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清和院落 密叶成幄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19部分(第1页)

孟氏宗族也迎来圣旨,在天使走后,一块“勤恳为本”的匾额,供奉在祠堂之中。

读过孟清和的亲笔信,孟氏族长和族老合议修改族规,凡有子弟不肖,不学无数,或仗势欺人,轻者关祠堂,以《大诰》教导,重者划去族谱,驱逐出族。

三月中旬,汉王朱高煦回到宣府。没等到他下令召集边民和归附的牧民开垦荒地,边境烟墩突然燃起烽火。

久不见踪迹的阿鲁台,终于露面了。

第二百二十七章 送上门的便宜一

三千余鞑靼骑兵,穿过瓦剌边界;逼近大明边境。

甘肃;宁夏;宣府,开平卫;全宁卫,接连燃起狼烟。

边塞各镇守将立即训饬兵马,整治城池;烟墩;屯寨;地堡。冲要之地,更在城下设置拒马;挖掘陷马坑。大将军炮和巨弩推上城头上;炮口张开,弓弦张紧。

北疆之地,烽烟骤起。

游骑回报,经探明,鞑靼骑兵主力,是自明军手中逃脱的阿苏特部。率领这支骑兵的,正是之前不见踪迹的前鞑靼太师阿鲁台。

确定情报属实,边塞诸将顿时兴奋了。

阿苏特部,阿鲁台,从魏国公和定国公手下逃跑的猛人。

想当初,定国公亲自出马也没能抓住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躲藏本领太高,寻人不着。现如今,不用费劲去找,自己出现,简直是送上门的战功!

若能一举拿下这三千鞑靼骑兵,生擒阿鲁台,晋官升爵,封妻荫子,荣耀三代,都不在话下。

各镇守下令,游骑斥候日夜巡逻,边民分发或自备枪矛棍棒,屯田放牧时,加强警戒,一旦发现鞑子踪迹,立刻吹响木哨。遇有紧急,各烟墩地堡立即烽火示警。

宣府城,朱高煦亲自披甲执锐,走上城头。举起千里眼,瞭望塞北草原。

正值春耕时节,翻耕农地,开垦荒田,挖深垄沟,选播粮种,都需要大量的壮丁人力。

钦天监观星,顺天八府官员上奏,均言,今岁恐有大旱之忧。

北京工部派遣官员探访各地,令府州县官员组织民众开深井,在河边建造水车,开挖沟渠。凡开井挖渠,可抵当年徭役。

有御史弹劾此举不妥,北京巡按御史失责,理应严惩。

奏疏经通政使司封存送上,当即被永乐帝驳斥回去。天灾将发,不思为朕解忧,为民脱困,还想着排除异己?

撞上皇帝枪口,御史必然悲剧。

一道敕令,乌纱帽摘掉,下放边塞劳动改造,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挖井抗旱。

大旱之后,往往伴随蝗灾。

一旦旱蝗连发,又将有无数百姓流离失所,饥馁而死。

永乐帝为何急令皇庄种植番粮?频发的水旱蝗灾,就是最重要原因。

宣府屯田数年,旱蝗对农田的摧毁力度,朱高煦十分清楚。不惜冒着被御史弹劾,召集民力,开垦荒田,播种番粮,只为将天灾的破坏力减少到最低。

自回到宣府,他几乎要睡在农田边上。一天十二个时辰,恨不能当做二十四个时辰来用。不想,偏偏这个时候,当了几个月老鼠的阿鲁台,突然冒出来找他不自在。

想找死也不挑个好时候!

朱高煦憋足一肚子火气,随时可能喷发。

眼见开垦荒田的进度无限期滞后,很可能要错过从春耕。心头的郁闷无处发泄,抽—出腰刀,狠狠砍在城墙之上。

“阿鲁台!孤与汝势不两立!”

几日后,鞑靼骑兵没有如预期发起进攻,情况却未见好转,反而愈发糟糕。游骑送回新消息,在鞑靼骑兵身后,发现瓦剌骑兵踪迹。

“瓦剌人?人数多少?”