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乱世储存什么资源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部分(第1页)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

2月14日,孙中山宣布辞职。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篡夺了。

满清王朝退出历史舞台和中华民国的诞生,结束了自秦始皇以来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共和政体的历史新篇章。和中国历代王朝的覆灭相比,这无疑是一次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历史兴替。虽然直接的交替过程令人难以置信地和平,但仍然未能逃脱被列强利用,作为新一轮侵华的工具,并且,新的侵略——包括日本侵华战争——实际上导致了中国社会持续近40年的浩劫。【1。 实际上,比满清当局更封建的袁世凯,窃取整个反封建的革命果实,并且贪得无厌,是中国社会在满清退出历史舞台后陷入更大乱世的一大主要原因。2。 张:其实,袁世凯及北洋政府比清王朝更腐败无能,更卖国求荣,更邪恶!3。 黄: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无能,导致辛亥革命的流产和此后的军阀割据混战,造成中国社会长期得不到休养生息,经济落后,民生凋敝,国防薄弱,故为列强所乘。】

在扶持袁世凯获取大总统职位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便迫不及待地要求和新政府商订贷款合同。由于其中包括监控中国财政等一系列苛刻条件,立足未稳的袁世凯未敢轻易答应。

1912年6月18日,日俄分别以享有对东三省和中国西部特殊利益为条件加入银行团,但这个要求遭到美国抵制。为抗衡美国,日俄双方于1912年7月8日再次签订密约,进一步明确两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由于对日、俄、英的贷款条件和相关举措存在深刻矛盾,美国于1913年3月20日宣布退出六国银行团。【日本加入银团,美国退出银团,一进一出,各具微妙。两国在日后日本侵华战争中的冲突,渐露端倪。】

4月26日深夜,袁世凯不顾国民的强烈反对和议员的阻挠,派国务总理赵秉钧、财政总长周学熙、外长陆征祥和五国银团代表在北京汇丰银行签订了2500万英镑的“善后大借款”合同。该笔借款九折出售,84%实收,扣除赔款、借款、垫款和盐务整顿费,实际只剩下820万英镑。【1、这就是列强为什么千方百计逼迫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的原因之所在!2、孙:中国的仁人志士不善于辨别救国的领袖和卖国的领袖,常常被卖国的领袖所迷惑,而不坚定拥戴甚至背叛救国的领袖,这是近现代中国痛史绵延的一个重要原因。】

列宁当时对此进行了评论:“中国的新借款,被用于反对中国的民主派。‘欧洲’拥护准备实行军事独裁的袁世凯。”“整个欧洲的当权势力,整个欧洲的资产阶级,都是与中国所有一切反对势力和中世纪势力实行联盟的。”“先进的”欧洲,是“掠夺中国,帮助中国民主、自由的敌人!”但是,这段话似乎忽视了五国银团并不全都是欧洲的,还包括亚洲的中国近邻日本,以及一度参与而最终退出的美国。

对袁世凯政府的政治贷款,只不过是列强对中国新旧政府交替趁人之危的一小部分,在扶持袁世凯向清王朝和南方革命政府夺权的同时,列强还掀起新一轮肢解瓜分中国的浪潮。

俄国方面:1911年7月,沙俄策动外蒙独立。12月16日,“大蒙古国”宣布成立。1912年11月3 日,沙俄与之签订《俄蒙协约》,北京政府声明概不承认。1913年11月,袁世凯当局与俄国签订《中俄声明文件》,对俄国承认外蒙古的“自治权”。1915年6 月7 日,《中俄蒙协约》签字,库伦活佛宣布取消外蒙古独立。

英国方面:1912年,英国策动西藏叛乱,川滇军队西征。袁世凯电令川军“万勿越境深入,致启外衅”。1913年9月,中英藏会议。1914年3 月24日,英国代表同西藏代表擅自划定中印边界线,即所谓“麦克马洪线”。

在对中国的瓜分肢解上,日本是从来不甘落后的,这次更不例外。

实际上,1911年10月,南昌起义的战斗刚打响,日本当局就认为:“一旦该地区发生变乱,能够紧急采取应变措施的,除帝国而外,别无它国。”

10月14日,日本陆军次官冈市之助致函参谋次长福岛安正询问“关于清国暴动问题”:

今清国四川发生骚动,继而武昌又起叛乱,事态趋势已不能仅限于该地。长江沿岸利害关系错综复杂,故情况之发展,或有必要向该地协同出兵,殊难逆料。

尤其变乱波及华北时,我国应以保护满洲铁路为名,单独加强该当面之守备,同时也应有向华北协同出兵之决心。

在向华北及长江方面协同出兵之际,有必要先于列强向白河口、长江口占据有利之根据地。证之以往之经验,我国在此场合,常常落后于列强,痛感有失机宜。兹既料定事变之发生,则有必要先以海军力量置于要地,以资应变,从而采取先发制人之手段。有关海军联系需于事先研究之事项,望速示知,特此奉达。

第一章  三场奇怪的战争·三个狼狈的军阀(8)

日军参谋总长还于当天派古川岩太郎中佐前往南京,与在汉口、上海、广州的陆军武官联系,要求他们收集华中、华南的情报。另派大尉高桥小藤治到上海调查水运情况,以备向汉口附近派兵。

16日,日本外相内田康哉致电日驻清公使,日本政府打算通过民间渠道向清廷提供武器装备,要他以巧妙措词与摄政王载沣秘密联系:

帝国政府顾念清国政府###革命军,迫切需要购入枪炮弹药,为使本国商人从事上述供应,决定给与充分协助,并已采取各种措施做好准备。

帝国政府给与清国政府如此援助,自应担负重大责任。此情倘有泄漏,革命军自不待言,即直接或间接与此有关者,将一致对帝国抱有恶感,或加害帝国臣民,或抑制我国商品,或以其他方法对我泄恨,均所难料,对帝国将极为不利。为此,必须事先有所准备。

还要他趁机对载沣等灌输日本对清廷的一贯“友情”:

帝国敢于冒巨大危险,采取如此措施,纯系出自对清国政府之特别好意,以及维持东亚大局之需要,别无他意。

于此,贵官应迅速以适当方法,采取措施,使清国政府及摄政王充分理解我上述衷曲。

贵官并应借此机会向清国政府指出:清国官民对待帝国之态度,一向失之公允。且须说明彼等不了解由于大战役(注:指日俄战争)之结果所造成满洲之现状,从而以我为侵略者,动辄企图损害、摧毁我正当之地位。实则帝国政府对清国政府不仅一贯持有最深厚之同情,且能体现于事实。如此次采取之措施,恰为证明上述事实之一例。清国政府由此当至帝国政府平日所述衷曲绝非空谈。切望翻然消除过去之误解,两国互相信赖,努力维持东亚大局。务希向对方申明此意。

10月17、18日,驻汉口各国使馆先后宣布中立。24日的日本第二次西园寺内阁会议,仍决定采取“扶植清廷和维持满洲现状”的政策,并得到了###们的支持。【日本政体中存在内阁、天皇和###三大机制,其中都涉及到军方,甚至以军方背景为主导。】

由于革命形势急剧变化,日本逐渐将其“维持满洲现状”的政策,定位为促使满蒙独立。

1911年底,日本政府和军部已通过肃清王的顾问、神龙会首领川岛浪速等提供的情报,预感到这种可能性,决定趁机促使满蒙独立。

日军参谋本部向满洲、内蒙、华北地区派出参谋军官多人,组成一个“特别任务班”,前往搜集军政情报,并向华中、华南派遣了几名。

1月29日,由川岛浪速出面,与蒙古喀喇沁王之间达成蒙古独立约定。随即又策动肃清王联络满蒙王公成立“宗社党”,在旅顺、大连、奉天等要地活动,打算以满洲地区为根据地进行复辟准备。

至1912年1月,日本陆军中央部已经做好了向东北和华北地区各派遣一个师团的各种准备。1月30日,参谋次官冈市之助还给关东都督府星野参谋长发了一份密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