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乱世储存什么资源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部分(第1页)

图。美国陆军部长甚至主张全面撤军,说美军驻留西伯利亚,被日军利用以掩盖其驻留的目的。

日本原敬内阁为维系与美国的关系不破裂;并继续利用共同出兵这一借口,决定对美国做出让步,将日本派遣军总数缩减到万人,并同意将中东铁路交由国际共管。美国方面也由于国内阻止苏俄东进的压力,与日方达成妥协。日本得以继续在广阔地区上“担任对苏俄军队扫荡作战任务”。

第一章  三场奇怪的战争·三个狼狈的军阀(19)

日本“米骚动”

虽然日本在西伯利亚和黑龙江北部对中东铁路沿线的军事占领行动很顺利,但是,就在这时,日本国内却爆发了严重危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成为协约国的重要供应地,工业迅速发展,经济畸形繁荣,农业受到忽视,造成粮食短缺,贫富悬殊加剧。地主和米商见政府将出兵西伯利亚,就对粮食囤积居奇,致使米价猛涨。1918年7月中旬,富山县的装卸工妻女阻止该县生产大米外运,引起连锁反应,发展为向官府和富豪要求发放救济米和降低米价的群众性运动。消息被报道后,“米骚动”迅速向全国蔓延。各地民众纷纷夺取米商粮店,捣毁富豪住宅,许多城市发生警民流血冲突。8月中旬以后,骚动向地方村镇和煤矿区发展,不少农村的租佃纠纷转为暴力斗争,矿工以炸药为武器同军警进行战斗。骚动一直持续到9月19日,波及1道3府32县。有33个市、104个町(镇)、97个村发生大骚动。政府出动军队进行血腥镇压,被捕群众达数万人,其中有2645人被判处各种徒刑。

这场近现代世界史上著名的“米骚动”,迫使以陆军大将寺内正毅为首相的日本内阁于9月29日垮台。【1。 日本的对外侵略为军火商、贵族和皇族攫取了暴利。对于普通民众不但没有增加福利,反而陷入买不起米、交不起租的困境。2。 日本当局对内的镇压也是很残酷的。】

在缓解危机之后不久,1919年4月11日,日本设置关东军司令部,任命立花小一郎中将为司令官,在中国东北设置侵略前线大本营,与苏联红军展开对抗。【以后盘踞东三省、内蒙古一带长达25年的罪恶累累的关东军从此诞生,但最终仍被苏联红军歼灭。】

在巴黎和会之后,英法减弱了对高尔察克反苏俄军队的援助,苏联红军趁机发动凌厉攻势,迅速向东挺进。日军总参谋部曾一度要求政府增派10倍的兵力,强行阻止红军越过贝加尔湖一线,以遏止苏维埃政权和共产主义向远东三州、满蒙和朝鲜发展,但日本政府和###们综合国内国际局势,不敢单独与苏联红军对抗,便未予采纳。

1919年,高尔察克被苏联红军击毙。当年10月,英国决定撤兵。在得到美国的谅解后,日本决定紧急增调第13师团加强兵力。

2月24日,日本内阁会议对出兵西伯利亚相关问题进行了重新评估,决定采取以下行动:

1。 派遣军应集中配置到中东铁路沿线;2。 在中东铁路沿线,由日中两国军队共同维持交通及治安,防止苏联红军对满洲的行动;3。 在乌苏里方面,由日军维持交通和治安,以防止苏军对朝鲜北部和吉林东部的行动;4。 对苏军的进攻,采取必要的自卫措施。

日方意在不直接和苏联红军正面冲突,退守中东路沿线要隘,促使西伯利亚各地政权转移到社会民主党手中,并将这些政治团体统一起来,“确立与欧俄的激进派政府完全分离的政权,使俄属远东的政局得以稳定。”但是,由于西伯利亚各地的“激进分子联合奋起,致使上述企图也未奏效”。

1920年3月12日,日本的尼港派遣队与苏联红军发生交火。当日方组织大量部队前往增援时,该派遣队已经被消灭。日方不愿事态扩大,转而占据了萨哈林岛,谋求政治解决。

苏维埃政府也为了避免与日本正面冲突,在东西伯利亚建立了“远东共和国”作为缓冲。1920年7月15日,远东共和国与海参崴派遣军签订了停战议定书,17日,交换了日军由外贝加尔撤退和禁止红军进入远东共和国的备忘录。

1921年8月26日,日本政府又与远东共和国举行大连会议,企图相互建立邦交和缔结通商条约。但由于远东共和国已经被苏维埃政权领导,会谈久拖不决。直到1922年4月16日宣告破裂,远东共和国并入苏俄。

日本政府因在沿海州和满洲地区驻兵旷日持久,弊端日多,不堪重负,于1922年6月24日宣布撤兵。从8月26日开始正式撤兵,9月14日撤完驻北满军队,9月27日从桦太对岸撤离,10月25日,最后一队日军撤离海参崴。

日本这次出兵西伯利亚,从1918年8月以来,折腾了4年又4个月,比日后的“大东亚战争”还长6个月,最终劳民伤财,无功而返。

第一章  三场奇怪的战争·三个狼狈的军阀(20)

九国公约

迫使日军无功而返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则是1921年开始举行的华盛顿“太平洋会议”。这场会议还迫使日本最终不得不从侵占山东的“二十一条”和《巴黎和约》上妥协,签署《九国公约》,从中国山东半岛撤兵,并放弃对胶济铁路的独占。

1921年8月至1922年4月的日苏大连会议期间,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美国邀请英、法、意、日、葡、比、荷、中8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协调协约国对西伯利亚联合派兵的善后问题、对苏联关系问题、一战后各国在海上的军事力量、日英同盟问题,以及与中国相关问题。这次会议是进一步解决巴黎和会相关遗留问题的重要国际会议,也称“太平洋会议”。由于英法等国都需要美国对其战后重建的扶持,整个会议实际上由美国主导。会议共签订了7个条约和协定,主要有:

从西伯利亚撤军问题:日本强调迟早要撤,但目前还需继续留驻一部分兵力。美国坚持其立即撤完。

《四国公约》:美、英、法、日联合应对苏联和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和其他反抗活动。

《五国公约》:按一定比例规定美、英、日、法、意的海军力量。其中,美、英、日的海军力量比例为5:5:3。

《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简称《九国公约》):

为求得远东事态之安定,维护中国之权利、利益,希望采取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增进中国与其他各国之间交往的政策。尊重中国之主权、独立及领土与行政完整。给予中国以最完善及最无障碍之机会,俾其自行确立并维持一有力而安定之政府。为有效树立并维持各国国民在中国领土之工商业机会均等方针,应各尽其力。应自行抑制,勿利用中国之情势,以牟取足以损及友邦臣民或市民权利之特别权利或特别待遇,并勿容许有害友邦安宁之行为。

各缔约国为各国国民在华之工商业更有效地适用门户开放或机会均等方针,相互约定不提出或赞助各自之国民作下列要求:在中国任何特定地区,关于商业或经济之发展,为自己利益缔结一般的优先权利之协定。

《日中协定》:基于《九国公约》精神,中日两国于2月4日签订了关于解决山东悬案的协定10节28条,其中规定:

1。 日本在6个月内将前德国占据的青岛租借地及附近地区归还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