也不得不采用募兵制这就是藩镇形成的开端。

想必这些深度研究历史的陈先生也清楚,若想要解决这些事情,首先也要学习一下李明的提议,先把土地问题搞好才行。”

李嗣源原名叫邈佶烈,从小就是一个底层的部民,后来因为生计问题只好参军,并投靠李国昌做一名亲兵,在这个出生都要看世家的时代,上天好在给他一身经天纬地之才和一生念功法的好苗子。

后来在李嗣源17岁的时候,因为在一场战斗中救下了李克用并身负箭矢,后来箭伤好了被李克用重用,并收为了养子从此赐名李嗣源。

自然从小出生在底层的李嗣源,也是知道藩镇这些内部问题,包括军阀是如何起家的等等,对于陈武志采用文官的建议,李嗣源是毫不犹豫的答应。

因为这些藩镇实在是太可怕了,但是藩镇的可怕是来自于底层士兵的无田可种,没有的活路,才被那些野心勃勃的藩镇拉拢,从而扩大藩镇的势力。

陈武志对李明提出的那土地问题,也是无奈的叹了一口气,笑道:“晋王,土地兼并本身就是无解,李明提出那个把土地衡量,然后按田亩交税的法子。

在晋国,乃至天下根本就行不通,他那方略也只是一个理想,注定是会失败的。”

李存礼好像明白了许多,问道:“陈先生,您害怕的是刚刚被安置好的骄兵悍将,会再次作乱?”

“薛王,微臣说得正是这一点,那就不全对。”

陈武志点了点头表示认可:“如今晋王刚刚安置好的那些节度使,转头来又要向他们收税,你觉得他们这些人会怎么看,怎么想,

还有提拔上来的文官士大夫,哪一个不是良田几万乃至十几万,如果他们反对,您难道还要把他们全杀了不成,我们可是不杀士大夫的,这么做会让天下人怎么看。”

陈武志也考虑过李明的摊丁入亩,这摊丁入亩推行下去是要死很多人的。

即便李明有这个威望和实力,还有那个魄力,但是有一句话说的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王安石,张居正,他们两个也不是轰轰烈烈的重拳打击豪强吗?

但最后还不是落了一个遗臭万年,便是最成功的雍正,也不是被文官利益集团黑的那叫一个惨,被他的儿子乾隆给废掉了,所以土地兼并在古代的农业社会是无解的。

李嗣源听陈武志这么一说,心中顿时恍然大悟,因为自己差点就误了晋国的大事,自己的那些兄弟刚刚安置好,对部队的影响力还在。

李嗣源要是这么急着给他们割肉,他们必然会拉拢旧旧部造反,这就给了袁天罡可乘之机,另外那些士大夫也是自己的基本盘,是用来对抗袁天罡的政治势力,晋国刚刚结束动荡,治理国家还需要他们。

虽然说这些士大夫不像世家,门阀那样良田几十万亩,但是他们少说也有千亩的田产是地主阶层,若要是丈量土地的话,他们也是会不同意的。

李嗣源叹了一口气:“陈先生,虽然土地问题很难解决,但是你的这项兵农合一的制度其来源就是土地。

要是土地问题解决不了的话,还搞什么兵农合一,前期是免费,但是后期确实要收费的,而且费用还很大。”

陈武志面对军户的问题也不是没想过,朱元璋制定的那个军户制度,虽然前期是很不错,还可以做到朕养百万雄兵,不会费一粒粮食,是最后明朝还不是因为被军费拖垮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