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群聊我靠史料发家致富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 推恩令千古第一阳谋(第1页)

“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帝少,诸子弱,大封同姓,故孽子悼惠王王齐七十二城,庶弟元王王楚四十城,兄子王吴五十余城……”

收了红包之后的李鸿运自然是要履行之前的承诺,将《削藩策》的原文上传到了聊天群中,让群中的六人都能看的到。

至于说怎么上传?当然是李鸿运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了!在这该死的聊天窗口,根本就不允许什么复制和粘贴,于是乎李鸿运就只能一个字一个字的打出来然后发到群里边。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则反急,祸小;不削之,则反迟,祸大!看来到了这汉景帝的时候,这些诸侯王已经有尾大不掉的趋势了”大翊皇帝刘信对着最后的一段话,感慨颇深。

“削藩削藩!站在帝王的角度来说,削藩自然是好处多多,但要是这削藩的刀子落在孤的头上,那是万万不能够的!”大夏齐王林远则是看着晁错的言论,心情似乎不怎么好。

林远自己就是大夏王朝的一名藩王,当今的大夏皇帝似乎也有意削藩,不然之前也不会想跟姜鹏一般,也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反抗一下。只是林远的情况还没有到造反的那一步,因此就比姜鹏慢了一步。也是因为慢的这一步,林远还没有付诸行动,姜鹏便嘎了!

“不过事实还真就像这晁错所说的一般,一大堆实权封王,对于中央朝廷来说,都有不可控的风险!”大燕皇帝周峰。

“晚削藩不如早削藩,不过也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卫国国君李康。

“不过,削藩策的事情过了,我记得李鸿运是不是还欠着什么推恩令的?”大靖王朝钟天则是将话题引到了之前李鸿运提了一嘴的推恩令上面,而且顺带着发出了一个红包出来!

“我记得李鸿运挖的坑不止这一个哦!看他的发言,汉朝的削藩似乎并不是一代皇帝解决的!那么这应该是一整套的处置方法,单单一个削藩策或者说是推恩令,恐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翊皇帝刘信对于削藩这样的大事,也有自己的看法,依着思绪发言。

“咳咳——大家注意啊!之前挖的坑,肯定是不会不填滴!现在我跟大家说说这千古第一阳谋——推恩令!”

看到群里六人的消息后,看到跟着大靖王朝钟天,群中其他人也都又来了一波红包之后,李鸿运也不矫情,直接敲起了键盘。

“千古第一阳谋?这么厉害么?”大夏齐王林远直接一个震惊!

“一般来说阳谋的话,都不会太复杂。”大翊皇帝刘信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推恩令?不是要削藩么?怎么叫推恩令了?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么?”大魏太子安逸发消息问出了自己的疑惑。

如李鸿运所料,群中的六人对于“千古第一阳谋”这样的词语,表示了重大关切。

见此,李鸿运便开始了“推恩令”的讲述……

“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时期,推行的一个旨在减少诸侯国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

就如同刘信所说那般,阳谋都不会太复杂,推恩令就是这样,主要内容是,将过去由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变成要求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部分,用来传给自己的几个儿子,形成直属于中央政权的侯国。

由诸侯王自己直接管辖的郡国,变成中央朝廷直接管辖的侯国,这一点很重要!这和文帝时期贾谊提出的分国而治策略有着本质的区别!”

大燕皇帝周峰当即打断发言:“削藩还能这样?不过你这又挖新坑是怎么回事?”

大翊皇帝刘信:“文帝、景帝,现在又来了一个武帝,看来你所谓的汉朝,削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看来削藩之事急不得啊!”

大夏齐王林远:“@平平无奇李鸿运,这用你说?藩王直接管辖,和中央直辖的区别我还是知道的!但是就算是这样,那我也不干啊!凭什么我全部的封地,要分给朝廷一些呢?”

大靖王朝钟天:“若是直接让中央拿走,确实会激起很多人的不服气,但是这推恩令并不是朝廷直接拿走,而是让你自己分封其他的儿子,这样的策略,确实很简单,够阳谋,也够无解!”

“哦?我还是不太懂,这个按理说和之前的削藩差不多啊!最终不都是造成了实质性的削藩么?”大魏太子安逸有些不解,问道。

这个时候卫国的国君李康替他解答:“虽然最终的效果是差不多的,但是推恩令与直接削藩的不同点在于,推恩令把中央与地方势力的矛盾,转移到了地方诸侯王内部!这让诸侯王在大义上没有了反抗的理由!

再者按照李鸿运的说法,这汉朝从文帝就开始想办法削藩,景帝时又经历了七国之乱,到了武帝这一朝,削藩已经是几乎被放在了明面上的事情!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彼此都心知肚明,一定会进行削藩,而这推恩令也算是这武帝给诸侯王留的台阶!

听从中央的命令,你就执行推恩令,虽然一代代实力会被削弱,但好歹还能保留一部分,若是不执行推恩令,那么武帝再进行强制削藩,到那个时候,说不定就什么都没有了!

而且,武帝这个的谥号,已经从侧面告诉我们了一些事情!”

“@卫国国君李康,安逸受教了!”大魏太子安逸看完李康的解释后,在群里艾特了一下李康,表示感谢。

“真不愧都是当皇帝的主啊!”李鸿运不禁感慨道,而后便接着在群里发言——

“推恩令本质其实是在郡县制的基础上的改进。这项政令要求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

这便是汉武帝的大臣主父偃所说的,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于是汉武帝在元朔二年,采取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发并实施了这一项,专门针对于诸侯王的法令——推恩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