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重回七零年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章 安排弟弟妹妹(第1页)

屋里只剩姐弟三人的时候,沈安宁开口道:“安宇,安宣,姐姐呢,要先回去北京,大概十天过后,我还会回来,这十天的时间姐姐想把你们托付在村长家,要是找到机会,村长爷爷还可以带你们去看看爷爷奶奶。”

和两个小家伙说明白了,两人也同意,沈安宁把两人的东西收拾好,拿了五斤白面,五斤苞米面,当做两个人的口粮,点心也拿了两包出来,桃酥和牛舌饼,大白兔奶糖一人给了十颗,这是十天两个孩子的零嘴儿。

整理完看下时间已经快三点了,正打算看看家里还有没有人,能安排让她们休息一下,门口进来一个老太太。

“小沈丫头是吧,我是你村长爷爷的老蒯,你可以叫我李婆婆。”

三个人先打了招呼,“李婆婆好。”

沈安宁说了想将弟弟妹妹放在这里十天的时候,李婆婆满口答应,自家老头子可说了,而且她也挺喜欢这三个孩子。

唠了会嗑,熟悉起来后,沈安宁将村长家的情况摸清了,两儿两女,闺女都已经嫁出去了,大闺女耿为佳嫁给了王立秋的二儿子王青山,小闺女耿为芳嫁在公社,丈夫是粮店的正式职工。

大儿子耿为民是村里生产一队队长,娶了刘家村的刘燕,一个闺女一个儿子,闺女就是刚刚看到的耿月,初中毕业,考上了高中,但前段时间县里闹起来停学了,儿子耿国庆今年八岁一年级,在段家大队读书。

二儿子耿为军当初高中毕业,进了县城化肥厂,老婆是他同班同学,去年刚结婚,在食品厂上班,两个人就在县里住,逢年过节还有放假会回来。

“安宁丫头啊,晚上你和安宣就和我孙女住,安宇和我孙子住,她们屋里都是大炕,睡的下。”

“婆婆,真是太感谢您了,接下来我弟弟妹妹还要给您添麻烦了。”

一天奔波,实在也是有些累了,带着弟弟妹妹一觉睡到大家下工,沈安宁这时候才知道下午没看见耿月,因为她现在是队上暂时的计分员。

晚饭时候,和耿家人互相认识了一下,说了会话儿,耿国庆很是热络,带着沈安宇洗漱好进屋去了,耿月也带着沈安宁和沈安宣在柴房简单洗洗。

睡了一下午,沈安宁躺在炕上没什么睡意,看耿月欲言又止的样子,“小月,你有什么话想和我说嘛?”

被看穿的耿月有点不好意思,“我想问问你北京是什么样的,长这么大我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城了。”

沈安宁笑了笑,思索着该怎么去形容北京,“嗯,北京比黑山县大,冬天没有这里冷,楼房盖的很高,有很多买东西的地方,饭馆也有很多,比这里繁华,交通除了公交车,前几个月还建成了地铁,就是在地下开的小火车。”

“还有在地下开的车?”耿月很是吃惊,直接坐了起来。

“嗯,现在只有一条线路,过几年还会建成其它条线,到时候地下的车就和地上一样,想去哪到哪。小月,你今年初中毕业,到时候上高中,争取被推荐去工农兵大学,日后有很多机会去北京,去上海,去很多地方。”

沈安宁的一番话给耿月心中埋下了种子,很多年后它长成了参天大树。

入夜,十点半左右,沈安宁起身,村长给她开了院门:“你去吧,我在这给你等门。”

没有多言语,沈安宁摸黑往爷爷奶奶住的地方去,他们住的地方离山脚的的牛棚比较近,靠近河边,没有小院,两间土坯房,开门朝南,这也是为什么沈安宁要把房子盖在靠河边的原因。

这个点,村里人都睡熟了,将准备好的包裹从空间里拿出来,敲门。

沈爷爷毕竟行伍出身,在沈安宁第二遍敲门的时候就醒了,“谁啊,这么晚了,有什么事儿。”

“爷爷,是我。”

沈兆霖打开门,看到大孙女,还以为是自己眼花了。

沈奶奶在后面赶忙推开他,将沈安宁迎进去,门关上,点上煤油灯。

借着灯光,沈安宁看了下房子的布局,两间房,一间卧室,一间厨房,厨房有些大,柴火也堆在里面,两间房中间开了小门,用稻草编的帘子挂在那挡油烟。

屋子里很是齐整,炕上有个炕柜,一张长桌子,一个衣柜,窗户是木头的,窗台上还放着束野花。

沈安宁的心稍稍安了些。

将包裹放在炕上,拿出五斤小米,五斤大米,两根腊肠,二十个鸡蛋,还有一小包干菜,给爷爷准备的两双厚实些的袜子,两双布鞋。

帮着奶奶把东西规整好,爷孙三个才坐下来好好说说话。

沈安宁将家里的事情说了下,得知大孙子孙媳妇已经到了黑山第二农场,老两口心里又忐忑又庆幸。

“哎,怪爷爷,识人不清啊。”

沈安宁环着爷爷的手,“这怎么能怪您呢,爷爷,又不是我们沈家的错,好歹现在一家人是整整齐齐在一起了,京城太乱了,您往好了想,我们就纯当举家来乡下避祸了。”

一番话,说的沈爷爷沈奶奶笑开了花。他们知道,沈家的孩子没有怕吃苦的孬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