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我在红尘中遇见你原唱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5部分(第1页)

猝不及防的是,两人的私生活却在事业的高峰阶段滑向了低谷。

蔚韦在公司里呼风唤雨,在生意场上所向披靡,受此浸染,她的脾气也慢慢地变大,并且自觉不自觉地由公司传染到了家里。慢慢地,宏成在家中的话也越来越少了。家里的事,公司的事、甚至设计院的事也不需他上心,反正只要听妻子发号施令就可以了。他沮丧、落寞,失却了生活的方向……

就在如此情状下,再由于初三时对女生紫紫的那一段曾经飘忽而过的朦胧初恋情结还没得到及时的发酵,宏成在网上邂逅了原以为可能是紫紫的蓝珊。他在蓝珊那里找到了在蔚韦那里所缺失的,也在蓝珊那里找到了在紫紫那里所错失的。他首先在精神上出轨了。肉体步精神的后尘,也只是迟早的事了。于是,在南京,在上海,在美丽的婺源以及在虚拟的网络上,两颗驿动的心偷来了多少有如像莲花绽放般的欣悦、陶醉!

但是,这红尘滚滚的世界不是伊甸园。即使是在伊甸园里的亚当和夏娃,后来不是也因受诱偷吃禁果而被上帝逐出了吗?宏成也感受到了罪过。

一边是真情,一边是婚姻;一边是灵魂悸动,一边是世俗道德。是听从心的呼唤?还是听从脑的摆布?是超越世俗?还是匍匐于红尘?

既不敢响应蓝珊“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呼唤,又不忍斩断与蔚韦的牵连。所以,当蓝珊那夜在锦江之星这样发问:“在我独处的时候,在我痛苦的时候,在我想你的时候,我常常问苍天,问上帝,问这个世界,这是为什么?既然不让我们相爱,那为什么要让我们相识?既然让我们相识相爱,又为什么让我们分开?情人间滚烫的泪珠为什么感动不了冰冷的上帝?现实为什么不相信爱缘于心灵而固守于那纸上的规则?”宏成除了颤抖着叫一声“蓝珊”便无言以对。叫他怎么对呢?倒是蓝珊不忍看他的难堪而反过来安慰他:“你也不要为我难过。我这样说说,也只是发泄发泄而已……现实对每个人所能享受的快乐都有它的约束,也都要或近或远或大或小地付出代价……在强大的现实中,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渺小的,只有适应现实的规则,才能换取在现实生存的资格。”她的理智纵然如此清醒,但到底因咫尺天涯而心意难平:“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的一生中真正的爱情也只有一次。我实在是于心不甘啊。”

是谁唤醒了蓝珊那本已死去的心?是宏成,要是没有他当年在网上向在唱《南京之歌》的她献花,甚至要不是他后来心血来潮去南京会她,就不会有这等凄婉。

又是谁使蓝珊爱之不得、舍之不甘,陷入万般痛苦甚至于几度精神紊乱?也是宏成,要是没有他的瞻前顾后,没有他的优柔不决,也就不会有蓝珊最后决绝地出走异国他乡。

宏成曾给蓝珊以爱,也正是他掐死了那么率真的她曾那么向往的真爱,同时也掐死了他自己的爱。如果她最后不决绝地出走异国,在他的身边还能有她灵魂和肉体的栖身之地吗?

但,宏成真是这场爱的罪魁祸首吗?在红尘中可以遥望蔚蓝天空,但不可能腾身飞翔在蓝天白云之间;已从伊甸园被逐出的亚当(当然还有夏娃)也无法再从世俗红尘中走进伊甸园去。

缺憾往往是一种常态,而过于完美的人生状态几乎是不真实并不正常的。所以,我们还是要充分原谅宏成。谅解他,就好像是谅解我们自己。

改革开放浪潮造就无数的草根英雄,小说中的另一女主人公蔚韦是其中之一。她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熏陶,最高学历是高中。但她幸运地身处改革开放的年代和改革开放前沿的中国东部城市,更幸运的是她出生、成长在不甘寂寞、不求安分、敢闯敢冒的蔚氏家族里,时代际遇、区域优势和富有活力的家族为她成为时代强者、“当代英雄”(莱蒙托夫语)作下了铺垫。

蔚韦的父亲原来只是所在城市最大国营建筑公司的一个普通班组长,在第一轮国企改革中,他带一帮子工友自立门户,组建了一个承包队,开始了草创之路。建筑队的发展越来越红火,后来竟把原先的母体——那家转制不彻底的国营建筑公司给兼并了过来,建立了蔚氏建工集团。

与宏成结婚后的头几年,蔚韦还在父亲的建筑工程队里当会计。宏成在市城乡建委直属的建筑设计院工作,并帮岳父作些设计,作些参谋。婚后生活是甜蜜欢快温馨的。接着,他们有了心爱的儿子。儿子周岁的那天晚上,她告诉宏成:她心里有个梦,她要让孩子以后开宝马车,住海景别墅……

此时此刻,蔚氏建工的产业从本地发展到了省城,蔚韦的弟弟当了省城分公司的总经理。蔚氏产业的盘子越来越大,急需规范产权制度,她父亲决定把公司股份化。她弟弟得了25%的股份,她当时作为财务主管,只有5%的股份。她的血管里流淌着蔚氏家族不求安分、敢闯敢冒的因子,不甘心于这样安稳地下去,也不服气弟弟的业绩。她毅然从父亲掌舵的蔚氏建工企业分蘖,闯荡到上海担任上海分公司总经理。为了争得更多的股份,她又组建起上海蔚氏建筑设计研究院。蔚氏上海公司很快成为上海建筑界的新星。

这样的历程,用蓝珊的话说是:堪称当代中国的一部经典草根情史和草根发家史。

但是由于事业的成功,由于她的优越感,由于她的文化素养,也由于她不甘人后、大刀阔斧的粗犷风格,使她先是无暇顾及到宏成的感受和心情。两人的心理距离越来越大,隔膜也越来越深。

生活就有了节外生枝。新聘的总经理助理郭东向她伸出了“橄榄枝”。只是,与宏成和蓝珊先以精神引领、后灵肉相随不同,这个自以为一切都掌控在自己手里的自负女人,一开始就陷入了一场*陷阱。陷阱之中有抹毒的利箭,而陷阱之上总需要巧妙的伪装。由于她由极端的自尊演变成的极端的自负,那酒后浦东香格里拉一号江景房里始乱的被动受侮,竟成为她主动再乱的理由——小说中写道:“看着他(注:郭东)在她的身下咧牙呲嘴的痉挛、痛苦样儿,她满心洋溢着畅快:*者的畅快,复仇者的畅快,征服者的畅快,*满足的畅快。他越痛苦,越龇牙咧嘴,她就越痛快,动作也就越淋漓,她已根本顾不得他的感觉的存在,而只沉湎在自己的感觉里。在这样的畅快里,自从那夜以来的所有委屈、受伤都一笔勾销、荡然无存了……”

蔚韦,这个因奋斗而获得财富和成功的女强人,也因财富和成功扭曲了心志。香格里拉一号楼这曾经是她的羞怒伤心之地,此后却成了她和郭东这个 “小白脸” 的快乐伊甸园。徐娘半老的女人沉浸在忘年的*盛宴中,那潜伏着的灾祸也就临头了……

那一场血光和牢狱之灾改变了蔚韦——巨大的变故也改变了宏成。但是,她可能到最终都没觉察到宏成与蓝珊那一场曾经轰轰烈烈的风花雪月——在小说的尾声里:当多年以后已在公司总裁上退下赋闲在家的宏成读完蓝珊写的自传体小说,他的目光久久停留在院子角落里的桂花树上。桂花树上厚硕硕的叶子在夕照中闪着熠熠的光泽,幻化成了油菜花盛开的婺源乡村,他听到了当年自己和蓝珊的绵绵情话……这时候站在门前廊下注意宏成已经有好一会儿了的蔚韦说了句:“哟,老头子,今天怎么啦?是什么使你伤感得像个小姑娘似的?”此刻的她是否真正觉察到了此刻宏成胸中涌动的万般思绪呢?我想是不会的。这不知是宏成的大幸,还是不幸?但这确是蔚韦的悲哀!

对小说的最后一个主人公——那个财迷心窍、又为深深的恋母情结所扰、最后“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小白脸”郭东,除了鄙夷和怜悯,我还能说些什么了?散谈

在遥望中战栗

在遥望中战栗

——读潇潇风《在红尘中遥望》

潇潇风的《在红尘中遥望》所讲述的,是几个辗转匍匐于滚滚红尘中人的情感故事——在现实生活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故事。正因为其普遍性,也因此有了典型性。我不知道作者为此付出了多少艰辛,作为读者的我倒是读得相当顺畅而愉悦,就像邂逅了一位久违的旧友。

小说情节并无特别的曲折离奇,所有情节都随着人物性格的发展而跌宕起伏。小说结构的精巧、文字的准确、语言的幽默,以及不同故事发生地的实景展示,都大大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特别是作者擅于卖关子、吊胃口,一个普通的情节经他之手一波三折,引读者步步入瓮欲罢不能。如宏成第二次去南京与蓝珊幽会,他在列车上发了个短信给他,然后一直心神不宁地等着她的回信,手机铃声果然响了好几次,结果却都不是她的。就在他完全绝望,读者也已兴味索然的当儿,“突然,有人背后一推,宏成条件反射地转过身去……”峰回路转,又是一重天地。又如宏成离开南京时希望蓝珊送他到车上,她说送君千里总有一别,只答应目送他进检票口。于是“宏成丧魂落魄地上了车”,刚安置好行李却意外看见“她正笑盈盈地在车窗外的月台上向他招手”……诸如此类,通篇随处可见。作者不肯浪费每一个有益于完善人物性格的细节,就像一个玉雕大师,精雕细琢力求完美。

小说中穿插着一些看似漫不经心的议论,却往往是耐人寻味的点睛之笔。譬如蔚韦在醉酒不省人事的情况下遭郭东的玷污,总觉得自尊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但是后来她的心理又有了微妙的变化。作者以不无幽默的笔调写道:“自尊被伤害的感觉,就像一杯茶,刚泡出时是浓浓的、酽酽的,但被水一遍遍地冲泡了多次,味儿也就慢慢地淡了。”又如,郭东和蔚韦第二天又去他们嬉戏过的沙滩,试图寻找两人昨晚留下的印记。但是“宽广平展的沙滩上,布满了一夜波浪留下的道道吻痕,似某个当代印象派画师的杰作。两人兴致勃勃地去寻找昨晚他们留在那里的沙桌,这注定是一场徒劳——哪里还有它的一点点痕迹!在壮阔的大海面前,一切人为的存在都是那么短暂渺小、瞬间即逝。”看似泛泛,其实恰是蔚韦与郭东之间这场游戏的谶语!

小说人物不多 ,真正的主角其实也就宏成和蔚韦夫妻俩。由于铺垫充分,因此他们各自的“始乱终弃”以及最后的“分而复合”都显得真实可信。对于小说的结局,有个先我看过这部小说的朋友曾这样认为:各方面几近无可挑剔,只是结局宏成与蔚韦“重归于好”有些理想化了。但我的看法正好相反。这个貌似团圆的结局不是理想化,而是残酷,是全书的精华所在。请看:“……宏成抚摩着书本,目光久久停留在院子角落里的桂花树上。桂花树厚硕的叶子在夕照中闪着熠熠的光泽,幻化成了油菜花盛开的婺源乡村,他听到了当年自己和蓝珊的对话……”此时此刻,已至暮年的宏成已深陷在无穷的惆怅和深深的负罪感中。至于蔚韦——她此刻“站在门前紫藤虬缠的廊下”注视、猜度着宏成,其心情也应该是“紫藤虬缠”,这不仅是指始于那次事故的抑郁症和癔症几乎就缠了她的后半生。命运注定了他们的余生已不得安宁:无论是那个倒毙在玻璃烟缸下的鬼魂,还是那个余生飘零、可能至死都未有归宿的蓝珊,都是他们各自背负一生的十字架。命运更是注定了他们后半生的同床异梦,因为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在多年前的“出轨”中消耗殆尽。早早离异应该是他们最好的解脱,这样也能让宏成和蓝珊“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正是不少读者乐意看到的结局。但作者偏不,他偏要要使他们“团圆”在一起。这时候,作者手里的笔已经变成了一柄寒光闪闪的手术刀,他一边慢条斯理地嗖嗖切割,一边忙不迭遮掩创口,将汨汨而涌的鲜血擦拭、藏掖得干干净净……而在这番“手术”中,在滚滚红尘中人的错位、荒唐和无奈却清晰可见了——这是其它的结局所不能替代的。

即使是遥望一下在这“温馨”面纱下的真实残酷,也已使人不寒而栗了。 。 想看书来

我们怎样回家

我们怎样回家

——读长篇小说《在红尘中遥望》

一口气读完长篇小说《在红尘中遥望》,听到窗外有秋虫在空寂的夜里回旋出三三两两的梦呓,让人恍有复归童年时代枕着蛙鸣入眠的悠远与不真实。而我,却怎么也睡不着了。

纵观全书,情节不繁复,人物也不多,却将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关于男人和女人的“情”、“欲”故事娓娓道来,让人看着不累。

看不到惯常类似作品中的情感的撕裂和悲壮,没有总是让人恨铁不成钢地为其冤屈憋闷的怨妇,也没有没心没肺到让人恨不得杀了千刀的陈世美角色。我所看到的就是“温和”两个字。温和地出轨与回归。或者说温和地得到与失去。小说主人公们关于理想的寻找,灵肉的出轨、精神的迷失,及到最后顺理成章的各自回归,一切在生活中被人熟视无睹的故事,在小说中都是如此的真实、必然和水到渠成。主人公们情感兑变的轨迹无可厚非。他们只不过是将自己内心蛰伏的欲望拿出来作了一次实战演习,拿自己的婚姻作了一回赌注。这种演习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比比皆是,毫无新鲜感可言。毕竟红尘中,世界太过精彩,什么事都可能发生,一个能够演绎一生一世的爱情或者婚姻故事已经是国宝级的精品了。更多的,发生于婚姻或婚姻边缘的,是怅惘,是迷失,是期望,是寻找,是一个又一个擦身而过稍纵即逝的美好演变成的遗憾。这种失落与诱惑,令多少人辗转于得失之间,欲罢不能,望而生畏,却不愿却步。并且,就人物而言,无论是在经历中年婚姻危机时双双出轨的宏成、蔚韦夫妇,还是作为第三者出现的一号主人公蓝珊,在故事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各自动人的人性的闪光。甚至连最后死于蔚韦烟灰缸下的反面角色郭东,初时仍有敦厚淳朴的人性闪光。这闪光源于他对于蔚韦的恋情,或者说一种恋母情节的复苏,人物也因此有血有肉,丰盈生动,最后的裂变也就不那么令人深恶痛绝了。

如此,也终于没有让我这个已经经不起大风大浪折腾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心绪起伏不定,跌宕不宁,倒仿佛是坐在茶室里,透过巨大的落地窗,看窗外的痴男怨女们演了一场无声的风花雪月之事。可以感同身受,可以侧耳倾听,可以抱以莞尔,可以淡然不惊。之后便可合上书,带着唇边的一抹笑意,起身离开。

这样温和的故事,摆在了一个理性、宽容的环境里进行演绎。但我更看到了婚姻中双方势均力敌的一种角力。实际上,这是各自对自己内心的角力和挑战。人能立于世,总要有一个平衡点。人一失衡,这内心的日子就过得艰难。内心的日子一艰难,就会很本能地想去消除这些障碍。宏成和蔚韦这对夫妻在中年危机来临时,婚姻已经味同嚼蜡,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对于婚外激情的追寻,可以成为每个人心中最隐私最美好最纯净同时也是最阴暗的东西。它如冬眠的蛇虫一般不会轻易地出头露面,然而一旦被唤醒,其破坏性也是有摧枯拉朽之力的。他们是被唤醒了。

上面我所说的平衡点,也可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