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群聊我靠史料发家致富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八章 权力的反噬(第1页)

“就像是东汉时期有一些,可以称得上是世代公卿的大家族,比如说汝南袁氏,是有着四世三公的名头,

但是首先,东汉的官方可并没有说,袁氏可以世代可为官,袁氏也不能直接掌握选举权。

而有了九品中正制之后,虽然是取消了清议这样,来自地方对于选举的干扰,但是得到朝廷认可的中正们,也是干着评议的活儿。

并且和清议不同的是,中正给出的评价,是有官方背书的,可以成为做官的资格认证。

而地方豪族一旦把持住了地方的中正,就成为了地方的贵族,

而大中正的设立更致命,原本影响力仅限于本郡的大家族们,可以凭借大中正这个职务,轻易地控制住整个州的选举命脉。

于是乎本来是地方郡中的豪族,又进一步的升级成了全国性的贵族。”

“嘶——这么说的话,最终地方的选举权利还是没能收回皇帝手里,虽然中央集权了,但是没有集中到皇帝的手中?是这么一回事么?”

李鸿运讲了这么多,大翊皇帝刘信算是听明白了一些,弄清楚了里边的逻辑,忍不住问道。

“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放一块,本来察举制是为了收回乡里的选举权,是为了中央集权,但是察举制发展到最后,成为了世家大族们的政治游戏。

而九品中正制一开始也是为了中央集权,但是先是郡中正,被地方把持瓜分,后来州中正又被朝中的高官把持,这与最初的想法根本就是背道而驰啊?”

大魏太子安逸脑海中思索着九品中正制的前前后后,也算是理清了怎么一回事。

“是的,当乡论被收编,清议被排斥,中正官具有极高的决定权时,无论追求才能还是崇尚德行,都不再有实际意义,与其像东汉人那样去制造舆论、交游品题,还不如直接和中正搞好关系。

出于解决察举制实行过程中‘以名取人’的诸多弊端,才有的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一样,都是为了将选举权最大程度的收归朝廷,但是结果往往在实施的过程中逐渐变味,以至于造成更大的问题。

察举制最大的缺陷是缺乏明确的考核指标,九品中正制并没有在根本上解决这一个问题,只是一步步地收归权利,却让高官垄断了选举权,最终遭到了权力的反噬,直到后面科举制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一状况。”

李鸿运有些无奈的总结说道。

“科举制?你不说寡人都要忘了,那么这个科举制是怎么出现的呢?”

卫国国君李康开口问道。

九品中正制讲完,李康更加好奇科举制的前因后果。

李鸿运都说了科举制经过千年的演化,为何会有演化呢?

在这些演化过程中,肯定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斗争,这才是李康所喜欢、所关注的地方。

“朕先来个预测,这科举制肯定又是和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出现一样,肯定是为了中央集权!”

大燕皇帝周峰这个时候看着答案来了一波预测。

李鸿运没有理会周峰,继续讲述道:

“要说诞生的话,有人说汉朝的方正贤良考核,也是属于科举制的范畴,不过将科举制放在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这一条线上讲的话,科举制是在隋朝的时候,与九品中正制一样,也是一对父子,两代皇帝创立的!”(只论隋唐之后的科举)

“哦?又是两代皇帝?”

大魏太子安逸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